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ing1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源性胆道损伤——"胆道外科永远的痛"[1].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领衔的微创时代,肝门部胆管损伤因发生相对较多而成为关注的焦点,被广大肝胆外科医师所谙熟;而胆胰肠结合部( Choledocho-pancreato-auodenal junction,CPDJ)损伤发生较少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2].近年来,后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尤其随着内镜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3-4].CPDJ损伤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且容易漏诊,一旦延误诊治其后果则更为严重.故对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医源性CPDJ损伤的原因、诊断及治疗作如下综述。

其他文献
1引言  1.1目的  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开展输血前实验必须采用的实验室规程.本指南的形成是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英国临床病理鉴定学会(CPA)的推荐、英国输血服务机构的指南、英国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方案(BTLP)的数据和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监测方案.支持新的观点以及潜在争议的依据将在文内提及。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因反复发热、腹痛1个月,排暗红色血便10余天入院.入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全腹部320排CT扫描:肝硬化,脾脏稍增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少量腹水;CTA示腹腔干分出脾动脉、胃左动脉两支,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2.5 cm),变异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在替代肝右动脉以远、距肠系膜
本文论述了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医疗保健服务成为贸易对象的必然性及重要性,并根据医疗保健服务贸易特点与已取得的成果,为未来日本医疗保健服务贸易的发展,作了必要的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 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微创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对微刨手术要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不断的追求及尝试微创外科手术.高危胆囊良性疾病的患者渴望得到微创外科治疗,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成为首选.因此,腹腔镜下治疗高危胆囊良性疾病的病例逐渐增多,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如何提高该类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的风险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决定建立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这是对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虽说不是新问题,现实中也在不断地设法加以解决,但多数中小企业早期发展只能靠自有资金支撑,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只有大约10%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融资支持。”  政策扶持“新套路”  尽管国家多次出台鼓励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倾斜性政策,但中小企业天然的低信用等级与银行控制坏账的需求之
本文对流感嗜血杆菌菌苗费用情况及采取减量减次接种方法、结果、效应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增殖的代谢模式,引起氧供应失衡,形成特异性肿瘤缺氧微环境.缺氧通过活化缺氧诱导因子-1 (hypoxia induced factor-1,HIF-1)发挥功能,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H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