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有其自身的哲学理论基础,而“艺术终结”说在当下又被重新提起,在现当代艺术领域有新的探索。本文试图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为例,从艺术现象学角度对“艺术终结”后的现代艺术提出几点看法,并作出合理阐释。
关键词:艺术终结 现代艺术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8)11-0151-03
一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而原始的认识能力,是人类文明的萌芽和进步的动力。”丹托所提到的艺术终结,是要表明艺术到达在某种程度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自身的哲学,但是在今天,笔者认为艺术的终结是指艺术史到了现当代按下了一个暂停键,因为出现了一些不算是艺术范畴内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当然这只是笔者粗浅的看法,但艺术与美两个概念在今天难以相提并论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很多大众欣赏不来甚至是觉得丑的东西都能打上艺术的标签,尤为讽刺的是,作为一个在专业美术院校学习七年的人来说,到底该如何界定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现在一般的人们不去管它,因为不用知道什么是美,也可以去欣赏。审美的“美”,范围变宽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审美观。邓晓芒认为把美的概念变通一下,用另一种审美的角度来看待现代艺术,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按照以前对美的定义来说,那种形式主义的、简单的、表面的描述都不足以概括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作品很多都看不出美在哪里,甚至很多作品都是表现丑陋的、阴暗的、邪恶的。邓晓芒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对象化的情感,艺术是情感对象化,美感是从对象化的情感中所感到的共鸣,审美活动就是传达情感的活动。通常人们讲情感都是有一个对象的,不管是爱还是恨,它是有对象的,而情绪是没有对象的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对象的。人们看一个艺术作品,看现代艺术美不美就是看有没有给人带来这样的一种感动。当然这样一种现代艺术它的受众不是那么下里巴人,个人化色彩非常浓厚,因此,是非常小众的,但是并不是不能理解的。比如说梵高,人们都觉得他是性格很怪异的疯子,但实际上他的画面展示的是人性深处的痕迹,梵高的星空,展示的是人性垂直的深度。
二
如何定义艺术家?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名知识分子。肚子里没有墨水,脑子里没有文化底蕴,这样一个肤浅的人搞出来的所谓艺术,一定是流于形式、索然无味的。因为艺术包含了很多深奥的东西,首先是要能接收知识,其次是能消化知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当然是需要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人类社会里,文化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两者永远不可能分家。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最有文化,最有头脑的一群人。
现代艺术正如传统艺术一样,想要表达的东西依旧是美,美本身得到了升华,自然也没有被抛弃,比如现代最具有破坏性的画家——杜尚。杜尚的《泉》和《蒙娜丽莎》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行为而不是艺术作品。梵高的农鞋其实也是,海德格尔对他做了一种过度的解释。海德格尔非常明确,他对“真理”的运用不能与这些相应的真理理论一致。尽管他能根据梵高的“模仿性”作品《农鞋》而坚持认为真理发生于梵高的画作中,但真理和正确性不相等。海德格尔解释说,尽管真理发生于艺术作品之中,但“这并不意味某物被正确地展示”,即被模仿地描绘。
这是思考真理的一条蹊径,也是思考艺术本质得到蹊径。梵高的《农鞋》揭示了真理,不是因为《农鞋》和一双鞋的外表很相似,而是因为《农鞋》提供了对农民鞋子之存在的揭示。当商店里的鞋子或鞋类目录上的鞋子被还原为交换价值时,梵高关于鞋的画作为其真理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空间,一个敞开的区域。人们停了下来,从单调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中跳了出来,而被带入一个思维的全新空间。笔者认为,《农鞋》就是反映艺术家本身的绘画生涯。他一辈子走过的泥泞和崎岖,但始终不悔,热爱这一双农鞋,虽然很破旧,但是不改变他的立场,以这样的角度来理解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内心,就变得可以解读,而且对美的理解有一种拓宽,把美的这个概念提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足以跟真和善的并列,而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的价值。梵高一生只活了37个年头,他的主要绘画,多数在后十年间荷兰和巴黎时期。无论他在哪里作画,他有两个特征不变:一个是他持续着荷兰海牙时期的乡村情节,其次是他的作画的直接性的现场思路方式。海德格尔列举的“农鞋”属于他刚从荷兰定居巴黎时期的作品。那个阶段,梵高所画的“农鞋”油画就有七八幅,有的画面是一双黑黝黝农鞋,有的画面是好几双农鞋。画家之所以画那么多农鞋的作品,并非他一幅幅地寻找最能够体现农鞋的本质的画面,也不是向以往画家们那样作不同的尝试以便集中在一幅画上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农鞋作为完成主题之物,是随着主题的体现来确定图画的完成与否。这个完成一方面是农鞋作为鞋的完成,另一方面农鞋作为主题的完成。倘若农鞋不代表任何意思时,农鞋却呈现了开放状态。因为农鞋不再是鞋的时候,画家才确凿,仔细地观看到它,连同它变化中环绕四周的场以及久存与自身引导他来到当下的场,画家真正的、横贯始终的内在素质才与描绘之物取得了一致性。
对梵高来说,油画就跟文字一样,只是另一种表达方式。邓晓芒认为,海德格尔是对梵高所创作的《农鞋》借题发挥或是“再创作”,毕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在某种意义上,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艺术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作。海德格尔在谈艺术时,不是造就艺术而谈艺术,而是只关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也是他的哲学根源。
三
在19世纪之前一点点,画画就是要像照片一样。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始强调在不同的光影下对色彩变化的效果,也就是现在的加滤镜,但梵高不同,他是用心去画画的,以主观意识的表现取代了客观的描绘,将心境映入画中,所以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莫奈更多时候只是像一个照相机一样,去记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色彩变化,他对于情感并不在乎。所谓他的成熟期,只不过是他可以记录的颜色更丰富而已。他的画面不是单纯的去记录客观的颜色,而是更多的包含了主观上对色彩的情感表达。若是在今天,有着浓厚个人化色彩的梵高更得算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看梵高的画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画里面传达出来的情绪思想,他内心的挣扎、热情,他对世界的看法,他对底层劳动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仓促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得到梵高的作画方式是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的作画方式,好像所有情感就在那么十几分钟里面爆发出来,可以感觉得到他那种不能自抑的兴奋和颤抖,这才是最伟大的价值。 邓晓芒认为,现代艺术到了杜尚,艺术已经不再需要艺术品了,它已经还原成了一种行为,一种姿态,甚至还原成了日常生活本身。其实日常生活还要比这种艺术更“艺术”得多,也更丰富得多,所以当海德格尔说:“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生产,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时,他并没有预见到这种主张的自相矛盾的后果,即一旦艺术家成了“无足轻重的”常人,他的作品也就是无足轻重的,他的艺术怎么还会是“伟大的艺术”?如果完全撇开艺术家来谈艺术作品,那么艺术和非艺术、工匠制作,器具及实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海德格尔在分析艺术作品时把对作者的日常了解和熟悉放在一边,直接面对作品本身,这正是现象学的艺术分析的态度。因此真正说来,艺术作品直接就是艺术家本人。梵高的“农鞋”并不是农鞋,而就是梵高,它的构图、色彩和风格就是梵高的表情和心境,它的世界就是梵高的内心世界。当然,一个欣赏者也完全可以像海德格尔一样从这幅画中体会出农妇的辛酸、喜悦、焦虑、恐惧等,但前提是,必须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艺术家对辛酸的辛酸,对喜悦的喜悦,对焦虑的焦虑,对恐惧的恐惧,否则就是离开文本,解释过度。这正是一切艺术作品和现实日常生活的本质区别。
现代艺术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而后现代艺术发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反思。现代艺术对语言形式的追求导致了作者的“霸权”,就是说现代艺术对作品的最高解释权是作者本人,作者本人就是这些语言和形式的创造者和阐释者,这样就无法让外部环节参与,并不利于艺术的传播。
如何欣赏现代艺术是很烧脑的问题,笔者仍然还在寻找一种方式。当然,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其实都是国际语言,是艺术家自在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奥]芭芭拉·波尔特.海德格尔眼中的艺术[M].章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邓晓芒.凡高的“农鞋”[M].杭州:中國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3]邓晓芒.现代艺术中的美[J].名作欣赏:鉴赏版旬刊,2017,(04).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孙周兴,高士明.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断桥艺术哲学文丛[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张贤根.艺术现象学导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关键词:艺术终结 现代艺术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8)11-0151-03
一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而原始的认识能力,是人类文明的萌芽和进步的动力。”丹托所提到的艺术终结,是要表明艺术到达在某种程度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自身的哲学,但是在今天,笔者认为艺术的终结是指艺术史到了现当代按下了一个暂停键,因为出现了一些不算是艺术范畴内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当然这只是笔者粗浅的看法,但艺术与美两个概念在今天难以相提并论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很多大众欣赏不来甚至是觉得丑的东西都能打上艺术的标签,尤为讽刺的是,作为一个在专业美术院校学习七年的人来说,到底该如何界定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现在一般的人们不去管它,因为不用知道什么是美,也可以去欣赏。审美的“美”,范围变宽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审美观。邓晓芒认为把美的概念变通一下,用另一种审美的角度来看待现代艺术,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按照以前对美的定义来说,那种形式主义的、简单的、表面的描述都不足以概括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作品很多都看不出美在哪里,甚至很多作品都是表现丑陋的、阴暗的、邪恶的。邓晓芒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对象化的情感,艺术是情感对象化,美感是从对象化的情感中所感到的共鸣,审美活动就是传达情感的活动。通常人们讲情感都是有一个对象的,不管是爱还是恨,它是有对象的,而情绪是没有对象的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对象的。人们看一个艺术作品,看现代艺术美不美就是看有没有给人带来这样的一种感动。当然这样一种现代艺术它的受众不是那么下里巴人,个人化色彩非常浓厚,因此,是非常小众的,但是并不是不能理解的。比如说梵高,人们都觉得他是性格很怪异的疯子,但实际上他的画面展示的是人性深处的痕迹,梵高的星空,展示的是人性垂直的深度。
二
如何定义艺术家?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名知识分子。肚子里没有墨水,脑子里没有文化底蕴,这样一个肤浅的人搞出来的所谓艺术,一定是流于形式、索然无味的。因为艺术包含了很多深奥的东西,首先是要能接收知识,其次是能消化知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当然是需要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人类社会里,文化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两者永远不可能分家。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最有文化,最有头脑的一群人。
现代艺术正如传统艺术一样,想要表达的东西依旧是美,美本身得到了升华,自然也没有被抛弃,比如现代最具有破坏性的画家——杜尚。杜尚的《泉》和《蒙娜丽莎》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行为而不是艺术作品。梵高的农鞋其实也是,海德格尔对他做了一种过度的解释。海德格尔非常明确,他对“真理”的运用不能与这些相应的真理理论一致。尽管他能根据梵高的“模仿性”作品《农鞋》而坚持认为真理发生于梵高的画作中,但真理和正确性不相等。海德格尔解释说,尽管真理发生于艺术作品之中,但“这并不意味某物被正确地展示”,即被模仿地描绘。
这是思考真理的一条蹊径,也是思考艺术本质得到蹊径。梵高的《农鞋》揭示了真理,不是因为《农鞋》和一双鞋的外表很相似,而是因为《农鞋》提供了对农民鞋子之存在的揭示。当商店里的鞋子或鞋类目录上的鞋子被还原为交换价值时,梵高关于鞋的画作为其真理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空间,一个敞开的区域。人们停了下来,从单调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中跳了出来,而被带入一个思维的全新空间。笔者认为,《农鞋》就是反映艺术家本身的绘画生涯。他一辈子走过的泥泞和崎岖,但始终不悔,热爱这一双农鞋,虽然很破旧,但是不改变他的立场,以这样的角度来理解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内心,就变得可以解读,而且对美的理解有一种拓宽,把美的这个概念提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足以跟真和善的并列,而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的价值。梵高一生只活了37个年头,他的主要绘画,多数在后十年间荷兰和巴黎时期。无论他在哪里作画,他有两个特征不变:一个是他持续着荷兰海牙时期的乡村情节,其次是他的作画的直接性的现场思路方式。海德格尔列举的“农鞋”属于他刚从荷兰定居巴黎时期的作品。那个阶段,梵高所画的“农鞋”油画就有七八幅,有的画面是一双黑黝黝农鞋,有的画面是好几双农鞋。画家之所以画那么多农鞋的作品,并非他一幅幅地寻找最能够体现农鞋的本质的画面,也不是向以往画家们那样作不同的尝试以便集中在一幅画上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农鞋作为完成主题之物,是随着主题的体现来确定图画的完成与否。这个完成一方面是农鞋作为鞋的完成,另一方面农鞋作为主题的完成。倘若农鞋不代表任何意思时,农鞋却呈现了开放状态。因为农鞋不再是鞋的时候,画家才确凿,仔细地观看到它,连同它变化中环绕四周的场以及久存与自身引导他来到当下的场,画家真正的、横贯始终的内在素质才与描绘之物取得了一致性。
对梵高来说,油画就跟文字一样,只是另一种表达方式。邓晓芒认为,海德格尔是对梵高所创作的《农鞋》借题发挥或是“再创作”,毕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在某种意义上,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艺术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作。海德格尔在谈艺术时,不是造就艺术而谈艺术,而是只关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也是他的哲学根源。
三
在19世纪之前一点点,画画就是要像照片一样。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始强调在不同的光影下对色彩变化的效果,也就是现在的加滤镜,但梵高不同,他是用心去画画的,以主观意识的表现取代了客观的描绘,将心境映入画中,所以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莫奈更多时候只是像一个照相机一样,去记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色彩变化,他对于情感并不在乎。所谓他的成熟期,只不过是他可以记录的颜色更丰富而已。他的画面不是单纯的去记录客观的颜色,而是更多的包含了主观上对色彩的情感表达。若是在今天,有着浓厚个人化色彩的梵高更得算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看梵高的画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画里面传达出来的情绪思想,他内心的挣扎、热情,他对世界的看法,他对底层劳动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仓促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得到梵高的作画方式是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的作画方式,好像所有情感就在那么十几分钟里面爆发出来,可以感觉得到他那种不能自抑的兴奋和颤抖,这才是最伟大的价值。 邓晓芒认为,现代艺术到了杜尚,艺术已经不再需要艺术品了,它已经还原成了一种行为,一种姿态,甚至还原成了日常生活本身。其实日常生活还要比这种艺术更“艺术”得多,也更丰富得多,所以当海德格尔说:“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生产,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时,他并没有预见到这种主张的自相矛盾的后果,即一旦艺术家成了“无足轻重的”常人,他的作品也就是无足轻重的,他的艺术怎么还会是“伟大的艺术”?如果完全撇开艺术家来谈艺术作品,那么艺术和非艺术、工匠制作,器具及实物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海德格尔在分析艺术作品时把对作者的日常了解和熟悉放在一边,直接面对作品本身,这正是现象学的艺术分析的态度。因此真正说来,艺术作品直接就是艺术家本人。梵高的“农鞋”并不是农鞋,而就是梵高,它的构图、色彩和风格就是梵高的表情和心境,它的世界就是梵高的内心世界。当然,一个欣赏者也完全可以像海德格尔一样从这幅画中体会出农妇的辛酸、喜悦、焦虑、恐惧等,但前提是,必须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艺术家对辛酸的辛酸,对喜悦的喜悦,对焦虑的焦虑,对恐惧的恐惧,否则就是离开文本,解释过度。这正是一切艺术作品和现实日常生活的本质区别。
现代艺术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而后现代艺术发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反思。现代艺术对语言形式的追求导致了作者的“霸权”,就是说现代艺术对作品的最高解释权是作者本人,作者本人就是这些语言和形式的创造者和阐释者,这样就无法让外部环节参与,并不利于艺术的传播。
如何欣赏现代艺术是很烧脑的问题,笔者仍然还在寻找一种方式。当然,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其实都是国际语言,是艺术家自在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奥]芭芭拉·波尔特.海德格尔眼中的艺术[M].章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邓晓芒.凡高的“农鞋”[M].杭州:中國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3]邓晓芒.现代艺术中的美[J].名作欣赏:鉴赏版旬刊,2017,(04).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孙周兴,高士明.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断桥艺术哲学文丛[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张贤根.艺术现象学导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