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普通初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见,历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许多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以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技能积累为基点,盲目追求形式的“热闹”,导致学生仍然是课本知识的“奴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笔者在本校初中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有兴趣,但兴趣没有转化为学习动力,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无计划,仍处于被动学生状态。从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了解过半数,而且所有学生都基本了解;然而对“钓鱼岛问题”由来仅只有9%的学生了解,20%的学生基本了解的现状,可看出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只关注了历史事件本身而没有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他们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正因如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应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三结合”原则
1.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原则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习历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育必须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特别是初中学生,为了消除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偏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把那些繁、难、偏、旧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真正做到将课本中的疑难问题变得有趣味性、人文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原则
以往历史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课本知识,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些教师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然而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直接理解历史课本知识内容,因此初中生往往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要点。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内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关注课外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在分析“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也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如《孙中山》、《阿Q正传》等片段,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而注定要失败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常言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自己得出历史结论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3.开放教学与思维教学相结合原则
在素质教育大潮的推动下,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开始逐步由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向现代的“开放式”、“兴趣式”转变,师生角色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让学生张扬个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历史课堂改革理解为只要是让学生多参与,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历史教学不仅要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能结合初中学生实际,通过提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要根据初中年级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通过所提问题,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许多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以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技能积累为基点,盲目追求形式的“热闹”,导致学生仍然是课本知识的“奴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笔者在本校初中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有兴趣,但兴趣没有转化为学习动力,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无计划,仍处于被动学生状态。从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了解过半数,而且所有学生都基本了解;然而对“钓鱼岛问题”由来仅只有9%的学生了解,20%的学生基本了解的现状,可看出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只关注了历史事件本身而没有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他们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正因如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应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三结合”原则
1.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原则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习历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育必须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特别是初中学生,为了消除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偏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把那些繁、难、偏、旧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真正做到将课本中的疑难问题变得有趣味性、人文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原则
以往历史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课本知识,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些教师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然而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直接理解历史课本知识内容,因此初中生往往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要点。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内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关注课外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在分析“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也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如《孙中山》、《阿Q正传》等片段,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而注定要失败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常言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自己得出历史结论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3.开放教学与思维教学相结合原则
在素质教育大潮的推动下,如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开始逐步由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向现代的“开放式”、“兴趣式”转变,师生角色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让学生张扬个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历史课堂改革理解为只要是让学生多参与,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历史教学不仅要多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能结合初中学生实际,通过提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要根据初中年级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通过所提问题,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