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本文对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利用网络环境创设真实情境;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质疑情境;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探究情境;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想象情境。
【关键词】 高中数学;网络环境;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应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然而,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学生被当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学生缺少参与探索知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显然传统的讲授方法已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本文对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利用网络环境创设真实情境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主动质疑的第一步,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探讨平面截正方体所得平面图形的性质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平面截正方体所得出平面图形,由平面所处的不同位置得出不同的图形”的动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真实情境,让立体几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
二、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笔者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三、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普通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高中课程应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
例如在上“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函数Y=ax2+bx+c及图象”课件,随意的输入数据a、b、c或利用滑块改变各变量的值,从而得到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单调性和奇偶性的不同定义,通过让学生从解析式和图象的角度自己分析参数a、b、c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利用图像解决问题的思想及好处,从感性上加深认识,加强教学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对a、b、c的控制,单调区间如何确定?”,“奇偶性如何来判断?”……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四、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想象情境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 高中数学;网络环境;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应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然而,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学生被当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学生缺少参与探索知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显然传统的讲授方法已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本文对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利用网络环境创设真实情境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主动质疑的第一步,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探讨平面截正方体所得平面图形的性质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平面截正方体所得出平面图形,由平面所处的不同位置得出不同的图形”的动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真实情境,让立体几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
二、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笔者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三、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普通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高中课程应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
例如在上“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函数Y=ax2+bx+c及图象”课件,随意的输入数据a、b、c或利用滑块改变各变量的值,从而得到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单调性和奇偶性的不同定义,通过让学生从解析式和图象的角度自己分析参数a、b、c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利用图像解决问题的思想及好处,从感性上加深认识,加强教学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对a、b、c的控制,单调区间如何确定?”,“奇偶性如何来判断?”……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四、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想象情境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