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3例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产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探讨下腔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诊断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妇产科术后DV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结果:下腔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有:恶性肿瘤、高龄、肥胖、高血黏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术中输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等。结论:肝素、尿激酶治疗DVT有较好疗效,对有高危因素的手术期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下腔深静脉血栓 术后 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7年11月~2007年11月妇科手术1909例、剖宫产术3023例,共有13例患者术后发生DVT,年龄27~57岁,均无血栓病史,术前检查无心肺疾患,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检查无异常。体重50~85kg。术前检查合并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贫血1例,术中出血多而输血者4例,恶性肿瘤1例,肥胖者2例,术后给予止血治疗者8例。妇科手术后10例,剖宫产术后3例。
  DVT发生的时间及表现:发病时间为术后3~7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温低,活动后加重,腓肠肌握痛阳性,有体温升高者5例。彩色超声检查示:静脉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3例行静脉造影:于阻塞部位可见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或因阻塞不显影,周围见增生的侧支循环影。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局部湿敷。抗凝及溶栓治疗: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皮下注射肝素钠100U/kg,1次/日,阿司匹林50mg口服,3次/日。3例病人用尿激酶20万U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中监测出凝血时间。治疗2~3周均痊愈出院。
  
  讨论
  
  DVT发生的高危因素: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组成成分的改变、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及血流缓慢三个方面因素[1]。有研究表明,DVT发生中存在Vleiden基因突变,蛋白C、蛋白S常染色体等位基因缺失,提示DVT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恶性肿瘤与DVT:多个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是DVT发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中组织因子、促凝蛋白及因子V受体均增多,可激活凝血系统;肿瘤细胞还可以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的蛋白,如u-PA,t-PA及PAI等,从而使纤溶作用减弱。另外,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血管损伤机会多,手术时间长,失血多致输血几率增加,术后卧床时间长,均导致DVT发生危险性增高。
  术后DVT的预防:要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关键在于手术前后充分认识到此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一般预防措施包括尽量减少手术刺激,术中术后防止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慎用止血药;术后患者经常翻身活动及腿部锻炼,并尽早下床行走以利血流循环。有文献报道,术后常规采用抗凝制剂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然而接受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中,25%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故并非每一个手术后患者都必须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抗凝剂预防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小剂量的肝素、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其他干预措施,如术前术中及时补充以防止血液浓缩、取消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术后早期活动等。
  综上所述,术前确认危险因素,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可疑的患者做出快速诊断并正确治疗,是防止妇产科手术后DVT,防止致死性栓塞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等.新编实用妇科学.第1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68-670.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1986~2007年收治8例穿透性心脏破裂伤,全部为男性;年龄18~45岁,平均29岁。职业:学生2例,农民5例,军人1例。致伤原因:刀刺伤5例(其中长尖刀刺伤2例,水果刀刺伤3例),铁  钉盖和铁片击伤各1例,闭合性胸外伤1例。胸部伤口:左前胸6例,右前胸1例,剑下1例。受伤到医院的时间:10~90分钟,平均41分钟。死亡2例:1例50分钟,1例90分钟。入院到手术的时间:3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1月~2007年11月应用AF钉治疗下胸及腰段椎体骨折157例,男99例,女58例;年龄23~64岁,平均37岁。其中高处坠落伤95例,车撞伤62例。损伤部位:T102例,T1113例,T1248例,L163例,L222例,L36例,L43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及CT检查,其中126例为椎体爆裂骨折,CT示椎管矢状经狭窄,89例伴有神经压迫症状(如下肢麻木或痛觉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采用颅骨修补手术剪下的钛网残片进行颅骨复位固定的效果。方法:对50病人采用钛网残片进行颅骨复位固定。结果:全部病例骨瓣成形效果良好,外形与对侧未开颅处无明显差异,无感染、积液等并发症。结论:该方法效果可靠,经济实用,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 颅骨修补 钛网 颅骨固定    资料与方法    2003年6月~2007年6月采用颅骨修补手术剪下的钛网残片进行颅骨复
期刊
激素、骁悉(MMF)治疗紫癜性肾炎已有报道,但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紫癜性肾炎报道不多。我们试用激素骁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12例紫癜性肾炎,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23.5±8岁。临床表现:急性紫癜性肾炎4例,慢性紫癜性肾炎6例,紫癜肾病综合征1例,无症状血尿1例。本组病例发病时均有皮肤紫癜,伴急腹症2例,关节痛5例。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将7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分为Garden Ⅱ型13例,Ⅲ型32例,Ⅳ型26例;折尾式螺纹钉内固定3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结果:随访3个月~5年,内固定组优良率78%,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87%,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91%。结论:严格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是提高治疗优良率的关键。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优缺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1月~2007年11月用重建钢板治疗的锁骨骨折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及钢板螺钉断裂、骨不连,肩部无畸形及疼痛,肩关节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优62例,良16例。结论: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锁骨中段和中外1/3处骨折的首选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3~2007年收治下肢骨折患者共128例,其中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例并发肺栓塞。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65岁,均为新鲜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2例,三踝骨折1例。术后发生5例,均治愈。术前发生2例,均并发肺栓塞,治愈1例,死亡1例。术后5例血栓均发生于骨折同一肢体,表现为下肢肿胀,患肢周径明显较对侧增大,皮肤发绀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7月收治Bennet骨折22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33岁;左侧12例,右侧10例;跌伤15例,车祸伤7例;闭合性损伤19例,开放性损伤3例。  手术方法:切口为第1掌骨桡侧沿手背皮肤交界处作“L”形切口,近端弯至腕横纹,向桡侧牵开拇短伸肌腱及拇长伸肌腱,暴露第1腕掌关节及第1掌骨骨折处,牵引外展拇指,使近端骨折
期刊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2006年12月6年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死亡患者共180例(其中包括来诊即死亡和出诊到现场经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男128例,女52例;年龄4~82岁,平均43岁。成人死亡者集中在21~65岁。从病因看,外伤和心脏猝死最多,其次为脑血管意外、中毒、电击、溺水、癌症、肺心症等,儿童死亡多属意外。详见表1、2。    结果    年龄分布见表1,病因及性别见表2。
期刊
资料与方法    1998~2004年诊断为预激综合征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2~60岁,平均51岁。单纯预激综合征6例,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并发心房颤动10例。  临床表现:单纯预激并无症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一般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并发房扑或房颤者,心室率多在200次/分左右,频率过于快速的心动过速(特别是持速发作心房颤动),可发生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