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肉

来源 :中国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荔枝肉裡是沒有荔枝的。早些年,在飯館中吃飯時,常常見到點荔枝肉的外地遊客,一邊吃一邊嘀咕:咦,這荔枝肉中怎麼沒有荔枝呢?這還真不是笑話,我就遇到過幾次,那時真想問問他們:螞蟻上樹中有螞蟻嗎?夫妻肺片中有肺片嗎?
  那為何叫荔枝肉?那是因為做出來的肉塊圓滾滾、紅彤彤的,形似荔枝而已。將豬瘦肉洗淨,先切成約長三寸、寬一寸六分、厚四分的肉片,每片肉片面上剞一分寬、三分深的斜十字花刀。再把剞上刀花的肉片切成長八分、寬五分的斜形塊,加紅粬粉、濕澱粉抓勻。炒鍋下熟豬油燒至八成熱,把掛勻濕澱粉的肉片下鍋炸兩分鐘,待肉片卷起似荔枝形狀時,倒入漏勺瀝去油。炒鍋留少許油燒熱,下蒜米煸炒,再下酸甜汁(骨湯加醬油、白醋、白糖、芝麻油、蔥段)與濕澱粉勾芡,倒入炸好的肉片翻炒,即可裝盤。做好的肉塊色澤艷紅,形似荔枝,酥香脆嫩。而它似荔枝般的紅色來源於紅粬粉而非番茄醬,正宗的荔枝肉是不加番茄醬的。
  小孩子基本都喜歡吃荔枝肉,因為酸甜可口,開胃又下飯。記得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老師在班上批評一位同學,說他在家表現很不好,每天吃飯若是沒有荔枝肉就不吃,家長氣得跑到學校來找老師告狀,同學們聽了都在笑。我小時候,經常希望爸媽外出辦事沒空回來做飯,他們就會把我寄在一個鄰居阿婆家,阿婆學過廚,她的拿手菜就是荔枝肉,每次在她家吃飯時,總會有一盤紅艷艷、惹人垂涎的荔枝肉。
  福州的三坊七巷改造前, 在黃巷口有家鄧記飯店以荔枝肉聞名。我那幾年住在文儒坊,有次幾個外地朋友來訪,在家中飲茶敘舊,不知不覺就到了該吃午飯的時間,朋友們都嚷著要吃閩菜,特別點名想吃荔枝肉。那就去鄧記吧,從文儒坊穿過南後街到黃巷,步行僅需幾分鐘,大家就慢慢踱步到飯店。到了飯店卻是大排長龍,我說不然我們把荔枝肉打包回去吃,再去聚春園打包些佛跳牆之類的其他閩菜,大家一致叫好。於是讓我一個當地朋友去打包,我們則回到文儒坊院子中繼續喝茶聊天。不多久,鄧記的荔枝肉與聚春園的佛跳牆、白蜜黃螺、炸糟鰻等閩菜陸續送到,大家就在院子裡的竹林下擺張桌子吃開來,佛跳牆讓人印象深刻,不過大家似乎還是對荔枝肉情有獨鍾,可能由於它的酸甜味比較惹味誘人吧,這可真是「一碗紅艷故友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不過印象最深的一口荔枝肉卻是我前些天才剛吃到的,簡直讓我驚艷,那是在福州源里畫廊餐廳吃到的「糖殼荔枝肉」,一道用分子料理法製作而成的新派荔枝肉。菜端上來是每人一份,白瓷盤中僅有一塊荔枝肉,荔枝肉的大小形狀及絳紅的顏色就如同一顆真荔枝,旁邊則擺着一顆雪白、晶瑩剔透的去殼荔枝。先夾起荔枝肉放入口中一咬,「哢啦」一聲脆響,包在荔枝肉外面的一層薄薄的透明脆殼裂了開來,像在冬季咬開一口冰糖葫蘆的感覺,接着一股酸甜醬汁破殼而出,馬上和裡面的肉混合在一起,再一嚼,酸、甜、鹹、鮮,滋味十足,中間卻蘊含一股爽口的清甜,原來荔枝肉中還包裹着一塊馬蹄,外層的酥脆糖殼、中間荔枝肉的軟糯、內芯馬蹄的爽脆..不同的味道與口感混搭在一起,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味覺感受。吃完肉再吃一口旁邊的荔枝清清口,完美。
  離開時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這糖殼荔枝肉除了口感特別之外,肉味還特別的鮮美,一問方知:原來這荔枝肉所用的豬肉,是西班牙伊比利亞黑豬的豬頸肉,這就難怪了。
其他文献
無人機航拍的影像,大致分為靜態(照片)和動態(視頻)兩類,這幾期主要是講照片攝影。視頻影像攝影涉及的飛行技術和攝錄技巧較為複雜,其後期剪接編修製作技術更是繁複,不是我所長,也非區區數十頁可說明白,所以到這期告一段落。  本系列最後一講,介紹一些特殊的靜態照片航拍技巧。  視野壯闊的全景攝影  當航拍機的鏡頭廣度不足以納入大場景時,就要用全景攝影來「擴展」角度了。其操作是:讓無人機懸停不動,只調節鏡
期刊
世上各不相同的自然水土,造就繽紛的人文精萃。在紹興,「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正是其山水精華:雄壯蒼鬱的會稽山和平靜碧綠的鑒湖賦予了這裡獨特的靈氣,位於好山好水之間的柯橋,更是得天獨厚的所在。  柯岩的「無用之用」  柯橋兩大景觀——柯岩和鑒湖——皆是因人們按生活需要去改變環境,使自然為人所用而形成。江南水鄉長年濕潤多雨,比起容易發霉腐朽的木頭,石頭更適合作為建材。老城區的各式台門、橋樑、
期刊
早在兩千多年前,東莞的命運就已與「製造」捆綁在一起。  古時,廣州東邊長滿莞草,生機盎然,碧綠得無邊無際,人們謂之「東莞」。莞草雖為野生水草,但對於土壤和水質挑剔,只能生長在鹹淡水交界處。東莞厚街、長安、虎門、沙田等地因臨近入海口,水質適合莞草生長,也因此成為了莞草的主產地。  過往物資貧乏,東莞人就地取材,將大自然的餽贈發揮得淋漓盡致:莞草柔軟、粗壯、堅韌,可建棚居遮風擋雨,可製魚簍捕蝦捉蟹,可
期刊
當鐵道旅遊成了一個新趨勢,也為舊軌道注入新動力。1915年,雲南箇碧石鐵路(又稱箇碧臨屏鐵路,連接箇舊、碧色寨、臨安、石屏的鐵路)動工,百年後的2015年,新的建水古城小火車於米軌上行駛,這條本已廢棄的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如今再次駛進人們的視野。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第四季,爸爸們和萌娃乘坐的橙黃小火車嗎?它的設計帶有懷舊的味道,原來就是來自承載着百年歷史的箇碧石鐵路的大變身。  從寸軌到米軌的
期刊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一座城市縱使經濟發達、工業興旺,如果缺乏文化,就像是腰纏萬貫卻不學無術的人,內心難免空洞。  深明此理的東莞,不忘文化層面的探索——近年來的文創園、特色咖啡、精品書店百花齊放,各類設計、藝術工
期刊
中亞篇  公元627年,玄奘法師離開長安,從玉門關偷渡出唐境。他在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與國王結拜後,領着一行人翻越天山,抵達了今日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國境。深入絲路,西域領袖西突厥可汗、往來不絕的粟特人及拜火教信徒會帶給他甚麽衝擊?千多年後,沿著玄奘之路穿梭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三國,絲路民族的信仰是否依然?讓我們跟着玄奘,探尋中亞歷史名城的興衰。  玄奘中亞行  “重走玄奘之路”
期刊
橫斷山脈在滇藏線上展現出無比壯觀的山川陣容,散落於峽谷江畔的一個個村落,像是一筆筆劃上去的。我們走進村子,那些白色方正的藏式民居,粗獷樸實,仔細打量門庭、窗戶和屋頂的裝飾,察看泥牆的厚度和建築的佈局,躲開院內的藏獒,與屋簷下搖著轉經筒的老人親切地打招呼。  很多人在蓋一座房子,背土夯牆,場面熱鬧開心,那是藏民人生中最光榮最驕傲的一件事。主人備足木料與石塊,捧着哈達和酥油去寺廟請活佛擇定一個吉日。破
期刊
有那麼一群人,去旅行時鏡頭追逐的不是景點,而是一列列駛往各地的火車,我們稱他們為「鐵道迷」。編寫主題時,看到幾位攝影師用上數年甚至十年去追攝火車,這份投入讓人敬佩。  我們或許不是鐵道迷,但對鐵道都有一份感情,當聽到老火車轟隆轟隆的聲音時,倍感親切。曾走在華夏大地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大多已被電氣化火車取代,幸運的就在博物館「長眠」,不幸的被當成廢鐵拆骨出售。近年鐵道旅行蔚為風潮,無疑為老火車注入新
期刊
梁山108條好漢,「船火兒」張橫排在第28名,「浪裡白條」張順排在第30名。  張橫和張順是兄弟,哥倆武功普普通通,水性卻好得出奇。尤其是張順,「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沒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滸傳》第37回)故此得名「浪裡白條」。白條是甚麼東西?那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學名白鰷,體形細長,光滑銀白,游得飛快。張順一身白肉,水性又好,將他比作白鰷,是很貼切的。  張橫綽號「船火兒
期刊
每逢過年過節,在那些戲棚竹架之上,總會看見一個個絢麗萬千的花牌,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不單是本地獨有的民間技藝,還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今期我們拜訪從事花牌業已經超過廿載的蔡榮基師傅,聽他細訴花牌的特點與變遷。  滿地蟑螂的時代  花牌是以竹及竹籤為支架,配以真假花朵、各式紙類和布料製成的裝飾。榮基師傅子承父業,他父親本是搭棚出身,60年代投身花牌行業,他小學二、三年級便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