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捷生的小说《大林莽》的故事情节都已模糊与淡远,但读小说时对大林莽的恐惧心却被召唤了回来,而且更为强烈。因为此时我们正被困于林莽中。真的是困啊!被山和遮天蔽目的原始林立体性包裹着,像绿色蚕茧中的蛹,古藤荆棘的热情让人无法感激,绊一下有可能身子一歪摔到沟里,扯一下不是衣破就是皮肤上留道伤痕,因此得格外地小心,哈足了腰避免它们的拥抱亲昵。道路已全然无踪,前方全是没膝的高草,那是岭南的草,是被雨水和湿气浸润着生长起来的草,叶肥茎直,油生生地翠绿着挺拔,齐刷刷地遮蔽着地表,填没了沟沿与坡脚的界线,让凶险无声地在想象和揣度中疯长。
向导不在身边,爬上山坡找路去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爬上山坡,他的记忆里真正通向目标的路在山坡上,我们行走的深谷小径旁是有一处缓坡通向那条山腰小径的。缓坡倒是不少,却无一处爬上去能看到路。眼下,连沟谷中的小径也消失了,我们该怎么办?前进、等待,还是后退?
我们是为一座谁也叫不上名字的古山寨而来。联合国官员考察丹霞山自然生态的小路是通向古山寨的。这条小路是少人行走的秘境,忙碌其间的只有动物和植物。
丹霞山多山寨。丹霞山的山寨有多少?习称108寨。但你听说过当地流传的那条俚语就知道这个数字多不靠谱了。“逢山必有寨,……”丹霞山680多座山头,一山一寨还得六百多呢。
丹霞山的山名,很多是以寨为名的:扬州寨、孖顶寨、屏风寨、狮石寨、将军寨……寨的诱惑力来自丹霞山寨的奇特,来自它们的另类和古老。它们不是常人理解的建在山上的村落或营盘,至少绝大部分不是。丹霞山不是常态的山,有点像山东临沂的崮,四周险绝陡峭,顶上却是平的,可又与崮有本质的不同,石质的不同尚在其次,它们是被水环绕着的,绝对高差上山东之崮也与它们完全不能相比,不是刀削般切割出的直崖雄壁,就是孤立挺拔的巍峰、秀柱。有人将丹霞山的山头概括为三类, 类是根本无法攀登的; 类是借助工具可以上去的;一类是只有当地老百姓才知道路径才可以上去的。这种分类是当今最具探险精神的最有切身体验的驴友族的分类,他们活跃,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再难攀的山敢攀,再难探的路敢探,再难找到路的山想尽办法也要开出路来攀上去。就这样,丹霞山的山头也只攀上去三分之一,六百多座山头有三分之二还是未解之谜。对山寨的特征概括,仅只是这三分之一攀登体验后的结论,另三分之二还都是传说。他们走过的山寨告诉他们,这些山寨大多建在绝顶上,有的仔细寻找可以发现,有的不到绝顶就绝不可能遭遇,而且,这些山寨不是常年使用的山寨,使用只是短期行为,绝大多数都属于备用性质,而建造的时间,跨越了千百年。汉代就有山寨,明清到民国的最多。为何建而不用?建是无奈,用也是无奈,不是面临生死的选择,谁会以绝顶为居!面临生死危机,建造和利用的山寨史折射出丹霞山的动乱史、战争史、迁徙史。
也有结草为寇的山大王建的山寨;也有建国初期地主恶霸逃避人民惩罚建的山寨。
我们要去的山寨有所不同,它不是在非常险峻陡绝的高山上,它可能在山腰,而且不是很难走,虽然有些冒险性。它是景区管理者在丹霞地貌申遗过程中为前来考察的联合国官员安排生态丹霞山考察路线时发现的,步行到那里的时间不会超过50分钟。它应该是座古山寨,有残门断垣,却谁也不知道名字,老百姓也未提起过。它贴近一座平顶的山头,山头上的视野极为开阔,四周大干气象可尽收眼底,沿途野趣十足,基本属于无人区,有南国的相思树和熟落遍地的相思豆。相思豆刚硬,红红的小小的圆圆的,捡回来,有心的可串编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纪念品,不想再劳心费神的,放在玻璃瓶里摆着也很好看。我们想看神秘的古寨,也想捡相思豆,还想体验过沟涉险荡古藤的滋味。线路和日程安排很紧凑,也很丰富,计划从古寨返回后再去狮子岩、天生桥。狮子岩才是我们下午的重点,不敢期望尽赏落霞红岩的壮美,那与喀斯特地貌天生桥截然不同的丹霞天生桥还是很诱惑人的。
就没有想到,我们陷在了迷茫中。我们钻进山沟已经一个多小时了,古寨还没有找到,路也匿迹了。
初进原始林谷的兴奋已被焦虑替代。
刚进原始林时,我们的心像脚下的小溪流水一样清澈欢畅的啊!好美的小溪啊1那是谷中沙地上的小溪,是由积存起的厚厚的一层竹叶相伴的小溪,溪不宽,但曲折,从幽深处流来,向幽深处流去,流水没有丝杂质,清得溪底的细沙粒粒可数。竹林织起幽深的走廊,株株昂奋地挺拔,却也株株心不甘力不逮地躬躯弯曲,太细,钓鱼竿似的。这里不生粗硕坚挺的毛竹,它们像北方的观赏竹,不少因老迈而自行弯折腐烂了,倒下的躯干也如婷秀的少女。
入谷不久我们就发现了前人留下的路,贴沟一方红石岩被凿出了几级台阶,路面被枯叶覆盖,但踏上去很坚实。这路给了我们希望,以至以为一直照这条小路走就可以走到不知何年何月被废弃的山寨。向导开路,用随手捡起来的一根枯木枝撩拨敲打着拦路的竹竿和荆棵。阳光不足,希望明亮,幽暗中它就是一盏鼓舞的灯。我一路随着走,一路不停地拍下可引起特别记忆的标志物。万一找不到回程的路,看数码片子辨路就用不着担心迷失了。心情好,向导几次攀坡找路未果我们都不以为意,不知不觉就陷入了绝境。真的没路了吗?冷静下来,细观默察之后,我突然振奋起来。看似齐齐的大叶草,是有差别的,尽管那差别很细微,且随着小风乍现乍收,盯紧了,还是能够锁定。无人踏过的没膝草坪,有两条高差显出的细线,间距有0.3米左右,并行着向深处沿山脚曲折地延伸。这两条细线问的草带下必定是路,被踩踏过的小径上长起来的草比两旁的草矮了一点点,仅仅这一点点,小径就足以被勾勒出来了。我找了半截枯断的竹棍,扑打,随着线内高草的倒伏,果然草根处就露出了小径的模样,它紧贴着坡壁,被草虚掩着。我真像就地捡了宝似的大喊,招呼同伴,告诉他们路找到了。他们望过来,却不屑朝前走。是不肯相信,还是就地静候爬上山坡去的向导的消息?我不再理他们,顾自拨着草向前走,拨得力气很大,把草拨得哗哗响。打草惊蛇呀!这么高茂厚密的草谁知有没有蛇隐藏呢。向导有消息了,他在山坡上的密林深处还是没找到路,连前进的可能性都没有,只能原路返回下坡与我们会合。
他们追上我时,我已走出了好远,而且有了新的发现,在最荫最潮湿的灌丛带看到了一片色彩绚丽的“蘑菇”。“蘑菇”有的长在卧于路径上的黑色断木桩上,如同密簇的一页页小扇贝,有的长在青苍的短树枝上,如一朵朵圆形的小花:也有大些的,小瓷碗口般,菇页上长着一圈圈颜色不一的圆轮。一直陪同我们的小王纠正我说:“这不是蘑菇,是树灵芝,山民们卖的那种树灵芝。”哦,树灵芝啊!可比市场上卖的大灵芝漂亮多了,大大小小的一窝连一窝,一朵接一朵,密林深处的小花坛似的。我有些后悔, 路没有过多注意平日少人涉足的深山里的植物和菌类,红霞山的山民们卖的山药材品种可多了,各种名目,千奇百怪,勤于在深山探宝的人才才能找到。
不知不觉,我们又走出了一段路,当左侧出现一壁高崖,幽谷中的灌木和老藤更密厚,浅溪上的竹林搭起的宇棚幽廊更高旷时,同伴们再也不肯走了,已经走出了2个小时了,再走还要走多远?你们不知道,在原始森林中迷路是很可怕的。有过森林涉险经历的吴老师的话让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甘心,又不敢再走。静默了一会,达成了一致意见:回!50分钟的路,硬是走了2个小时还没着落,的确不能不重视了。
当我们又回到临近进山路口的小溪时,我突然感到了后怕,进来时很顺当的路,不知该朝哪里走了,小溪朝着三个方向分岔,一步走错,就又有可能走进深山幽谷中。好在有向导。他虽然只是一年前来过,仅来过一次,但还是很顺当地把我们带出了原始林。余悸中,我想起了一位驴友的一句话:穿越之所以让人痴迷,就是那种生命没有着落的感觉。
好刺激的秘境之旅呀!丹霞山区,29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绝大多数是这样的秘境吧?
向导不在身边,爬上山坡找路去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爬上山坡,他的记忆里真正通向目标的路在山坡上,我们行走的深谷小径旁是有一处缓坡通向那条山腰小径的。缓坡倒是不少,却无一处爬上去能看到路。眼下,连沟谷中的小径也消失了,我们该怎么办?前进、等待,还是后退?
我们是为一座谁也叫不上名字的古山寨而来。联合国官员考察丹霞山自然生态的小路是通向古山寨的。这条小路是少人行走的秘境,忙碌其间的只有动物和植物。
丹霞山多山寨。丹霞山的山寨有多少?习称108寨。但你听说过当地流传的那条俚语就知道这个数字多不靠谱了。“逢山必有寨,……”丹霞山680多座山头,一山一寨还得六百多呢。
丹霞山的山名,很多是以寨为名的:扬州寨、孖顶寨、屏风寨、狮石寨、将军寨……寨的诱惑力来自丹霞山寨的奇特,来自它们的另类和古老。它们不是常人理解的建在山上的村落或营盘,至少绝大部分不是。丹霞山不是常态的山,有点像山东临沂的崮,四周险绝陡峭,顶上却是平的,可又与崮有本质的不同,石质的不同尚在其次,它们是被水环绕着的,绝对高差上山东之崮也与它们完全不能相比,不是刀削般切割出的直崖雄壁,就是孤立挺拔的巍峰、秀柱。有人将丹霞山的山头概括为三类, 类是根本无法攀登的; 类是借助工具可以上去的;一类是只有当地老百姓才知道路径才可以上去的。这种分类是当今最具探险精神的最有切身体验的驴友族的分类,他们活跃,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再难攀的山敢攀,再难探的路敢探,再难找到路的山想尽办法也要开出路来攀上去。就这样,丹霞山的山头也只攀上去三分之一,六百多座山头有三分之二还是未解之谜。对山寨的特征概括,仅只是这三分之一攀登体验后的结论,另三分之二还都是传说。他们走过的山寨告诉他们,这些山寨大多建在绝顶上,有的仔细寻找可以发现,有的不到绝顶就绝不可能遭遇,而且,这些山寨不是常年使用的山寨,使用只是短期行为,绝大多数都属于备用性质,而建造的时间,跨越了千百年。汉代就有山寨,明清到民国的最多。为何建而不用?建是无奈,用也是无奈,不是面临生死的选择,谁会以绝顶为居!面临生死危机,建造和利用的山寨史折射出丹霞山的动乱史、战争史、迁徙史。
也有结草为寇的山大王建的山寨;也有建国初期地主恶霸逃避人民惩罚建的山寨。
我们要去的山寨有所不同,它不是在非常险峻陡绝的高山上,它可能在山腰,而且不是很难走,虽然有些冒险性。它是景区管理者在丹霞地貌申遗过程中为前来考察的联合国官员安排生态丹霞山考察路线时发现的,步行到那里的时间不会超过50分钟。它应该是座古山寨,有残门断垣,却谁也不知道名字,老百姓也未提起过。它贴近一座平顶的山头,山头上的视野极为开阔,四周大干气象可尽收眼底,沿途野趣十足,基本属于无人区,有南国的相思树和熟落遍地的相思豆。相思豆刚硬,红红的小小的圆圆的,捡回来,有心的可串编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纪念品,不想再劳心费神的,放在玻璃瓶里摆着也很好看。我们想看神秘的古寨,也想捡相思豆,还想体验过沟涉险荡古藤的滋味。线路和日程安排很紧凑,也很丰富,计划从古寨返回后再去狮子岩、天生桥。狮子岩才是我们下午的重点,不敢期望尽赏落霞红岩的壮美,那与喀斯特地貌天生桥截然不同的丹霞天生桥还是很诱惑人的。
就没有想到,我们陷在了迷茫中。我们钻进山沟已经一个多小时了,古寨还没有找到,路也匿迹了。
初进原始林谷的兴奋已被焦虑替代。
刚进原始林时,我们的心像脚下的小溪流水一样清澈欢畅的啊!好美的小溪啊1那是谷中沙地上的小溪,是由积存起的厚厚的一层竹叶相伴的小溪,溪不宽,但曲折,从幽深处流来,向幽深处流去,流水没有丝杂质,清得溪底的细沙粒粒可数。竹林织起幽深的走廊,株株昂奋地挺拔,却也株株心不甘力不逮地躬躯弯曲,太细,钓鱼竿似的。这里不生粗硕坚挺的毛竹,它们像北方的观赏竹,不少因老迈而自行弯折腐烂了,倒下的躯干也如婷秀的少女。
入谷不久我们就发现了前人留下的路,贴沟一方红石岩被凿出了几级台阶,路面被枯叶覆盖,但踏上去很坚实。这路给了我们希望,以至以为一直照这条小路走就可以走到不知何年何月被废弃的山寨。向导开路,用随手捡起来的一根枯木枝撩拨敲打着拦路的竹竿和荆棵。阳光不足,希望明亮,幽暗中它就是一盏鼓舞的灯。我一路随着走,一路不停地拍下可引起特别记忆的标志物。万一找不到回程的路,看数码片子辨路就用不着担心迷失了。心情好,向导几次攀坡找路未果我们都不以为意,不知不觉就陷入了绝境。真的没路了吗?冷静下来,细观默察之后,我突然振奋起来。看似齐齐的大叶草,是有差别的,尽管那差别很细微,且随着小风乍现乍收,盯紧了,还是能够锁定。无人踏过的没膝草坪,有两条高差显出的细线,间距有0.3米左右,并行着向深处沿山脚曲折地延伸。这两条细线问的草带下必定是路,被踩踏过的小径上长起来的草比两旁的草矮了一点点,仅仅这一点点,小径就足以被勾勒出来了。我找了半截枯断的竹棍,扑打,随着线内高草的倒伏,果然草根处就露出了小径的模样,它紧贴着坡壁,被草虚掩着。我真像就地捡了宝似的大喊,招呼同伴,告诉他们路找到了。他们望过来,却不屑朝前走。是不肯相信,还是就地静候爬上山坡去的向导的消息?我不再理他们,顾自拨着草向前走,拨得力气很大,把草拨得哗哗响。打草惊蛇呀!这么高茂厚密的草谁知有没有蛇隐藏呢。向导有消息了,他在山坡上的密林深处还是没找到路,连前进的可能性都没有,只能原路返回下坡与我们会合。
他们追上我时,我已走出了好远,而且有了新的发现,在最荫最潮湿的灌丛带看到了一片色彩绚丽的“蘑菇”。“蘑菇”有的长在卧于路径上的黑色断木桩上,如同密簇的一页页小扇贝,有的长在青苍的短树枝上,如一朵朵圆形的小花:也有大些的,小瓷碗口般,菇页上长着一圈圈颜色不一的圆轮。一直陪同我们的小王纠正我说:“这不是蘑菇,是树灵芝,山民们卖的那种树灵芝。”哦,树灵芝啊!可比市场上卖的大灵芝漂亮多了,大大小小的一窝连一窝,一朵接一朵,密林深处的小花坛似的。我有些后悔, 路没有过多注意平日少人涉足的深山里的植物和菌类,红霞山的山民们卖的山药材品种可多了,各种名目,千奇百怪,勤于在深山探宝的人才才能找到。
不知不觉,我们又走出了一段路,当左侧出现一壁高崖,幽谷中的灌木和老藤更密厚,浅溪上的竹林搭起的宇棚幽廊更高旷时,同伴们再也不肯走了,已经走出了2个小时了,再走还要走多远?你们不知道,在原始森林中迷路是很可怕的。有过森林涉险经历的吴老师的话让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甘心,又不敢再走。静默了一会,达成了一致意见:回!50分钟的路,硬是走了2个小时还没着落,的确不能不重视了。
当我们又回到临近进山路口的小溪时,我突然感到了后怕,进来时很顺当的路,不知该朝哪里走了,小溪朝着三个方向分岔,一步走错,就又有可能走进深山幽谷中。好在有向导。他虽然只是一年前来过,仅来过一次,但还是很顺当地把我们带出了原始林。余悸中,我想起了一位驴友的一句话:穿越之所以让人痴迷,就是那种生命没有着落的感觉。
好刺激的秘境之旅呀!丹霞山区,29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绝大多数是这样的秘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