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是当前高中阶段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如何打造一个学生感兴趣、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的教学平台是其关键难题。本研究以限制性比赛法为切入点,运用实验手段对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尝试解决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平台搭建问题,以期为推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限制性;比赛法;模块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8-0040-02
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是指以若干班级为单位,以学期或学年为阶段,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不同项目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是当前高中阶段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在篮球基本功、技战术意识方面参差不齐,加之高中阶段学生自身成长的“叛逆”特性,若继续采用小学、初中阶段一个标准、统一教学的常规方法,往往面临教学步骤把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选择和学生自身学练兴趣等方面的困境,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打造一个学生感兴趣、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的教学平台,就成为摆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限制性比赛法是指在教学中,以附加限制条件进行比赛为主导和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限制条件进行教学比赛,阶段性地辅以纠错完成教学,从而突破常规,在高中这一特殊教学阶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限制运球(或运球次数)和投篮,可有针对性地学练传接球、无球跑动,提升配合意识等;限制运球或运球次数,可有针对性地学练传接球、投篮、移动跑位,提升配合意识等;限制传接球次数,可有针对性地学练运球突破、投篮、移动跑位,提升配合意识等。
本研究尝试从高中模块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的角度出发,以限制性比赛法为切入点,运用实验手段对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推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深圳市滨河中学高一、二年级5~12班(平行班)体育模块教学篮球项目学生(男生班),其中5-8班为实验班,9-12为对照班,共计208人。
2.研究方法
在高一、二年级分别建立实验班和对照班,运用限制性比赛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为期一年的教法实验,选取上篮、定点投篮、一分钟传接球、 助攻和失误共五项技战术指标,通过年终技术测试与比赛,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分与数理分析(SPSS),辅以技战术综合、比赛胜率和外邀专家主观盲评验证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提出结论与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技术素养指标评分结果与分析
篮球技术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运球、传接球和投篮。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访谈专家,综合多方意见,选取往返运球上篮、定点投篮和三人一组一分钟传接球三项指标(每项20分,技评10分,效评10分)对其进行研究。
如表1所示,高一3项指标中,除运球上篮指标差异不显著外,定点投篮与传接球两项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实验班优于对照班;如表2所示,高二3项指标对比情况与高一一致,其中高二实验班传接球指标差异非常显著(p<0.01),远优于对照班。由此可知,高一、二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显著,前者优于后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其差异的主要成因有以下两点:
(1)学生学练兴趣浓,参与热情高。问卷调查中,约有95﹪的学生选择此项。相比传统教学法,限制性比赛法很好地把控了学生喜爱比赛对抗的特点,在比赛中贯穿技术学练,通过大量比赛不断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提高了其课上课下对篮球技术学练的参与热情,改变了传统教学法学生学练篮球技术时的枯燥、单一模式。
(2)查漏补缺,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学练。问卷调查中,约有80﹪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让学生通过实战认识自身不同单项技术的优劣差别,并形成深刻印象,激发学练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课上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技术学练,增强自身技术实力。
2.战术素养指标评分结果与比较分析
篮球战术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术素养表现在学生的临场技战术选择、移动跑位和配合意识等方面。笔者综合多方意见,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状况对等,技术指标评分接近的学生分组比赛,采用助攻和失误两项指标(每项20分)进行研究。
如表1、2所示,高一、二年级助攻和失误两项指标对比一致性很强,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实验班远优于对照班。由此可知,在身体对等、技术接近的比赛中,实验班学生的战术素养远优于对照班。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差异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四点:
(1)临场技战术选择得当。问卷调查中,约有75﹪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由于大量运用比赛进行教学,学生得到更多的临场技战术选择的学练机会,因而此方面能力得以加强。
(2)移动跑位意识较好。问卷调查中,约有85﹪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根据学练目的不同,在比赛教学中大量进行有球和无球的移动跑位练习,学生移动跑位意识得到增强。
(3)配合意识较好。问卷调查中,约有88﹪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根据限制条件不同,以实战的形式创造出大量的配合学练机会,学生在大量学练体悟的基础上配合意识得到逐步增强。
(4)临场心理素质较好。问卷调查中,约有80﹪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大量运用比赛进行教学,学生参与比赛机会多,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3.技战术综合、胜率和外邀专家主观盲评辅证分析
如表3所示,高一、二年级技战术综合指标差异显著(p<0.05),实验班优于对照班。由比赛统计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一、二年级16场比赛中,实验班共胜11场,胜率约为70﹪,远优于对照班。如表4所示,外邀12名专家对高一、二年级技战术指标的主观盲评差异非常显著(p<0.01),实验班远优于对照班。
综上所述,技战术综合、胜率和外邀专家主观盲评三项辅证指标与前述指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实验班在技、战术素养方面远优于对照班,相对传统教学法,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能够刺激学生学练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并能够帮助不同水平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学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2)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通过大量实战对抗,能够增强学生的临场技战术选择能力与心理素质,增进移动跑位和配合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战术素养的提升,改善教学效果。
(3)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不仅能够建立一个学生感兴趣、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的教学平台,还对学生战术意识和篮球智商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促进作用。
2.建议
(1)鉴于限制性比赛法在本研究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良好效果,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广交流,进一步推动开展限制性比赛法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建议兄弟学校、兄弟项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和进一步改良开发限制性比赛法,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杨国庆.球的魅力:篮排足是三大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3]徐华军,樊向前.中学篮球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体育教学,2005(3).
[4]李贵杰.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赵钟华.篮球运动的手段创新探索[J].科技信息,2007(2).
关键词:限制性;比赛法;模块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8-0040-02
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是指以若干班级为单位,以学期或学年为阶段,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不同项目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是当前高中阶段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在篮球基本功、技战术意识方面参差不齐,加之高中阶段学生自身成长的“叛逆”特性,若继续采用小学、初中阶段一个标准、统一教学的常规方法,往往面临教学步骤把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选择和学生自身学练兴趣等方面的困境,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打造一个学生感兴趣、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的教学平台,就成为摆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限制性比赛法是指在教学中,以附加限制条件进行比赛为主导和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限制条件进行教学比赛,阶段性地辅以纠错完成教学,从而突破常规,在高中这一特殊教学阶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限制运球(或运球次数)和投篮,可有针对性地学练传接球、无球跑动,提升配合意识等;限制运球或运球次数,可有针对性地学练传接球、投篮、移动跑位,提升配合意识等;限制传接球次数,可有针对性地学练运球突破、投篮、移动跑位,提升配合意识等。
本研究尝试从高中模块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的角度出发,以限制性比赛法为切入点,运用实验手段对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推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深圳市滨河中学高一、二年级5~12班(平行班)体育模块教学篮球项目学生(男生班),其中5-8班为实验班,9-12为对照班,共计208人。
2.研究方法
在高一、二年级分别建立实验班和对照班,运用限制性比赛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为期一年的教法实验,选取上篮、定点投篮、一分钟传接球、 助攻和失误共五项技战术指标,通过年终技术测试与比赛,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分与数理分析(SPSS),辅以技战术综合、比赛胜率和外邀专家主观盲评验证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提出结论与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技术素养指标评分结果与分析
篮球技术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运球、传接球和投篮。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访谈专家,综合多方意见,选取往返运球上篮、定点投篮和三人一组一分钟传接球三项指标(每项20分,技评10分,效评10分)对其进行研究。
如表1所示,高一3项指标中,除运球上篮指标差异不显著外,定点投篮与传接球两项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实验班优于对照班;如表2所示,高二3项指标对比情况与高一一致,其中高二实验班传接球指标差异非常显著(p<0.01),远优于对照班。由此可知,高一、二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显著,前者优于后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其差异的主要成因有以下两点:
(1)学生学练兴趣浓,参与热情高。问卷调查中,约有95﹪的学生选择此项。相比传统教学法,限制性比赛法很好地把控了学生喜爱比赛对抗的特点,在比赛中贯穿技术学练,通过大量比赛不断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提高了其课上课下对篮球技术学练的参与热情,改变了传统教学法学生学练篮球技术时的枯燥、单一模式。
(2)查漏补缺,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学练。问卷调查中,约有80﹪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让学生通过实战认识自身不同单项技术的优劣差别,并形成深刻印象,激发学练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课上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单项技术学练,增强自身技术实力。
2.战术素养指标评分结果与比较分析
篮球战术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术素养表现在学生的临场技战术选择、移动跑位和配合意识等方面。笔者综合多方意见,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状况对等,技术指标评分接近的学生分组比赛,采用助攻和失误两项指标(每项20分)进行研究。
如表1、2所示,高一、二年级助攻和失误两项指标对比一致性很强,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实验班远优于对照班。由此可知,在身体对等、技术接近的比赛中,实验班学生的战术素养远优于对照班。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差异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四点:
(1)临场技战术选择得当。问卷调查中,约有75﹪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由于大量运用比赛进行教学,学生得到更多的临场技战术选择的学练机会,因而此方面能力得以加强。
(2)移动跑位意识较好。问卷调查中,约有85﹪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根据学练目的不同,在比赛教学中大量进行有球和无球的移动跑位练习,学生移动跑位意识得到增强。
(3)配合意识较好。问卷调查中,约有88﹪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根据限制条件不同,以实战的形式创造出大量的配合学练机会,学生在大量学练体悟的基础上配合意识得到逐步增强。
(4)临场心理素质较好。问卷调查中,约有80﹪的学生选择此项。限制性比赛法大量运用比赛进行教学,学生参与比赛机会多,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3.技战术综合、胜率和外邀专家主观盲评辅证分析
如表3所示,高一、二年级技战术综合指标差异显著(p<0.05),实验班优于对照班。由比赛统计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一、二年级16场比赛中,实验班共胜11场,胜率约为70﹪,远优于对照班。如表4所示,外邀12名专家对高一、二年级技战术指标的主观盲评差异非常显著(p<0.01),实验班远优于对照班。
综上所述,技战术综合、胜率和外邀专家主观盲评三项辅证指标与前述指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实验班在技、战术素养方面远优于对照班,相对传统教学法,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能够刺激学生学练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并能够帮助不同水平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学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2)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通过大量实战对抗,能够增强学生的临场技战术选择能力与心理素质,增进移动跑位和配合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战术素养的提升,改善教学效果。
(3)限制性比赛法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不仅能够建立一个学生感兴趣、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的教学平台,还对学生战术意识和篮球智商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促进作用。
2.建议
(1)鉴于限制性比赛法在本研究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良好效果,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广交流,进一步推动开展限制性比赛法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建议兄弟学校、兄弟项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和进一步改良开发限制性比赛法,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杨国庆.球的魅力:篮排足是三大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3]徐华军,樊向前.中学篮球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体育教学,2005(3).
[4]李贵杰.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赵钟华.篮球运动的手段创新探索[J].科技信息,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