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留学生日记:我在英国体验“群体免疫”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20年3月16日温州商务包机从意大利接回一批华侨和留学生后,188名英国小留学生也于4月2日包机回国。自此以后,包机声浪不绝于耳,“机票和隔离费用自理”已成基本共识。参考温州包机价格,如果包机回国真的实现,成本大约3万元一位。
  在很多人印象中,留学生家庭非富即貴,几万一张的机票简直小case;再加上最近“矿泉水女”“许可馨”们一再登上热搜,留学生的形象顿时和“不缺钱”“不懂事”等黑词划上等号。
  可是,当媒体将包机事宜炒得轰轰烈烈时,漩涡中心的我们——广大“留守儿童”反应却大都是:“3万?太贵了,我宁愿呆在这里不动。”
  留学生家庭究竟掏不掏得起昂贵的包机费用?不懂事的“许可馨”与3万机票嫌贵的“穷孩子”,究竟谁才是留学生的主流?武汉留学生张亦歌,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一年级新生。她对她所在的环境为样本进行了一些对比与分析,还原一个真实的留学生群体抗疫情形——
  留学生家庭背景大起底
  留学生虽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以及我们的父母的选择又具有高度一致性。不可否认,我们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家底殷实。
  比如:同学小A是阿联酋迪拜的印度裔移民,她的父母都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级研究员,在迪拜“大花瓣”上还有套房,在这个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的国家,想不壕也不可能。
  同学小N从小在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地的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学习,中间虽然是转过无数次学,但每次都得到了各个国家最好的教育资源,她妈妈还请了牛津的博士给她一对一辅导大学申请。她经常秀自己的新鞋子和包包,有天上课的时候挎了一个绣着自己名字的LV定制包来学校,同一个小组的英国和中国同学都心照不宣地笑笑,继续写题。
  同学小Z以两个A*一个A的成绩申请到了我们学校共180000镑的奖学金,其实他爸在英国南部有一个矿产公司(真正的“家里有矿”),家里根本不缺钱。他中学是在新加坡和英国度过,是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每个假期都会去五六个国家和地区,经常参加各种学生之间的趴体——蓝幽幽的背景光下,他和几个金发碧眼的男孩女孩搂抱在一起——这在传统中国家长来看非常不务正业,但不可否认这些活动使他情商很高,社交游刃有余。
  这样土豪级别的同学有多少呢?我们系一共80多人,这类型的应该不超过20%。其余的同学基本全是被称为“中产阶级”的那类人。对,留学生高昂的学费拦住了很多家庭,所以我们同学中不存在所谓“赤贫”,人数不呈正态分布,而是符合“二八定律”。
  我们这些“小中产”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大多数家长都是工薪阶层,其中占比较大的是大学教授,有些是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有些是会计和银行咨询顾问,也有私营企业的小老板,最不济的也在发展中国家有两套商品房或者临街铺面。
  同学小K的家长在马来西亚管理一个小太阳能工厂,财力可能比普通白领多一点,马来政府也很慷慨,成绩优秀的留学生学费生活费全包。这样说来他岂不是财务很自由?非也,他每天都自己做饭,最多的时候一次做好六顿,天天带便当去学校。他学习非常踏实,对不会的知识点反复研究。虽然长着中东特点的面孔,但是和他相处会发现他其实内心是一个笑点低的少女(画风突然崩坏……)。
  另一个男生小Y的父母都在英国的大学系统工作,因为嫌洗衣、烘干机用一次三镑多,他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手洗。他非常低调,如果不是我无意间留意到他爸的领英账号,我都不知道他爸在我们系当了九年研究员。他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有精力都在学习上。
  同学小E找到了一个非常棒的两周暑期实习,但是住宿费要自己交,她犹豫了好久才告诉家长,还是再申请一个别的算了(舍不得那几百镑住宿费)。
  小W的家长在泰国当高中老师,家里好不容易攒到了来帝国上学的学费;她虽然SAT考了1560,也有UCLA当底牌,但是来英国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学术排名。人们都以为英国留学最贵,但是经历过申请季你才会知道,在英语国家里,美国学校普遍比英国的贵两倍,之前想去美国的同学在UCAS公布录取的时候纷纷调头重新计算学费生活费……我和很多同学都有过大二租房方面的探讨,绝大多数人宁愿多费些周折也接受不了每人每周220镑以上的房子(市中心呢)。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留学呢?
  据我所知,尽管不乏有学生上一个随便的学校只是为了能够移民或在国内大城市落户容易一点,但大多本科生和研究生留学的初衷是想了解防火墙外一个更多元的世界,用孤独和不确定性磨砺自己。而他们(包括我)的家长,也不过是对教育有更多想法,宁肯自己过得简朴一点,也想把孩子送上一个更高的平台,让他们得到超越上一代人的经验和能力,看到更多机会,对未来职业去向有更多的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以下所说的大多数留学生的生存状态了。
  留学生花式生存百态
  与国内高考情景类似,由于越收越紧的考核标准,不同国家的中产后代们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们的激烈竞争印证了红皇后假说:“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勤工俭学和有偿实习是大家眼里最值得争抢的稀缺资源。每天中午吃饭时间,有关实习的免费会议坐满了人,有些人匆匆吃根香蕉就去了,没时间睡午觉,眯一下就准备在课前五分钟问老师问题。我们系的一个教授告诉我,她群发的实习机会相关邮件一个小时内就能收到超出名额几倍的人数回复,哪怕是检查厕所里卫生用品是否齐全这样的工作都有很多人去抢——蚂蚁虽小也算块肉。
  在结束一天八九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和活动后,尽管还有作业,很多同学们却在夜幕中冲向了超市——脖子上吊着一个学生卡,怀里抱着一堆减价蔬菜的年轻人和社区大妈们一起出现在宿舍附近的Tesco是最常见的情景。回到厨房,一边让烤箱做饭一边复习讲义,切好的或者直接吃的食物平均两镑多一餐,顿顿吃食堂的同学会引起大家惊叹,哪怕英国的食堂5镑一餐已经算很便宜很好吃了,但同学们仍然会在脑海中自动换算为人民币、港币、泰铢……而选择自学成为新东方大厨。   我刚到大学两周,在厨房听到一个妈妈透过手机扬声器说“别舍不得吃,我们已经给你准备了充足的生活费。锅要买好一点的,菜要买盒装的”。话是这么说,但是大家都知道能省一分是一分。厨房里有很多撞款的宜家锅碗瓢盆,都是挑的最便宜的。工作日中午,休息室的微波炉跟前各型各色的饭盒在排隊。周末大家进入“白菜群”开始跟随每一个超市打折的脚步,以及讨论如何“回收”剩菜使其更加美味。
  中国的孩子或许对这种阅读理解题并不陌生——“50多岁的父亲满脸沟壑,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打开一个层层包裹的旧手帕,里面是一大摞卖鸡蛋换来的毛票。他说:‘老师,孩子的学费全在这里了。’”60年后,那代人的孙子在办公室拼命工作积攒着自己孩子的学费。
  回到开头,我们说到的包机事件。其实据我了解,许多毫不犹豫地掏出几万块给孩子买机票的家长都并非富豪,他们买机票同时都做好了节衣缩食的准备。“我们自己苦一点都可以,只要孩子能回来”是他们的唯一想法。
  聪明的同学计算过,我们一节三个小时的课135镑。为了不给家里增添额外的经济负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很懂事,会非常自觉地省钱,同时深谙“用成绩换钱”的道理,加倍努力地学习。
  然而,最让80%的“穷孩子们”羡慕嫉妒的仍然是那“20%”。
  “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是他们的主流标签,他们一般有很优质的家庭网络和社会资源。如我前面说到的小A,她高中时就给同学的项目众筹了相当于几十万英镑(不过那是在迪拜啊,钱算什么)的研究资金,多次策划和主持过我们系里有关行星科学的讲座,一举一动是掩盖不住的冲劲和阳光;她还特别热心,同学们学习和做项目有困难她都毫无保留地帮助——她平时课业接近满分,助人为乐对她而言简直算不上什么负担。
  本来我以为小N是一个纸币折的花瓶,但是她成绩优秀,争着参加尽可能多的学术活动,几乎认识了整个系的人脉;小Z并不是别人想的那样天天去和洋妞玩,而是每周都把自己过得很充实。相比天天刷手机的人,他早早完成作业,又练习了乒乓球,还拍了很多没试过的艺术照片,用每一次社交的机会拓展人脉和提升情商,得到了我们够不着的实习机会……如果说年轻人积累经验和财富就像滚雪球,那么他们就属于天生巨大的那种雪球,滚动起来获得的雪籽比我们多,所以奖学金、实习机会、教授青睐会更容易属于他们。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是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啊!有一篇文章叫《我用了十八年,才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在我们看来,只要最后能一起喝咖啡就是成功,哪怕我们要走很多弯路。
  关于“精致利己主义者”以及爱国情怀
  我一直觉得,我的同学们不管土豪还是中产,绝大部分人都三观正确,积极向上,直到最近一个名叫许可馨的美国留学生被骂上热搜。
  出生中国的她在微博中把对自己国家和国人的鄙夷展示得一览无遗,在被广大网友人肉搜索并讨伐后,她又马上作出了一百八十度的道歉:“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同胞……”虚伪和自私肉眼可见。深扒她的履历后,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不可否认,精致利己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十分盛行,尤其存在于高知人群。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有的人和我看似平常的拉家常其实是想让我帮他们的项目做宣传,有人帮忙布置一下活动现场顺便刷热度,想让我和他们共享艺术方面的资源;而一旦他们发现我没有利用价值(没时间,或者能力没达到理想值)的时候,就很少回我消息了,因为他们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其他更有价值的人脉和资源上。这种行为对个人进化非常有利:钻各国发展节奏不同的空当,嘴毒但是学习好,性格偏激但很有干劲……
  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它都快变成了留学生的标签?
  有一个说法叫“奇美拉现象”:一个人身上至少拥有两组不同的DNA。我身边也有很多的这样的人,我把他们定义为奇美拉人(拼嵌体)。
  比如:有的同学在新加坡和英国读了中学,但后来从新籍改成了中国籍。他是为了申请中国人专用的奖学金,还是为了逃避新加坡的兵役呢?我不得而知。
  我的一个华裔朋友有两个家:中国沿海城市(大连)和英国中部城市(伯明翰)。他幼儿园起就在英国生活,享受英国公民待遇,但英国疫情暴发的时候,他们家没有顺势飞回中国,而是回到了伯明翰。
  我的同学小J说自己在新加坡长大,一直在美国上中学,现在刚来英国,但直到有一天他和妈妈打电话用韩语,我蒙圈了——在不到二十年的人生里他经历了三四个国家,那他到底对哪个国家的文化了解得更深入呢?如果新加坡出问题了他要去韩国,韩国出问题了他要去美国,都是可行的。于他而言,“爱国”是什么?不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能做什么?
  大多数奇美拉会选择父母一方所说的语言为基准产生一个主要的归属国,但是他们又有权利去国籍所在地避难——这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问题,但伦理上又是具体家庭具体讨论,太费当局的脑筋了,所以很多欧洲国家习惯了差异性的存在。
  但是,很多中国人不习惯这种升维打击——“他被一只看不见的圣手从我们挣扎的泥潭中抽走了!”或许这也是“精致利己主义”思维在留学生中暗自滋长,又被国人愤怒唾骂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许可馨们”别忘了,我们不是奇美拉人,而是受传统中国教育12年的中国籍学生,这个地球上唯有中国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家”,所以别再学习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了,也别再给那么多无辜的留学生招黑。
  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的国人以及媒体能真正客观地看待留学生群体:“许可馨”毕竟是留学生中的少数奇葩,勤俭节约、积极向上、守规矩、明事理才是留学生的主流——不信,就看看全球160万留学生中有142万人选择留守,归国18万人中仅有35人感染的“大数据”吧!
   编辑/杨晓琴
其他文献
丈夫猎杀了大象的幼崽,大象找不到他,于是在杀死小象的地点,将他的妻子残忍杀害。一时间,大象替子报仇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的村民更是人心惶惶。动物学家麦克·迪恩深入当地深入调查,发现大象替子报仇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大象杀人,现场惨烈   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号称动物的乐园,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在那里乐享着生活。   英国纽卡斯尔小伙麦克·迪恩大学时选修了动物工程课程,毕业后,得知克鲁格国家公园全球范
期刊
听过“白领”、“蓝领”、“金领”,您听过“橙领”吗?眼下,一群以帮助电子商务企业卖产品的群体正在发展壮大,成为当下最有趣、最时尚的新鲜职业之一。他们为电商(淘宝联盟)和网购一族服务,通过论坛、微博、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专业的网购经验,产品成交后获得佣金。他们是淘宝的策划师,也被形象地说成是“靠卖吆喝赚钱的人”。因淘宝网以橙色为背景,于是这类职业人被称为“橙领”,称为专业的网购达人。  80后北京美
期刊
近日,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被前妻臧黎璐告上法庭,要求分割两人婚姻期间的共同财产。这对曾经恩爱的搭档夫妻对簿公堂,上亿元的资产使影业大亨的私生活再次成为焦点。除了他的现任妻子金巧巧之外,那些与于冬传过绯闻的女星,包括范冰冰、袁莉、黄奕等也躺枪。对旧爱臧黎璐来说,之所以沦落到和前夫闹得鱼死网破的地步,只因为她爱上了一个期货男,将感情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爱期货男,穷并快乐  1997年,臧黎璐认识了于冬
期刊
近些年来,诸如“教授索抱”、“高校弑师案”、“博导潜规则”等新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背后都关乎情、色、利的冲突。人们不禁要问,在高校这方净土上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催生了欲望,是什么让这里不再是一片净土?  2014年初,一个名为《我捍卫婚姻的十大理由》的帖子在高校网站上爆红,署名人为武汉某知名高校博导之妻。这位女士泣诉了自己遭遇美女博士插足婚姻的悲剧,身为高校教师,她竟无力对峙女学生的高调逼宫,一句
期刊
如今流行“辣妈”概念,几乎所有的杂志、电视等媒体都在大肆鼓吹女人生完孩子应该迅速恢复状态当辣妈,令“辣妈”成为了衡量一个新手妈妈是否出色的第一把标尺。本文的主人公何琳就是一位崇尚当辣妈的80后新手妈妈,生完宝宝后她给自己制订了一系列“辣妈计划”,谁知这个计划却令她的家庭生活矛盾重重,她该如何面对这场由“辣妈”引起的家庭危机?  坑爹的“辣妈计划”  2010年7月,25岁的重庆女孩儿何琳幸福地穿上
期刊
2014年初,周润发的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热映,昔日180斤的他一下瘦到了127斤,神采奕奕地和片中主演郭富城一起亮相,英气逼人,再现“小马哥”。  其实,发哥也曾为减肥苦恼不已,他的减肥养生之路历经10年。其间一波三折,从最初节食减肥,越减越肥,到中途中医减肥,减到求医。直到2013年他和郭富城一起演戏,“拜师”学到郭天王的“真传”,才找到适合自己的自然养生法则:暴走,并一举成了明星圈里的“
期刊
卡布拉和哈妮是一对恋人,就在他们准备结婚之际,国内的战争更加激烈了。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年轻男子都踏上了战场,卡布拉只好告别哈妮,也踏上了战场。哈妮说她等着卡布拉,让他早日归来。卡布拉知道此去自己凶多吉少,但他不想让哈妮难过,说他一定会回来的。  卡布拉上了戰场,才知道战场有多么危险。刚刚还活着的战友,突然间就一个个倒下。子弹随时从身边飞过,炸弹也随时在身边爆炸,卡布拉随时都可能牺牲,但他却非常顽
期刊
在传染病的医学史上,有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必须要知道,那就是“伤寒玛丽”。曾经我们认为,人类和病菌是势不两立的,要么是你弄死病菌,要么是你被病菌弄死。直到“伤寒玛丽”的出现,才颠覆了这个观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加上“超级传播者”!她因此被隔离了27年!  瘟神玛丽  1906年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佣了一个叫玛丽的女人做厨师。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感染了伤寒。接
期刊
有员工遇燃眉之急,急需用钱,公司出于人性化考虑,给其预支下个月部分或全部工资,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然而,女白领叶韦彤却想预支一年的工资付房子的首付,让她没想到的是老板不仅答应了,还一次性预支了100万!为了回报老板,叶韦彤努力工作,屡创佳绩。然而,老板想要的不光是业绩……  老板好大方,预支工资100万  叶韦彤生于1987年,河北省文安县人,身高1.67米,相貌姣好。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河
期刊
许多年前,我们说“没人知道坐在电脑前的是不是一条狗”,是因为网络具有隐匿性,别人无法知道你是谁。然而如今,只要上网,你的信息皆已半公开。毫不夸张地讲,不仅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而且还知道你是一条什么样的“狗”。  成都女白领何芸出于好奇在网上搜索“裸体泳衣”,没想到,有个男子打来电话,称自己网店恰好有这种入水即溶的“恶搞”产品。于是,何芸决定购买一套送给自己情场和职场上的死敌。没想到的是,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