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产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探讨下腔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诊断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妇产科术后DV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结果:下腔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有:恶性肿瘤、高龄、肥胖、高血黏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术中输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等。结论:肝素、尿激酶治疗DVT有较好疗效,对有高危因素的手术期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下腔深静脉血栓 术后 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7年11月~2007年11月妇科手术1909例、剖宫产术3023例,共有13例患者术后发生DVT,年龄27~57岁,均无血栓病史,术前检查无心肺疾患,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检查无异常。体重50~85kg。术前检查合并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贫血1例,术中出血多而输血者4例,恶性肿瘤1例,肥胖者2例,术后给予止血治疗者8例。妇科手术后10例,剖宫产术后3例。
DVT发生的时间及表现:发病时间为术后3~7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温低,活动后加重,腓肠肌握痛阳性,有体温升高者5例。彩色超声检查示:静脉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3例行静脉造影:于阻塞部位可见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或因阻塞不显影,周围见增生的侧支循环影。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局部湿敷。抗凝及溶栓治疗: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皮下注射肝素钠100U/kg,1次/日,阿司匹林50mg口服,3次/日。3例病人用尿激酶20万U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中监测出凝血时间。治疗2~3周均痊愈出院。
讨论
DVT发生的高危因素: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组成成分的改变、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及血流缓慢三个方面因素[1]。有研究表明,DVT发生中存在Vleiden基因突变,蛋白C、蛋白S常染色体等位基因缺失,提示DVT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恶性肿瘤与DVT:多个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是DVT发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中组织因子、促凝蛋白及因子V受体均增多,可激活凝血系统;肿瘤细胞还可以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的蛋白,如u-PA,t-PA及PAI等,从而使纤溶作用减弱。另外,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血管损伤机会多,手术时间长,失血多致输血几率增加,术后卧床时间长,均导致DVT发生危险性增高。
术后DVT的预防:要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关键在于手术前后充分认识到此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一般预防措施包括尽量减少手术刺激,术中术后防止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慎用止血药;术后患者经常翻身活动及腿部锻炼,并尽早下床行走以利血流循环。有文献报道,术后常规采用抗凝制剂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然而接受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中,25%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故并非每一个手术后患者都必须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抗凝剂预防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小剂量的肝素、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其他干预措施,如术前术中及时补充以防止血液浓缩、取消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术后早期活动等。
综上所述,术前确认危险因素,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可疑的患者做出快速诊断并正确治疗,是防止妇产科手术后DVT,防止致死性栓塞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等.新编实用妇科学.第1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68-670.
关键词 下腔深静脉血栓 术后 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7年11月~2007年11月妇科手术1909例、剖宫产术3023例,共有13例患者术后发生DVT,年龄27~57岁,均无血栓病史,术前检查无心肺疾患,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检查无异常。体重50~85kg。术前检查合并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贫血1例,术中出血多而输血者4例,恶性肿瘤1例,肥胖者2例,术后给予止血治疗者8例。妇科手术后10例,剖宫产术后3例。
DVT发生的时间及表现:发病时间为术后3~7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温低,活动后加重,腓肠肌握痛阳性,有体温升高者5例。彩色超声检查示:静脉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3例行静脉造影:于阻塞部位可见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或因阻塞不显影,周围见增生的侧支循环影。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局部湿敷。抗凝及溶栓治疗: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皮下注射肝素钠100U/kg,1次/日,阿司匹林50mg口服,3次/日。3例病人用尿激酶20万U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中监测出凝血时间。治疗2~3周均痊愈出院。
讨论
DVT发生的高危因素: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组成成分的改变、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及血流缓慢三个方面因素[1]。有研究表明,DVT发生中存在Vleiden基因突变,蛋白C、蛋白S常染色体等位基因缺失,提示DVT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恶性肿瘤与DVT:多个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是DVT发生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中组织因子、促凝蛋白及因子V受体均增多,可激活凝血系统;肿瘤细胞还可以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的蛋白,如u-PA,t-PA及PAI等,从而使纤溶作用减弱。另外,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血管损伤机会多,手术时间长,失血多致输血几率增加,术后卧床时间长,均导致DVT发生危险性增高。
术后DVT的预防:要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关键在于手术前后充分认识到此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一般预防措施包括尽量减少手术刺激,术中术后防止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慎用止血药;术后患者经常翻身活动及腿部锻炼,并尽早下床行走以利血流循环。有文献报道,术后常规采用抗凝制剂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然而接受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中,25%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故并非每一个手术后患者都必须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抗凝剂预防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小剂量的肝素、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其他干预措施,如术前术中及时补充以防止血液浓缩、取消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术后早期活动等。
综上所述,术前确认危险因素,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可疑的患者做出快速诊断并正确治疗,是防止妇产科手术后DVT,防止致死性栓塞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等.新编实用妇科学.第1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