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阐述大蒜主要病害及其发生规律,介绍大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畸形大蒜的类型和防止措施,以期为生产高产量和高等级的大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蒜;病害;畸形;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90-02
随着大蒜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蒜病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据调查分析,大蒜病害一般损失率达20%~30%,据2004年,成武县大蒜锈病发病率高达60%,叶枯病发病率高达80%左右,受害大蒜严重降低产量和等级,影响出口创汇。目前已知大蒜病害达10余种,分别由真菌、细菌、病毒引起。另外,生理性病害、除草剂药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大蒜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大蒜主要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1.1大蒜病毒病
大蒜受害后,因不同病毒种类而表现不同症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症状:①叶片出现黄色条斑。②叶片扭曲、开裂、折叠,叶尖干枯、萎缩。③植株矮小、瘦弱,心叶停止生长;根系发育不良,显黄褐色。④不抽薹或抽薹后蒜薹上有明显黄色斑块。该病害的初侵染源为带毒蒜瓣。靠蚜虫、蓟马、线虫及瘿螨等传毒媒介传播,一般在高温干旱、杂草丛生、土壤干燥、营养缺乏的地块发病较重,与葱属或百合科其他作物连作、邻作田块也易发病。
1.2大蒜锈病
叶片上开始散生纺缍形至椭圆形微微隆起的小斑点。病斑呈红橙色,周围呈黄色或黄白色。以后在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使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该病属真菌性病害,气温偏低、温度大、氮肥过多有利于病害发生。
1.3大蒜叶枯病
该病多从叶尖开始发病,病斑初为苍白色圆点,扩大为灰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由植株下部向上扩展。花梗受害,症状与叶相似,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不能抽薹。该病害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气流传播。春季降雨多,浇水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不足,病害容易发生。
1.4大蒜叶斑病
包括紫斑病、黑斑病、疫病、灰斑病、煤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死,发生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该类病害温度适应范围广,要求空气湿度较高,春季出现倒春寒,降雨多发生严重,年前11~12月经常出现阴雨、寡照天气,也可出现发病高峰。
1.5大蒜菌核病
主要危害大蒜茎基部,开始发病部位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腐烂,腐烂部位发生强烈的蒜臭味,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大蒜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表现萎蔫,并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后期病部形成不规则如麻籽大小的黑褐色菌核。病菌主要在土壤中,混在蒜种和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在春季2月下旬以后侵入茎基部。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春季阴雨天气多加重病情发展。
1.6大蒜细菌性软腐病
该病先从叶缘或中脉发病,沿叶缘或中脉形成黄白色条斑,可贯穿整个叶片。湿度大时,病部呈黄褐色软腐状,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以后逐渐向上扩展,使全株枯黄或死亡。病菌主要在遗落土中还没有腐烂的病残体上越冬,进入雨季引起大蒜软腐,尤其早播,排水不良,或生长过旺的田块发病重。
2大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2.1播种前后
2.1.1农业防治。①播前优选和精选蒜种,尽可能采用脱毒蒜、抗病蒜、无病虫蒜,并精选大瓣蒜。异地调种是一种好方法。②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机质丰富、保肥水能力强的砂壤土种植大蒜,忌连作或与葱蒜类重茬。③适时播种,尽量减少冻害的发生,加强冬前苗期管理,降低冻害的程度。④科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增施磷钾肥,可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年前青蒜的抗病能力。尽量采用配方施肥或大蒜专用肥,可减少生理性病害发生。⑤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物借雨水、浇水及畦灌传播的机会,提高地温、保墒、减少灌水次数,可起到预防病害发生的作用。⑥彻底清理病株残体,同时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
2.1.2化学防治。对叶枯病、叶斑病类及灰霉病、白腐病、菌核病等,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0.5~1.0kg对水5.0~7.5kg,均匀喷洒于蒜种上,然后晾干播种,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生长期间
此期跨越时间长,从出苗至5月下旬收获,是叶枯病、叶斑病类、灰霉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时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2.1农业防治。严禁大水浇灌,雨后及时排涝,结合田间管理清理病株残体,带出田外。在蒜母干缩期、蒜薹伸长期及鳞芽膨大期应进行追肥,每次施尿素75~150kg/hm2,追施“催头肥”硫酸铵150kg/hm2;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肥,提高抗病能力,及时采薹,尽量避免划伤过大。
2.2.2化学防治。①防治大蒜锈病,遇有降雨多的年份,早春及时检查发病中心,及时预防,一般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于4月上旬防治第1次,10~15d后再防治1次,一般视病情防治2~3次。②防治大蒜叶枯、叶斑类、灰霉病等,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视田间病情于11月底或3月下旬开始防治,春季防治2次。③防治病毒病,以使用脱毒蒜防治效果为最好,田间植株壮、叶色深,一般不用打药。其次,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1 0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或5%菌毒清300倍液。④防治细菌性软腐病,于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800倍液,7d左右喷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3畸形大蒜及防止措施
3.1面包蒜
收获后,经日晒,鳞芽中数层肥厚的鳞片开始脱水成为膜状,整个鳞茎用手捏,感觉松软,似捏面包,由于大蒜鳞芽分化异常而未能膨大成蒜瓣的畸形鳞茎,基肥中氮、磷、钾配比不合理,尤其是钾肥过少、磷肥相对过多及追施氮肥时期过早、量过大是形成面包蒜的主要原因。
防止措施:重视施用钾肥,氮、磷、钾配比合理,以及适期、适量追施氮肥。
3.2独头蒜
大蒜不分化鳞瓣,不抽花茎,每头仅一瓣,产量低,无蒜薹。发生原因:一是播种时间过晚,不能满足抽薹对低温的需要,也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鳞芽的分化,其结果不仅不抽薹,也不能形成侧芽,而在长日照和温暖的气候来临时,外层叶鞘中的营养内移,贮于顶芽的最内层鳞片之中,使顶芽的内层鳞片变得特别肥厚,而形成独蒜;二是种蒜瓣太小,土壤贫瘠,密度过大,叶数太少,肥水不足均导致独头蒜的产生。
防止措施:适当早播,种蒜瓣不要太小,注意肥水管理。
3.3散头
收获过迟,或覆土过浅,蒜头外露,风吹日晒所致。
防止措施:适时收获,一般在蒜薹收获后20d左右,叶片枯萎,假茎松散,为蒜头收获适期。此外,要覆土适当。
3.4跳蒜
播种后,蒜母被顶出地面,常因干旱而死。原因是耕翻过浅,致使发根时,成束立着长的蒜根把蒜母顶出地面而造成的。跳蒜会造成死苗、断垄,影响产量。
防止措施:耕地要深,播种时土壤水分要充足,播种覆土稍厚,播种后土壤要上实下虚,一旦发生跳根应立即浇水,把蒜母重新栽入土中。
关键词 大蒜;病害;畸形;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90-02
随着大蒜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蒜病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据调查分析,大蒜病害一般损失率达20%~30%,据2004年,成武县大蒜锈病发病率高达60%,叶枯病发病率高达80%左右,受害大蒜严重降低产量和等级,影响出口创汇。目前已知大蒜病害达10余种,分别由真菌、细菌、病毒引起。另外,生理性病害、除草剂药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大蒜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大蒜主要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1.1大蒜病毒病
大蒜受害后,因不同病毒种类而表现不同症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症状:①叶片出现黄色条斑。②叶片扭曲、开裂、折叠,叶尖干枯、萎缩。③植株矮小、瘦弱,心叶停止生长;根系发育不良,显黄褐色。④不抽薹或抽薹后蒜薹上有明显黄色斑块。该病害的初侵染源为带毒蒜瓣。靠蚜虫、蓟马、线虫及瘿螨等传毒媒介传播,一般在高温干旱、杂草丛生、土壤干燥、营养缺乏的地块发病较重,与葱属或百合科其他作物连作、邻作田块也易发病。
1.2大蒜锈病
叶片上开始散生纺缍形至椭圆形微微隆起的小斑点。病斑呈红橙色,周围呈黄色或黄白色。以后在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使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该病属真菌性病害,气温偏低、温度大、氮肥过多有利于病害发生。
1.3大蒜叶枯病
该病多从叶尖开始发病,病斑初为苍白色圆点,扩大为灰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由植株下部向上扩展。花梗受害,症状与叶相似,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不能抽薹。该病害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气流传播。春季降雨多,浇水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不足,病害容易发生。
1.4大蒜叶斑病
包括紫斑病、黑斑病、疫病、灰斑病、煤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死,发生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该类病害温度适应范围广,要求空气湿度较高,春季出现倒春寒,降雨多发生严重,年前11~12月经常出现阴雨、寡照天气,也可出现发病高峰。
1.5大蒜菌核病
主要危害大蒜茎基部,开始发病部位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腐烂,腐烂部位发生强烈的蒜臭味,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大蒜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表现萎蔫,并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后期病部形成不规则如麻籽大小的黑褐色菌核。病菌主要在土壤中,混在蒜种和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在春季2月下旬以后侵入茎基部。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春季阴雨天气多加重病情发展。
1.6大蒜细菌性软腐病
该病先从叶缘或中脉发病,沿叶缘或中脉形成黄白色条斑,可贯穿整个叶片。湿度大时,病部呈黄褐色软腐状,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以后逐渐向上扩展,使全株枯黄或死亡。病菌主要在遗落土中还没有腐烂的病残体上越冬,进入雨季引起大蒜软腐,尤其早播,排水不良,或生长过旺的田块发病重。
2大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2.1播种前后
2.1.1农业防治。①播前优选和精选蒜种,尽可能采用脱毒蒜、抗病蒜、无病虫蒜,并精选大瓣蒜。异地调种是一种好方法。②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机质丰富、保肥水能力强的砂壤土种植大蒜,忌连作或与葱蒜类重茬。③适时播种,尽量减少冻害的发生,加强冬前苗期管理,降低冻害的程度。④科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增施磷钾肥,可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年前青蒜的抗病能力。尽量采用配方施肥或大蒜专用肥,可减少生理性病害发生。⑤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物借雨水、浇水及畦灌传播的机会,提高地温、保墒、减少灌水次数,可起到预防病害发生的作用。⑥彻底清理病株残体,同时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
2.1.2化学防治。对叶枯病、叶斑病类及灰霉病、白腐病、菌核病等,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0.5~1.0kg对水5.0~7.5kg,均匀喷洒于蒜种上,然后晾干播种,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生长期间
此期跨越时间长,从出苗至5月下旬收获,是叶枯病、叶斑病类、灰霉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时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2.1农业防治。严禁大水浇灌,雨后及时排涝,结合田间管理清理病株残体,带出田外。在蒜母干缩期、蒜薹伸长期及鳞芽膨大期应进行追肥,每次施尿素75~150kg/hm2,追施“催头肥”硫酸铵150kg/hm2;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肥,提高抗病能力,及时采薹,尽量避免划伤过大。
2.2.2化学防治。①防治大蒜锈病,遇有降雨多的年份,早春及时检查发病中心,及时预防,一般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于4月上旬防治第1次,10~15d后再防治1次,一般视病情防治2~3次。②防治大蒜叶枯、叶斑类、灰霉病等,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视田间病情于11月底或3月下旬开始防治,春季防治2次。③防治病毒病,以使用脱毒蒜防治效果为最好,田间植株壮、叶色深,一般不用打药。其次,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1 0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或5%菌毒清300倍液。④防治细菌性软腐病,于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500~800倍液,7d左右喷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3畸形大蒜及防止措施
3.1面包蒜
收获后,经日晒,鳞芽中数层肥厚的鳞片开始脱水成为膜状,整个鳞茎用手捏,感觉松软,似捏面包,由于大蒜鳞芽分化异常而未能膨大成蒜瓣的畸形鳞茎,基肥中氮、磷、钾配比不合理,尤其是钾肥过少、磷肥相对过多及追施氮肥时期过早、量过大是形成面包蒜的主要原因。
防止措施:重视施用钾肥,氮、磷、钾配比合理,以及适期、适量追施氮肥。
3.2独头蒜
大蒜不分化鳞瓣,不抽花茎,每头仅一瓣,产量低,无蒜薹。发生原因:一是播种时间过晚,不能满足抽薹对低温的需要,也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鳞芽的分化,其结果不仅不抽薹,也不能形成侧芽,而在长日照和温暖的气候来临时,外层叶鞘中的营养内移,贮于顶芽的最内层鳞片之中,使顶芽的内层鳞片变得特别肥厚,而形成独蒜;二是种蒜瓣太小,土壤贫瘠,密度过大,叶数太少,肥水不足均导致独头蒜的产生。
防止措施:适当早播,种蒜瓣不要太小,注意肥水管理。
3.3散头
收获过迟,或覆土过浅,蒜头外露,风吹日晒所致。
防止措施:适时收获,一般在蒜薹收获后20d左右,叶片枯萎,假茎松散,为蒜头收获适期。此外,要覆土适当。
3.4跳蒜
播种后,蒜母被顶出地面,常因干旱而死。原因是耕翻过浅,致使发根时,成束立着长的蒜根把蒜母顶出地面而造成的。跳蒜会造成死苗、断垄,影响产量。
防止措施:耕地要深,播种时土壤水分要充足,播种覆土稍厚,播种后土壤要上实下虚,一旦发生跳根应立即浇水,把蒜母重新栽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