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家长”QQ群里的“海天一色”颇为纠结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两天女儿回家后不开心,因为班里要好的四个同学都和她绝交了。看她不高兴的样子我很想帮她,可是又怕她以后会依赖我,因为听专家说过,孩子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要干涉,否则孩子无法成长。可看女儿不开心我是真难受,尤其这两天,孩子情绪很不好,总盼着生病,不想去上学,我想听专家的话,又忍不住心疼女儿。也有专家说,孩子被孤立也没什么,说明孩子有个性,可是孩子以后不会交朋友也不太好啊,再说我也担心女儿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可是还有的专家说,我这样其实是对孩子过分关注了,其实一切都不是事儿。现在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不帮她,心疼。帮她,不敢。更不知道是帮她学习如何和人相处,还是鼓励她继续玩个性,总之就是纠结纠结纠结!
专家的建议让我们纠结,是因为我们不信任自己
和担心女儿相比,我更心疼这位妈妈。这位妈妈总在寻找“什么是应该的”,害怕犯错,热爱学习却不懂得信任自己,当所谓的“权威”发出不同声音时,她左右为难。
其实,哪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呢?有什么注定是好的,又有什么注定是坏的?生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孩子会吸收什么。而那并不是我们需要负责的,我们只需要跟着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尽自己所能去做。如果那样做真的不适合,那就停下来,重新调整,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生命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
我想无数的爸爸妈妈都有这种纠结,不信任自己的心,要寻找一个权威的声音来保证正确,不希望犯错。我欣赏她热爱学习的精神,可是,如果不把自己的心作为学习一切的基准,学就成为负担。任何观念本身并不能帮到我们,除非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观念。判断力绝不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而只能通过自己内心的试误、体证来产生。
害怕犯错,可能从小被要求只听从权威
不信任自己的人是很多的,工作,婚姻,我和他要不要在一起……当自己不是自己的坐标,做决定时就没有自己的位置,因为别人是变化的,情景是变化的,没有办法可以生搬硬套,所以听了一堆道理,到头来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信任自己不是从我们成为父母时才开始的,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的感觉、意愿不被尊重,我们的自发尝试因为可能犯错而被父母责难,我们被要求听从权威(开始时是父母),而放弃自己去尝试。我们开始把别人当成坐标,而不是自己。我们也就无从发展对自己的信任。
只要你心里还有哪怕一个权威,你就还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什么叫权威,就是“权力和威慑”,权威有权力决定对错,有权利根据我们的表现来奖赏或者惩罚我们。No! 我们不要权威,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实践自己的判断。
对错不重要,结果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在做、在学习、在成长。这就好比学开车,教练当然开得比我们好、比我们安全,可是要不是我们自己开,我们就永远不能进步和学会。
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学会信任自己
瞧瞧成人对孩子们做的事,简直就是让孩子走大人的道,到处都是这样的声音:
“照我说的做,你就可以……快,别幼稚幻想,听我的没错,我是过来人,我知道答案,我知道怎样是正路,怎样是掉沟里,快,按我说的做,照我安排的长大、生活,你会平安无事,你会幸福快乐……而且,我都是为你好,你别不知好歹……”
这就是这位妈妈纠结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真正成长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不能信任自己的原因,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操盘,没有独立驾驶,没有自由探索,对生命没有自己的感觉而都是社会的教导。
一个人要想信任自己,必须充分地接触、使用和尝试自己。
两三岁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各种物体的软硬、温度,他们用脚去感受草地的柔软、水泥地的坚硬、滑梯的坡度……他必须自己接触才能学习和成熟,更多的学习也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观念、知识,都是如此,前辈们说的有他的道理,但那是他们的道理,我们有怀疑和验证的自由,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或许在某种条件下是可能的,他们认为危险的,今天或许会是很开阔的。
在单位时代,人们觉得没了单位就没法活了,可是第一批下海的人很快让那些犹豫害怕的人垂涎三尺。现在大多数人羡慕美国,可是当初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去美国。我们尊重前人的经验,但也可以保有自己的怀疑,我们的怀疑是对更多可能性和自我创造力的尊重,而这是生命的意义。循规蹈矩的生命、复制品般的生命、二手的非体验性的观点不是生命的体现,真正的生命,真正活着的感觉是当我们创造的时候。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路,学会不依赖他人
依靠他人可能是高效的,30岁的成年人确实比3岁的孩子更有人生经验,数学老师确实比初中生更懂如何做数学题,完全依赖他们可以让我们马上达到目的,唯一却致命的问题在于孩子没有成长。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大人在给一个小孩讲题,他先是耐心的讲了一遍,小孩没学会,大人又重复了一遍,已经没有那么耐心了,但还算温和,遗憾的是,小孩还是不会,大人耐着性子讲了第三遍,真倒霉,小孩依然不会。大人再也忍不住了,燃烧着怒火对孩子说:“我都讲了三遍了,你怎么还不懂!我再给你讲最后一遍,如果你再不懂,你试试!”可怜的孩子,我祈祷他能够在这一次听懂。
我想的不是这个大人增加耐心的问题,而是方向问题。这个大人的着力点在于让孩子跟上他的思路,好把问题解决,让孩子成为他。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教授者,尽管这是如此的多见。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授者,不是站在河的这边让对方游过来,而是站到对方那一边,帮他探讨可以怎么渡过。比如在这个场景中,重要的不是大人怎么会,而是孩子怎么不会,不是孩子如何跟上大人的思路,而是大人去理解孩子的思路。两种情况,其一,和孩子探讨他的思路卡在哪里,如何走得通,无论是简洁还是绕圈,只要能走通,孩子就会安心和自信,这是发展孩子;其二,这个思路真的走不通,探讨一下为什么走不通,孩子再探讨其他的可能性,这也是发展孩子。只有发展出孩子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孩子才能应对他的问题和考场。否则,别说孩子跟不上你,被你催得乱了阵脚,被你吓得大脑空白,就算是他跟上你的思路,那也是不牢固的。只有基于他的思路、角度来探讨发展出他自己的思路,才能成为他自己的本事。
面对权威的建议,采取“聘用”而不是“求职”的态度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真正的教导不是要他学会老师的一套,而是要学生有自己的一套,不管那一套是否和老师一致。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跟随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好,才算好。别人说好,那不算数。如果实践验证我的感觉和理解是对的,那很好,我因此更相信自己,如果发现是错的,那也很好,因此我也获得学习,让我做出必要的调整。
至于那些权威,无论是多大的权威,对于他们的建议,我们都可以采取“聘用”而不是“求职”的态度去面对,那个态度不是我向它靠拢,而是我决定要不要采用它。如果这个建议让我觉得好,那我就使用它,如果这个建议让我没感觉,那么我就让它滚蛋,我做任何事情都有我自己的思路,我决定使用什么建议,而不是让自己去迎合什么建议,无论是哪个权威说的哪句话。这样我们就能慢慢成熟起来,真正在人生的地平线上站起来,且踏实有力。
这两天女儿回家后不开心,因为班里要好的四个同学都和她绝交了。看她不高兴的样子我很想帮她,可是又怕她以后会依赖我,因为听专家说过,孩子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家长不要干涉,否则孩子无法成长。可看女儿不开心我是真难受,尤其这两天,孩子情绪很不好,总盼着生病,不想去上学,我想听专家的话,又忍不住心疼女儿。也有专家说,孩子被孤立也没什么,说明孩子有个性,可是孩子以后不会交朋友也不太好啊,再说我也担心女儿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可是还有的专家说,我这样其实是对孩子过分关注了,其实一切都不是事儿。现在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不帮她,心疼。帮她,不敢。更不知道是帮她学习如何和人相处,还是鼓励她继续玩个性,总之就是纠结纠结纠结!
专家的建议让我们纠结,是因为我们不信任自己
和担心女儿相比,我更心疼这位妈妈。这位妈妈总在寻找“什么是应该的”,害怕犯错,热爱学习却不懂得信任自己,当所谓的“权威”发出不同声音时,她左右为难。
其实,哪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呢?有什么注定是好的,又有什么注定是坏的?生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孩子会吸收什么。而那并不是我们需要负责的,我们只需要跟着自己的感觉和思考,尽自己所能去做。如果那样做真的不适合,那就停下来,重新调整,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生命本质上就是一个过程。
我想无数的爸爸妈妈都有这种纠结,不信任自己的心,要寻找一个权威的声音来保证正确,不希望犯错。我欣赏她热爱学习的精神,可是,如果不把自己的心作为学习一切的基准,学就成为负担。任何观念本身并不能帮到我们,除非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观念。判断力绝不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而只能通过自己内心的试误、体证来产生。
害怕犯错,可能从小被要求只听从权威
不信任自己的人是很多的,工作,婚姻,我和他要不要在一起……当自己不是自己的坐标,做决定时就没有自己的位置,因为别人是变化的,情景是变化的,没有办法可以生搬硬套,所以听了一堆道理,到头来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信任自己不是从我们成为父母时才开始的,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的感觉、意愿不被尊重,我们的自发尝试因为可能犯错而被父母责难,我们被要求听从权威(开始时是父母),而放弃自己去尝试。我们开始把别人当成坐标,而不是自己。我们也就无从发展对自己的信任。
只要你心里还有哪怕一个权威,你就还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什么叫权威,就是“权力和威慑”,权威有权力决定对错,有权利根据我们的表现来奖赏或者惩罚我们。No! 我们不要权威,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实践自己的判断。
对错不重要,结果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在做、在学习、在成长。这就好比学开车,教练当然开得比我们好、比我们安全,可是要不是我们自己开,我们就永远不能进步和学会。
允许孩子自己去尝试,学会信任自己
瞧瞧成人对孩子们做的事,简直就是让孩子走大人的道,到处都是这样的声音:
“照我说的做,你就可以……快,别幼稚幻想,听我的没错,我是过来人,我知道答案,我知道怎样是正路,怎样是掉沟里,快,按我说的做,照我安排的长大、生活,你会平安无事,你会幸福快乐……而且,我都是为你好,你别不知好歹……”
这就是这位妈妈纠结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真正成长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不能信任自己的原因,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操盘,没有独立驾驶,没有自由探索,对生命没有自己的感觉而都是社会的教导。
一个人要想信任自己,必须充分地接触、使用和尝试自己。
两三岁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各种物体的软硬、温度,他们用脚去感受草地的柔软、水泥地的坚硬、滑梯的坡度……他必须自己接触才能学习和成熟,更多的学习也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观念、知识,都是如此,前辈们说的有他的道理,但那是他们的道理,我们有怀疑和验证的自由,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或许在某种条件下是可能的,他们认为危险的,今天或许会是很开阔的。
在单位时代,人们觉得没了单位就没法活了,可是第一批下海的人很快让那些犹豫害怕的人垂涎三尺。现在大多数人羡慕美国,可是当初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去美国。我们尊重前人的经验,但也可以保有自己的怀疑,我们的怀疑是对更多可能性和自我创造力的尊重,而这是生命的意义。循规蹈矩的生命、复制品般的生命、二手的非体验性的观点不是生命的体现,真正的生命,真正活着的感觉是当我们创造的时候。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路,学会不依赖他人
依靠他人可能是高效的,30岁的成年人确实比3岁的孩子更有人生经验,数学老师确实比初中生更懂如何做数学题,完全依赖他们可以让我们马上达到目的,唯一却致命的问题在于孩子没有成长。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大人在给一个小孩讲题,他先是耐心的讲了一遍,小孩没学会,大人又重复了一遍,已经没有那么耐心了,但还算温和,遗憾的是,小孩还是不会,大人耐着性子讲了第三遍,真倒霉,小孩依然不会。大人再也忍不住了,燃烧着怒火对孩子说:“我都讲了三遍了,你怎么还不懂!我再给你讲最后一遍,如果你再不懂,你试试!”可怜的孩子,我祈祷他能够在这一次听懂。
我想的不是这个大人增加耐心的问题,而是方向问题。这个大人的着力点在于让孩子跟上他的思路,好把问题解决,让孩子成为他。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教授者,尽管这是如此的多见。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授者,不是站在河的这边让对方游过来,而是站到对方那一边,帮他探讨可以怎么渡过。比如在这个场景中,重要的不是大人怎么会,而是孩子怎么不会,不是孩子如何跟上大人的思路,而是大人去理解孩子的思路。两种情况,其一,和孩子探讨他的思路卡在哪里,如何走得通,无论是简洁还是绕圈,只要能走通,孩子就会安心和自信,这是发展孩子;其二,这个思路真的走不通,探讨一下为什么走不通,孩子再探讨其他的可能性,这也是发展孩子。只有发展出孩子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孩子才能应对他的问题和考场。否则,别说孩子跟不上你,被你催得乱了阵脚,被你吓得大脑空白,就算是他跟上你的思路,那也是不牢固的。只有基于他的思路、角度来探讨发展出他自己的思路,才能成为他自己的本事。
面对权威的建议,采取“聘用”而不是“求职”的态度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真正的教导不是要他学会老师的一套,而是要学生有自己的一套,不管那一套是否和老师一致。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跟随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好,才算好。别人说好,那不算数。如果实践验证我的感觉和理解是对的,那很好,我因此更相信自己,如果发现是错的,那也很好,因此我也获得学习,让我做出必要的调整。
至于那些权威,无论是多大的权威,对于他们的建议,我们都可以采取“聘用”而不是“求职”的态度去面对,那个态度不是我向它靠拢,而是我决定要不要采用它。如果这个建议让我觉得好,那我就使用它,如果这个建议让我没感觉,那么我就让它滚蛋,我做任何事情都有我自己的思路,我决定使用什么建议,而不是让自己去迎合什么建议,无论是哪个权威说的哪句话。这样我们就能慢慢成熟起来,真正在人生的地平线上站起来,且踏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