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普通初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见,历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许多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以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技能积累为基点,盲目追求形式的“热闹”,导致学生仍然是课本知识的“奴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笔者在本校初中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有兴趣,但兴趣没有转化为学习动力,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无计划,仍处于被动学生状态。从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了解过半数,而且所有学生都基本了解;然而对“钓鱼岛问题”由来仅只有9%的学生了解,20%的学生基本了解的现状,可看出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只关注了历史事件本身而没有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他们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正因如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应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三结合”原则
  
  1.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原则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习历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育必须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特别是初中学生,为了消除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偏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把那些繁、难、偏、旧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真正做到将课本中的疑难问题变得有趣味性、人文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原则
  以往历史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课本知识,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些教师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然而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直接理解历史课本知识内容,因此初中生往往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要点。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内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关注课外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在分析“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也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如《孙中山》、《阿Q正传》等片段,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而注定要失败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常言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自己得出历史结论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3.开放教学与思维教学相结合原则
  在素质教育大潮的推动下,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开始逐步由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向现代的“开放式”、“兴趣式”转变,师生角色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让学生张扬个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历史课堂改革理解为只要是让学生多参与,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历史教学不仅要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能结合初中学生实际,通过提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要根据初中年级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通过所提问题,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其他文献
摘 要:《死水》与《帆》这两首诗歌是中西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们都是诗人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使读者在静观之中看到诗人对希望之光的渴望。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死水》与《帆》,从而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  关键词:闻一多 莱蒙托夫 诗歌 象征    闻一多和莱蒙托夫都是世界文坛上有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死水》与《帆》是人类有缺陷的世界放射出来的理想之光,使人产生永远追求的力
摘要: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教学返璞归真。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活特色 理想追求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孟子 性善 荀子 性恶 相同点    一、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影响    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并把“
摘 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首屈一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地位尤其值得十月革命近100周年后今天的我们去探讨。本文以《意见》为主线,基于反思学思
摘 要:本文采用写作和翻译的方法对中学生习得 there be 进行初步探讨—对五项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英、汉存现句的结构对学生习得there be句型无阻碍,但在习得过程中会受到汉语的负面迁移。且两者的形式和意义匹配方面的差异及施事、受事动词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对中国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there be句型 汉语存现句 中学生    1. 相关研究回顾    长期以来,已有不少中外学
摘 要:通过对我校同济西路校区普通话测试成绩的分析,指出我校普通话成绩的差异原因,提出要继续加强高校普通话教学,加大校园推普力度。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 高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为PSC)是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测试制度。它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一项测试,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具体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 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呈现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巧妙的新课呈现能预先突出并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能使学生自觉复习、预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英语教学如何呈现新知识新内容呢?  关键词:presentation 英语教学 技校生    我在技校教英语已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的视角出发,首先介绍了抛锚式教学的五种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对抛锚式教学案例——贾斯珀系列故事的简要介绍,归纳了贾斯珀系列的主要特征,并总结了在抛锚式教学中师生观的转变,最后得出了抛锚式教学对其他学科的启示。  关键词:情境认知 抛锚式教学 贾斯珀系列    引言    贾斯珀系列(Jasper Woodbury Series)是由美国Vanderbilt大学的“温特贝
摘 要:1890年3月,俾斯麦因与德皇威廉二世发生激烈的政见冲突而被迫辞职。之后,国际关系的格局随着俾斯麦的去职发生了深刻而又根本的变化。俄法接近即是其中最明显而又最重要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与俾斯麦及其辞职后的德国新政府和其他欧洲大国对俄法的一步步孤立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俾斯麦 现实政治 政治协定    1891年8月法俄间《法俄政治协定》及军事协定的达成是19世纪末甚或一战前国际关系史上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