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百姓生活困苦,大多数百姓在连年的战争中难以度日。政治环境的复杂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环境,而文学环境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美学思潮。本文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环境对美学思潮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学环境;美学思潮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环境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多年里,只有西晋在很短暂的时间里达到了统一,其他时间一直是乱世。一个个较短的王朝政权不断更迭,频繁的斗争使得民不聊生。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来的遍地饿殍导致了一次次大规模的饥荒与瘟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使其创作的心态产生了巨大变化。对于生命的探讨更加深入,面对命运无常,人生旦夕祸福的认知更加清晰。面对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化,文学作家们无力改变,只能够将自己的美好祈愿以及对生死命运的探讨记录在自己的文章之中。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题中关于生死、隐逸等主题内容的文章较多。文人墨客身居乱世,有的为史实慷慨悲歌,有的放任世事发展,有的只顾自身的欢愉。因此不同文人的文学风貌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与时代特点息息相关。
(二)围巾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间,文学经历了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这几个阶段。 建安、正始文学可以进一步细分。建安文学以曹家父子三人为主,将集中在曹家父子中心的其余“建安七子”为代表。这样一批从东汉末年动乱时期一路走来的文学作家,将社会现实和民生苦难了解的极为清晰,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都极其远大。在长期的政务工作中又培养了务实精神。因此,建安文学大都是拥有较高的理想抱负,或感叹世事又富有悲剧的色彩。正始文学中的“正始”指的是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认为正始文学也是从正始元年到魏末的这段时间的文学形式。其中不仅仅包括了正始年间,还包括了魏晋的交替时期。司马掌权后在政治上的变化,这时候的政治苦闷,让一众文人作家极为压抑,利用老庄文化抵抗司马政治力量。此时的作品大多为揭示政治黑暗,抗议霸权力量等。正始文学没有建安文学的慷慨风骨,但是更加增添了感叹民生艰难的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朴实与现实的意义。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的世事,为世事变迁抒发的思想使其共同的特点。
两晋就是西晋和东晋两个阶段的统称,两晋文学自然也会随着政治变化被分为西晋文学和东晋文学。西晋时期,国家经济日渐恢复,文学作家们追求繁复的、相互对仗的形式上的美。进而逐渐丧失了建安文学的慷慨风骨。并且不断探索新的语言词句,文章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两晋文学在思想上主要为寒门学士鸣不平,抵抗門阀制度和贵族制度。勇于突破固有思想,将眼光放长远,突破地位和权利的思维限制,这也是两晋文学最为耀眼的地方。
南北朝时期文坛主力居于南方,南北方在文学发展上极不平衡。在南方文坛大放异彩时,北方文坛只有少数几个人在缓慢支撑。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学主要受到南方旺盛的文学力量影响,因此,北方文学形式和主流思想大多模仿南方文学,倾向于风流、绚丽的风格。但是北方民歌却特立独行,利用自己自然纯朴的语言形式和极具力量的字句雕刻,留下了一篇篇优秀的北方民歌作品。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文学形式相互对立又彼此融合,在经历了隋朝的统一整理后,为唐朝内容与辞藻同步,思想与形式共存的文学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文人墨客在不断的政权更迭中不断开发创造,探索更加有力的文学形式,并通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演变抒发自己心中的思想。开创了一个活跃的、色彩缤纷的美好时代,是一个拥有众多文学思想、题材、以及文体、文风改革的时代。在这四百年里文坛活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也奠定了我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承接了东汉之前连接了隋代之初,成为我国文学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正是因为拥有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文坛发展,才拥有了后来恢弘壮丽的文学环境。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再受到政治和教派等观念的限制,文人墨客大多拥有了高度的自觉性,文学不再是记录和记载,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怀,跟多的人开始意识并了解到文学的更多含义,并且认同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其次,文学自觉性的不断提高,文人将自己的情感、心态、眼光寄托在文章之中。文章的特点越发鲜明,文章内容中的道理越发深刻。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利用文学进行如此深刻的探讨。
最后,在政权和环境的更替下,文人的心态受到影响,创作环境不断变化,文学的题材和载体更加丰富。山水、田园、仙逸等题材成为主流,甚至人们利用宫廷中的事件作为题材进行文章编写。五言诗、七言诗、骈文、骈赋等体裁各自兴盛发展,小说等文体也作为主要的体裁类别,出现并发展着。这都是中国文学成就最基础的根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潮
(一)重视自然
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自然便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了统治者们神秘的天意化身。魏晋时期的剧烈政治动荡,汉代建立起的礼教和伦理观念组建瓦解,在形成统一的、新的政治理论之前,人们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现实中政治更迭带来的痛苦折磨,引导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观赏自然。自然不再是神秘的、神圣的而是可以亲自触碰、记录的。处在政治中心的各种文人墨客,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山水之间,抒发自己胸中的苦闷。在一处处美景中流连,不再将自然景物视作为伦理纲常的象征。在大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缓解由于政治斗争带来的心灵创伤。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拥有创造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体验自己从新被重视、被需要的滋味。例如被人们广为传颂的“煮豆燃豆萁”,例如赫赫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可以说在魏晋时期,文人墨客速到文学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更加感叹生命无常,加深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们对自然的研究更加纯粹,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不断地通过自然来感受人生,审视生命。魏晋时期的文人已经不再局限在儒家的伦理道德,利用政治修养限制灵魂,而是更加拥有文学自觉性,作品中增加了更多的自觉意识。 (二)人格美的重视
因为拥有了对自然的关注的权利和空间,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感悟到了更多的人生和宇宙。因而加深了对人本身的思考和关注。他们关注人自身品格、道德的修养与高尚,通过感悟生命升华人格,并對人格的各种角度的美进行品评与欣赏。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文学环境产生变化,人们除了对自己的关注,也提高了对他人的关注。因此对待人物品评与人物传记的刻画已经全面优化。全新的任务品评以《世说新语》为例,对人的各种内心、人格、道德等多个层面和内心世界进行剖析与品评。通过人们的行为举止,判断其内心的特质,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品评其修养与道德的高尚。高度关注人格的文学环境使得当时的社会更加接受新的、自觉的文学审美,旧历中的礼教逐渐丧失了对人的控制能力。
(三)审美形式的转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得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审美思潮的变化。彼时的文学环境也受到了玄学兴起的影响,从原本的赋、时刻等文学审美形式逐渐抽象画转变。文人们更加倾向于玄学的理念上的探索。玄学主张以思辨为主要思考方式,探讨世间的事物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也就是有关于“有无”的讨论。在文学上,是遵循原本的礼教制度还是树立自觉意识倾向自然,也成为了主要的争论对象。玄学利用中庸的态度,将“有无”结合,将一切矛盾的问题包容其中。从时代特征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中,文人追寻玄学是必然结果。让人们可以任意从生活和生命之中感悟人生,体察宇宙,修炼人格,渐渐达到一种“超我”的人生状态。在这样超越界限的思想上,魏晋时期的玄学达到了其美学的制高点。玄学拥有无尽的美,不会局限在某一事物,例如礼教,例如自然等之中。在超越了眼前现实之后,人们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真实的无限自由。
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产生了更多形式的审美,审美思潮在从有形渐渐转变为无形,人们对无限自由的追求才有了“气韵”“传神”“言不尽意”等含蓄的、隐秘的中国审美文化。魏晋时期的审美产物提高了整个审美的格调,是人们首次脱离实际依托,追求精神自由的革命。也成为中国独特审美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乱最为频繁的时期,人们每天都处在朝不保夕、民不聊生的生活之中。政治王权不断更迭,政治环境影响了文学环境。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之中,文人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关于探讨人生、兼爱自然的主题出现。在经历了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这几个阶段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越发重要。受到文学环境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潮越发重视自然,提高了对人格美的重视,审美形式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贺川. 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与文学艺术的审美转变[J]. 长安学刊, 2019, 010(006):P.4-6.
[2]王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说"——以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为例[J]. 青春岁月, 2019(11).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学环境;美学思潮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环境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多年里,只有西晋在很短暂的时间里达到了统一,其他时间一直是乱世。一个个较短的王朝政权不断更迭,频繁的斗争使得民不聊生。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来的遍地饿殍导致了一次次大规模的饥荒与瘟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使其创作的心态产生了巨大变化。对于生命的探讨更加深入,面对命运无常,人生旦夕祸福的认知更加清晰。面对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化,文学作家们无力改变,只能够将自己的美好祈愿以及对生死命运的探讨记录在自己的文章之中。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题中关于生死、隐逸等主题内容的文章较多。文人墨客身居乱世,有的为史实慷慨悲歌,有的放任世事发展,有的只顾自身的欢愉。因此不同文人的文学风貌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与时代特点息息相关。
(二)围巾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间,文学经历了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这几个阶段。 建安、正始文学可以进一步细分。建安文学以曹家父子三人为主,将集中在曹家父子中心的其余“建安七子”为代表。这样一批从东汉末年动乱时期一路走来的文学作家,将社会现实和民生苦难了解的极为清晰,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都极其远大。在长期的政务工作中又培养了务实精神。因此,建安文学大都是拥有较高的理想抱负,或感叹世事又富有悲剧的色彩。正始文学中的“正始”指的是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认为正始文学也是从正始元年到魏末的这段时间的文学形式。其中不仅仅包括了正始年间,还包括了魏晋的交替时期。司马掌权后在政治上的变化,这时候的政治苦闷,让一众文人作家极为压抑,利用老庄文化抵抗司马政治力量。此时的作品大多为揭示政治黑暗,抗议霸权力量等。正始文学没有建安文学的慷慨风骨,但是更加增添了感叹民生艰难的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朴实与现实的意义。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的世事,为世事变迁抒发的思想使其共同的特点。
两晋就是西晋和东晋两个阶段的统称,两晋文学自然也会随着政治变化被分为西晋文学和东晋文学。西晋时期,国家经济日渐恢复,文学作家们追求繁复的、相互对仗的形式上的美。进而逐渐丧失了建安文学的慷慨风骨。并且不断探索新的语言词句,文章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两晋文学在思想上主要为寒门学士鸣不平,抵抗門阀制度和贵族制度。勇于突破固有思想,将眼光放长远,突破地位和权利的思维限制,这也是两晋文学最为耀眼的地方。
南北朝时期文坛主力居于南方,南北方在文学发展上极不平衡。在南方文坛大放异彩时,北方文坛只有少数几个人在缓慢支撑。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学主要受到南方旺盛的文学力量影响,因此,北方文学形式和主流思想大多模仿南方文学,倾向于风流、绚丽的风格。但是北方民歌却特立独行,利用自己自然纯朴的语言形式和极具力量的字句雕刻,留下了一篇篇优秀的北方民歌作品。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文学形式相互对立又彼此融合,在经历了隋朝的统一整理后,为唐朝内容与辞藻同步,思想与形式共存的文学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文人墨客在不断的政权更迭中不断开发创造,探索更加有力的文学形式,并通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演变抒发自己心中的思想。开创了一个活跃的、色彩缤纷的美好时代,是一个拥有众多文学思想、题材、以及文体、文风改革的时代。在这四百年里文坛活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也奠定了我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承接了东汉之前连接了隋代之初,成为我国文学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正是因为拥有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文坛发展,才拥有了后来恢弘壮丽的文学环境。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再受到政治和教派等观念的限制,文人墨客大多拥有了高度的自觉性,文学不再是记录和记载,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怀,跟多的人开始意识并了解到文学的更多含义,并且认同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其次,文学自觉性的不断提高,文人将自己的情感、心态、眼光寄托在文章之中。文章的特点越发鲜明,文章内容中的道理越发深刻。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利用文学进行如此深刻的探讨。
最后,在政权和环境的更替下,文人的心态受到影响,创作环境不断变化,文学的题材和载体更加丰富。山水、田园、仙逸等题材成为主流,甚至人们利用宫廷中的事件作为题材进行文章编写。五言诗、七言诗、骈文、骈赋等体裁各自兴盛发展,小说等文体也作为主要的体裁类别,出现并发展着。这都是中国文学成就最基础的根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潮
(一)重视自然
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自然便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了统治者们神秘的天意化身。魏晋时期的剧烈政治动荡,汉代建立起的礼教和伦理观念组建瓦解,在形成统一的、新的政治理论之前,人们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现实中政治更迭带来的痛苦折磨,引导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观赏自然。自然不再是神秘的、神圣的而是可以亲自触碰、记录的。处在政治中心的各种文人墨客,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山水之间,抒发自己胸中的苦闷。在一处处美景中流连,不再将自然景物视作为伦理纲常的象征。在大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缓解由于政治斗争带来的心灵创伤。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拥有创造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体验自己从新被重视、被需要的滋味。例如被人们广为传颂的“煮豆燃豆萁”,例如赫赫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可以说在魏晋时期,文人墨客速到文学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更加感叹生命无常,加深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们对自然的研究更加纯粹,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不断地通过自然来感受人生,审视生命。魏晋时期的文人已经不再局限在儒家的伦理道德,利用政治修养限制灵魂,而是更加拥有文学自觉性,作品中增加了更多的自觉意识。 (二)人格美的重视
因为拥有了对自然的关注的权利和空间,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感悟到了更多的人生和宇宙。因而加深了对人本身的思考和关注。他们关注人自身品格、道德的修养与高尚,通过感悟生命升华人格,并對人格的各种角度的美进行品评与欣赏。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文学环境产生变化,人们除了对自己的关注,也提高了对他人的关注。因此对待人物品评与人物传记的刻画已经全面优化。全新的任务品评以《世说新语》为例,对人的各种内心、人格、道德等多个层面和内心世界进行剖析与品评。通过人们的行为举止,判断其内心的特质,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品评其修养与道德的高尚。高度关注人格的文学环境使得当时的社会更加接受新的、自觉的文学审美,旧历中的礼教逐渐丧失了对人的控制能力。
(三)审美形式的转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得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审美思潮的变化。彼时的文学环境也受到了玄学兴起的影响,从原本的赋、时刻等文学审美形式逐渐抽象画转变。文人们更加倾向于玄学的理念上的探索。玄学主张以思辨为主要思考方式,探讨世间的事物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也就是有关于“有无”的讨论。在文学上,是遵循原本的礼教制度还是树立自觉意识倾向自然,也成为了主要的争论对象。玄学利用中庸的态度,将“有无”结合,将一切矛盾的问题包容其中。从时代特征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中,文人追寻玄学是必然结果。让人们可以任意从生活和生命之中感悟人生,体察宇宙,修炼人格,渐渐达到一种“超我”的人生状态。在这样超越界限的思想上,魏晋时期的玄学达到了其美学的制高点。玄学拥有无尽的美,不会局限在某一事物,例如礼教,例如自然等之中。在超越了眼前现实之后,人们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真实的无限自由。
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产生了更多形式的审美,审美思潮在从有形渐渐转变为无形,人们对无限自由的追求才有了“气韵”“传神”“言不尽意”等含蓄的、隐秘的中国审美文化。魏晋时期的审美产物提高了整个审美的格调,是人们首次脱离实际依托,追求精神自由的革命。也成为中国独特审美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乱最为频繁的时期,人们每天都处在朝不保夕、民不聊生的生活之中。政治王权不断更迭,政治环境影响了文学环境。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之中,文人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关于探讨人生、兼爱自然的主题出现。在经历了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这几个阶段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越发重要。受到文学环境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潮越发重视自然,提高了对人格美的重视,审美形式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贺川. 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与文学艺术的审美转变[J]. 长安学刊, 2019, 010(006):P.4-6.
[2]王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说"——以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为例[J]. 青春岁月,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