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美就别推敲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293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爱总动员》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勇气看,因为我怕。这几年看电影,我已经怕了“偶遇”、“地铁”、“恶搞”这些关键词,否则也不会被逼得一再温习《甜蜜蜜》。但真正看过之后,却发现,其实追爱就和邂逅一样,只要别较着劲推敲,感觉还是挺美的。
  当然,如果真遇到非要深究的主儿,《追爱》可算是有话柄了。拿演员阵容来说,几位作为绿叶出现的名角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但新人们的问题真大了去了。“红花”多为年青人,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个“青”是“青涩”的青。
  质疑声最大的无疑是女一号静怡,姑且不说相貌如何,就整体形象而言,真要坐上北京地铁,其不算出众的气质恐怕马上就会被淹没在人群中,更别说让准白领“信哲”如此痴醉了。而静怡扮演者时玮在表演上的火候拿捏的也欠妥,有些笑容让人看着不是淑女、温婉,而是太假。“好男儿”张晓晨首次触电,或许是镜头感不错的原因,表演还算勉强合格。扮演信哲的侯凯像极了韩国偶像帅哥,腼腆的样子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但表演上同样不够自然,甚至有些僵硬——说笑就笑,说傻就傻,说哭就哭,确实是在“演戏”,整个过程下来不禁让人替他捏着一把汗,生怕出现太露骨的“不入戏”的状况。
  相比之下,《追爱》的剧本可谓成之败之,亮点和败笔都是它。亮就亮在能让人笑——至少有那么好几处,观众不用挠自己胳肢窝就能笑;败就败在——败的地方有点多,比如信哲何以对偶遇女孩如此痴狂,说得小人一点,这不是典型的单相思外加幻想狂吗?而静怡对信哲究竟是否喜欢,喜欢到何程度?这些其实到影片结束都是未解的谜。
  话说回来,如前所述,《追爱》能让人笑几下,这本身就是挺好的了。尽管目不暇接的广告词略显矫揉造作,但连同超女、好男儿、海选、《孔雀》片段等等在内的恶搞还是让人笑了,总好过网友的恶搞视频剪辑吧?退一步讲,和那些以唬人为生、超级倒胃口的“大片”比比,《追爱》做的已经可以了。舆论不该一方面声讨“大片”,另一方面又寒碜尽量轻松、就图一乐的“小片”。
  “拔高”似乎是现代人的本能,比如邂逅一个女孩连人家脸都没看清就张着大嘴说她长得真“绝了”,比如看到一部电影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究竟揭示了何等深刻的人生哲理云云。其实,这都是在和自己较劲。邂逅是个纯洁的词,又是一个经不起、也毫无必要推敲的词,就像《偶然》中写的: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惊喜。在街上冷不丁看到一个“美女”,心里回味一下也就够了,若非要追上她看看,推敲一下,结果多半失望,这不是成心和自己过不去吗?
  同样地,对于一个投资只有500万上下的小制作电影,也绝无必要去探究它的思想、意义,政治上过关,画面上不恶心,故事勉强说得过去,还能让人笑笑,不就行了?所以,觉得美(哪怕一点点)就别推敲,别忘了,邂逅就怕这个。[责编/布丁]
其他文献
我给外国人上汉语课,算起来也有十几个年头了,但没想到还有机会去国外传授中国语言文化。1999年7月,作为交流学者,我被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邀请去当汉语教师。该校共有13000多名学生。亚洲语言系隶属于人文学院,设有汉语、日语、印尼语和亚洲研究四个专业。该系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汉语却是最年轻的专业,开设于1995年。  对澳洲学生来说,懂中文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我所教的学生有澳洲本地人,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