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笔者在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 作文 生活化
在教学中,很多小学生们作文时头脑空空,不知道该写什么。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生活单调,确实没有东西可写,另外小学生们缺乏观察能力,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使得头脑中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胸中没有积蓄,提起笔来怎么会流畅呢?
一、小学作文现状分析
1、应试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小学生作文,三年级即起步。几年下来,部分学生作文除篇幅长了些,但并无多大进步。翻开学生作文本,同一题材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多表现在:(1)生硬的语言。如描写人物外貌,小孩的眼睛一律是“水灵灵的”。又如描写难过的心情,总是“比吃了黄连还苦”。(2)公式化的结构。如写事总是三段式:开头、经过、结尾;写物便是总分、分总、总分总;写人便是先外貌、后性格品质、再感叹等等。至于详写略写、过渡照应更照着规矩格式来,框死了学生的思路。(3)老套的情节。如洗碗的情节必定打破碗和勺;过生日必是广收礼物;做好事必定团结友爱、拾金不昧等等。
2、学生未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动、生活等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练习写作时养成的作文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习惯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状况。在作文应试教育中,由于老师好高婺远、拔苗助长,采用“逼迫”的方式教学,目前小学生收集素材的习惯,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作前构思的习惯,快速作文的习惯,作后自主修改的习惯等养成程度极其担忧。
二、如何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靠死磨硬逼、生搬硬套,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内涵培养的作文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去发现作文广阔的生活题材,去体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去展现儿童语言的纯朴、大胆、率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文教学首先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立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笔”、“动脑”,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从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广阔题材。《语文课程标准》高瞻远瞩的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掘童趣。
一次上课时,窗外忽然响起一阵马达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往窗外看。原来是商家乘坐热气球在做“太阳能热水器”广告。眼看课上不成了,我干脆下课,让学生尽兴观看,还可议论议论。待学生平静下来,再来说说刚才你所看到的一幕和所想到的,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孩子们提高了从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广阔题材的兴趣和能力,在亲自实践中体验到难忘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真情实感。
(三)、从生活中去渲染作文的语言魅力。儿童的语言纯朴,大胆,率真,不顾情面,少有忌讳。如果教师经常留神倾听学生的语言,会发现儿童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娇憨十足,冒着傻气;有的想象奇特,极有灵气;有的一语中的,直揭人短处,充满正气;有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透着虎气……然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加之受书面语言的限制,受老师苛刻的语言规范的束缚,作文中就难见这些傻气,灵气,正气,虎气的话语。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要留心收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语言,并用这些语言给学生作范例,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就能激活作文语言,使之丰富起来。
(四)、从生活中去激励作文的积极性。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老师应“尊重学生意愿”,学生的习作内容,不管是写光明的、积极的,还是阴暗面、消极面的,只要文字流畅、语句通顺、说理清楚、具有真情实感,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决不能通过我们的作文评价,让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弱,创新的意识衰退,甚至人性扭曲,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作文。
总之,孩子们在生活中是最真实的,如果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孩子们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作文教学又有什么难的呢?让我们以广阔的生活背景为依托,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做到生活为作文添彩,作文为生活高歌。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朝着生活化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键词】小学 作文 生活化
在教学中,很多小学生们作文时头脑空空,不知道该写什么。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生活单调,确实没有东西可写,另外小学生们缺乏观察能力,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使得头脑中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胸中没有积蓄,提起笔来怎么会流畅呢?
一、小学作文现状分析
1、应试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小学生作文,三年级即起步。几年下来,部分学生作文除篇幅长了些,但并无多大进步。翻开学生作文本,同一题材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多表现在:(1)生硬的语言。如描写人物外貌,小孩的眼睛一律是“水灵灵的”。又如描写难过的心情,总是“比吃了黄连还苦”。(2)公式化的结构。如写事总是三段式:开头、经过、结尾;写物便是总分、分总、总分总;写人便是先外貌、后性格品质、再感叹等等。至于详写略写、过渡照应更照着规矩格式来,框死了学生的思路。(3)老套的情节。如洗碗的情节必定打破碗和勺;过生日必是广收礼物;做好事必定团结友爱、拾金不昧等等。
2、学生未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动、生活等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练习写作时养成的作文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习惯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状况。在作文应试教育中,由于老师好高婺远、拔苗助长,采用“逼迫”的方式教学,目前小学生收集素材的习惯,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作前构思的习惯,快速作文的习惯,作后自主修改的习惯等养成程度极其担忧。
二、如何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靠死磨硬逼、生搬硬套,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内涵培养的作文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去发现作文广阔的生活题材,去体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去展现儿童语言的纯朴、大胆、率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文教学首先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立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笔”、“动脑”,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从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广阔题材。《语文课程标准》高瞻远瞩的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掘童趣。
一次上课时,窗外忽然响起一阵马达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往窗外看。原来是商家乘坐热气球在做“太阳能热水器”广告。眼看课上不成了,我干脆下课,让学生尽兴观看,还可议论议论。待学生平静下来,再来说说刚才你所看到的一幕和所想到的,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孩子们提高了从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广阔题材的兴趣和能力,在亲自实践中体验到难忘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真情实感。
(三)、从生活中去渲染作文的语言魅力。儿童的语言纯朴,大胆,率真,不顾情面,少有忌讳。如果教师经常留神倾听学生的语言,会发现儿童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娇憨十足,冒着傻气;有的想象奇特,极有灵气;有的一语中的,直揭人短处,充满正气;有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透着虎气……然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加之受书面语言的限制,受老师苛刻的语言规范的束缚,作文中就难见这些傻气,灵气,正气,虎气的话语。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要留心收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语言,并用这些语言给学生作范例,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就能激活作文语言,使之丰富起来。
(四)、从生活中去激励作文的积极性。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老师应“尊重学生意愿”,学生的习作内容,不管是写光明的、积极的,还是阴暗面、消极面的,只要文字流畅、语句通顺、说理清楚、具有真情实感,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决不能通过我们的作文评价,让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弱,创新的意识衰退,甚至人性扭曲,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作文。
总之,孩子们在生活中是最真实的,如果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孩子们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作文教学又有什么难的呢?让我们以广阔的生活背景为依托,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做到生活为作文添彩,作文为生活高歌。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朝着生活化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