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什么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培养、引导、爱、情感
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有这样两场情景,不知你看了会由什么样的感受?
场景一:每次吃午点,我班的玲玲总用餐纸把饼干包起来放到口袋里。我问她为什么不吃,玲玲说:“我留给妈妈吃。”我感到为难,如果非叫她吃,会忽视孩子的爱心,如果同意她不吃,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场景二:一位妈妈给她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的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留给他吃,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长大会怎么样……”
有位教育家曾說:“善良的爱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那么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去唤醒和提升孩子们这些最宝贵的情感呢?我通过这些年的班级集体教育的尝试,深深体验了幼儿爱的情感教育的成功与快乐!
场景一可以看出,玲玲的举动表明她是个由爱心、情感丰富的孩子。发生了这样的时间是幼儿园里常见的事,这种现象处理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那怎样才能鱼与熊掌兼得呢?我是从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了有机的教育与指导。
第一,故事法。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我把吃点心的事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通过讲故事让玲玲知道,小朋友如果不好好吃午点,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就会生病,给妈妈添很多的麻烦,使妈妈更忙更累,虽然心里爱妈妈,结果却害了妈妈。玲玲最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高高兴兴的吃下了午点。此时我还与玲玲商量怎样爱妈妈,启发她可以为妈妈拿拖鞋、捶背等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第二,讨论法。我以这件事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爱心”谈话教育课。用“玲玲该不该把饼干留给妈妈”来引导幼儿讨论“采取什么方式爱妈妈”。结果孩子们说出来很多方式,如“帮妈妈洗衣服”、“帮妈妈扫地”、“给妈妈送小礼物”、“不让妈妈生气”等等,从而让玲玲及全体小朋友明白,午点是幼儿园根据幼儿的生长需要安排的,必须按时吃。最后,布置给小朋友一个校任务:每人做一件表达爱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爱心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孩子“爱”的意识。
第三,家长配合法。事后我请了了玲玲的妈妈来配合我的工作,让她告诉玲玲及全班幼儿:妈妈最喜欢身体健康的孩子,你们按时吃午点,身体长的棒棒的,妈妈比吃饼干高兴的多。
这起事件处理的及时妥当,幼儿的到了启示,家长懂得了爱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家长的爱的教育的意识。
场景二中这位家长的感叹却是令人深思,这位孩子的做法却与镜头一中完全相反。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孩子由没有爱心,关键在于老师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动力和源泉。孩子的爱心不是靠清醒灌输出来的,更不是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她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内在到外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除了老师,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情感培养基地。在这里我向通过活动谈谈我们应如何培养幼儿的爱的意识与情感意识,如何让他们去关爱他人、家乡、社会。
第一,从爱护玩具和动植物开始,启迪孩子的爱心。我们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他熟悉、亲近的环境中开始受到启迪。孩子们身边大大小小的玩具就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生活中最亲近、最自然的伙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和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和他们做培养。如: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到地上是,你可以这样说:“哎呀,你把娃娃摔疼了,快抱起来摸摸他。”或“小熊是你的好朋友,你和它一起玩吧。”带孩子多去大自然,引导他们去亲近周围的一草一木,去关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鼓励孩子给花儿浇水、给动物喂食。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关心爱护他人!
第二,借助艺术作品和媒介引导孩子把爱向周围世界扩散。对于孩子的爱心裴炎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借助电视、图书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裴炎孩子的爱心。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爱心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如:组织幼儿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卷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由困难的人等等,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首先得学会关爱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父母先要给予孩子爱,并把渗透在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爱意明确的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同身受,铭记在心,伴随其成长。有的父母不愿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辛酸的一面,家长不要刻意掩饰生活,而应让孩子从小学会懂得和理解生活的不易,长大后他才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才会以真诚之心关爱别人,同时教会孩子懂得亲情。在这之前我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了解到,一百多名幼儿在家中吃东西时,常常想不到父母的占一半以上;而对父母没有礼貌、任性、发脾气的占到三分之二还多。是孩子不懂得爱父母,还是我们没有教给他们感悟亲情?教孩子懂得爱的过程,也是亲子之间的相互共同学习。当你喂宝宝食物时,说一句:“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吃一口,对他表示赞许,这些言行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好吃的要大家分享。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是爱心的播种者,父母所作的一切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想回报。
第四,家园同步,挖掘资源,共同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丰富的社区资源也是幼儿进行关爱他人活动的良好场所。挖掘各种关爱教育因素,巩固孩子的关爱品质。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就必须联系实际生活,利用浅显、有趣的故事、歌曲等讲述关爱的道理。如歌曲《我的好妈妈》,故事表演《萝卜回来了》,黄香为父母温席的传统故事,欣赏班级幼儿关爱身边人的镜头,都能使孩子们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懂得什么是关爱他人。
孩子的新就像一片广阔的土地,种植邪恶,就会滋长邪恶泯灭良知;种植仁爱,便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家园合作,一定能让关爱、情感在孩子心田发芽,铸造孩子即能接受关爱,又能关爱他人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培养、引导、爱、情感
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有这样两场情景,不知你看了会由什么样的感受?
场景一:每次吃午点,我班的玲玲总用餐纸把饼干包起来放到口袋里。我问她为什么不吃,玲玲说:“我留给妈妈吃。”我感到为难,如果非叫她吃,会忽视孩子的爱心,如果同意她不吃,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场景二:一位妈妈给她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的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留给他吃,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长大会怎么样……”
有位教育家曾說:“善良的爱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那么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如何去唤醒和提升孩子们这些最宝贵的情感呢?我通过这些年的班级集体教育的尝试,深深体验了幼儿爱的情感教育的成功与快乐!
场景一可以看出,玲玲的举动表明她是个由爱心、情感丰富的孩子。发生了这样的时间是幼儿园里常见的事,这种现象处理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那怎样才能鱼与熊掌兼得呢?我是从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了有机的教育与指导。
第一,故事法。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我把吃点心的事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通过讲故事让玲玲知道,小朋友如果不好好吃午点,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就会生病,给妈妈添很多的麻烦,使妈妈更忙更累,虽然心里爱妈妈,结果却害了妈妈。玲玲最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高高兴兴的吃下了午点。此时我还与玲玲商量怎样爱妈妈,启发她可以为妈妈拿拖鞋、捶背等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第二,讨论法。我以这件事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爱心”谈话教育课。用“玲玲该不该把饼干留给妈妈”来引导幼儿讨论“采取什么方式爱妈妈”。结果孩子们说出来很多方式,如“帮妈妈洗衣服”、“帮妈妈扫地”、“给妈妈送小礼物”、“不让妈妈生气”等等,从而让玲玲及全体小朋友明白,午点是幼儿园根据幼儿的生长需要安排的,必须按时吃。最后,布置给小朋友一个校任务:每人做一件表达爱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爱心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孩子“爱”的意识。
第三,家长配合法。事后我请了了玲玲的妈妈来配合我的工作,让她告诉玲玲及全班幼儿:妈妈最喜欢身体健康的孩子,你们按时吃午点,身体长的棒棒的,妈妈比吃饼干高兴的多。
这起事件处理的及时妥当,幼儿的到了启示,家长懂得了爱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家长的爱的教育的意识。
场景二中这位家长的感叹却是令人深思,这位孩子的做法却与镜头一中完全相反。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孩子由没有爱心,关键在于老师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动力和源泉。孩子的爱心不是靠清醒灌输出来的,更不是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她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内在到外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除了老师,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情感培养基地。在这里我向通过活动谈谈我们应如何培养幼儿的爱的意识与情感意识,如何让他们去关爱他人、家乡、社会。
第一,从爱护玩具和动植物开始,启迪孩子的爱心。我们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他熟悉、亲近的环境中开始受到启迪。孩子们身边大大小小的玩具就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生活中最亲近、最自然的伙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和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和他们做培养。如: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到地上是,你可以这样说:“哎呀,你把娃娃摔疼了,快抱起来摸摸他。”或“小熊是你的好朋友,你和它一起玩吧。”带孩子多去大自然,引导他们去亲近周围的一草一木,去关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鼓励孩子给花儿浇水、给动物喂食。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关心爱护他人!
第二,借助艺术作品和媒介引导孩子把爱向周围世界扩散。对于孩子的爱心裴炎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借助电视、图书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裴炎孩子的爱心。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爱心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如:组织幼儿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卷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由困难的人等等,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首先得学会关爱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父母先要给予孩子爱,并把渗透在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爱意明确的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同身受,铭记在心,伴随其成长。有的父母不愿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辛酸的一面,家长不要刻意掩饰生活,而应让孩子从小学会懂得和理解生活的不易,长大后他才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才会以真诚之心关爱别人,同时教会孩子懂得亲情。在这之前我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了解到,一百多名幼儿在家中吃东西时,常常想不到父母的占一半以上;而对父母没有礼貌、任性、发脾气的占到三分之二还多。是孩子不懂得爱父母,还是我们没有教给他们感悟亲情?教孩子懂得爱的过程,也是亲子之间的相互共同学习。当你喂宝宝食物时,说一句:“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吃一口,对他表示赞许,这些言行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好吃的要大家分享。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是爱心的播种者,父母所作的一切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想回报。
第四,家园同步,挖掘资源,共同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丰富的社区资源也是幼儿进行关爱他人活动的良好场所。挖掘各种关爱教育因素,巩固孩子的关爱品质。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就必须联系实际生活,利用浅显、有趣的故事、歌曲等讲述关爱的道理。如歌曲《我的好妈妈》,故事表演《萝卜回来了》,黄香为父母温席的传统故事,欣赏班级幼儿关爱身边人的镜头,都能使孩子们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懂得什么是关爱他人。
孩子的新就像一片广阔的土地,种植邪恶,就会滋长邪恶泯灭良知;种植仁爱,便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家园合作,一定能让关爱、情感在孩子心田发芽,铸造孩子即能接受关爱,又能关爱他人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