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可见,新时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评价”,无论是哪门学科,良好的评价策略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及成果,帮助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评价的意义
对学生的评价一向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尤其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更受到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关注。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反映出学生在某方面的潜能。评价体系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评价策略来完善评价体系是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加入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二、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
传统的评价体系,体育教师只要记录下学生各个项目的单项成绩,再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汇总成百分制的期末成绩。初中生仍处在发育期,此时的学生发育状况参差不齐,身高、体重、心肺功能等身体因素及性格、心理素质、对体育的喜好程度等心理因素都存在差异。因此,传统的评价体系并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1. 评价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育评价内容主要局限于该学期所学内容及固定测试,这些都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但是,作为一名认真负责的体育教师,真正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把体育内容固定在立定跳远、800米长跑、100米短跑、4×100米接力跑等基础体育项目上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其他体育方面的能力,阻碍了他们发展体育兴趣及个性,削弱了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 评价标准呆板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标准既古老又呆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对每一项体育项目都设置了最低标准,只有达到最低标准的学生才能取得合格的成绩。最低标准的设立对于体育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都存在一定弊端。对体育特长生来讲,最低标准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学生会有惰性,当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师设置的最低标准时便不再努力, 也因此不再有进步;而对于体育方面较弱的学生来说,会对体育教学产生恐惧、厌恶等心理,因为,即使他们努力练习、超越了自己,但是仍未能达到最低标准,教师仍然不会承认他们的努力,更不会在分数上有所体现。
3. 评价主体本末倒置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笔者认为,在评价体系中,学生也应该是主体。而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一名体育教师面对四、五十名学生的时候,总会有所疏漏,教师不可能注意到每个细节,而恰巧某个被教师忽略的细节则可能很好地反映某生的学习态度。如果采用自评和互评等评价策略,对学生会更加公平,也体现了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實施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策略
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教学大纲的内容只是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手段之一。体育教师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课程放在第一位,学校中的教育是为了学生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时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体育教学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原则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健康第一的原则,还要寻找更科学的评价内容及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1. 及时评价
许多一线体育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学生热爱体育,为什么不喜欢上体育课呢?”这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当然教学评价也不可忽视,通过课堂及时评价等评价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体育并非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书面作业和最终的试卷测试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上体育课练习学习内容时的表现(认真程度、是否进步、学习态度等)就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不足与进步。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错误动作,应该及时给予纠正,发现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2. 自评与互评
自评与互评这一评价策略很早就存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问题还是一直存在的。许多学生本着“谦虚使人进步”的心态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高,对别人的评价却很高。如果教师只看自评与互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心态的话,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更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让他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自评与互评也应该作为教师期末评价时的参考。该策略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总之,完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初中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让学生受益,真正喜欢体育锻炼。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评价的意义
对学生的评价一向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尤其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更受到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关注。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反映出学生在某方面的潜能。评价体系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评价策略来完善评价体系是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加入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二、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
传统的评价体系,体育教师只要记录下学生各个项目的单项成绩,再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汇总成百分制的期末成绩。初中生仍处在发育期,此时的学生发育状况参差不齐,身高、体重、心肺功能等身体因素及性格、心理素质、对体育的喜好程度等心理因素都存在差异。因此,传统的评价体系并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1. 评价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育评价内容主要局限于该学期所学内容及固定测试,这些都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但是,作为一名认真负责的体育教师,真正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把体育内容固定在立定跳远、800米长跑、100米短跑、4×100米接力跑等基础体育项目上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其他体育方面的能力,阻碍了他们发展体育兴趣及个性,削弱了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 评价标准呆板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标准既古老又呆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对每一项体育项目都设置了最低标准,只有达到最低标准的学生才能取得合格的成绩。最低标准的设立对于体育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都存在一定弊端。对体育特长生来讲,最低标准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学生会有惰性,当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师设置的最低标准时便不再努力, 也因此不再有进步;而对于体育方面较弱的学生来说,会对体育教学产生恐惧、厌恶等心理,因为,即使他们努力练习、超越了自己,但是仍未能达到最低标准,教师仍然不会承认他们的努力,更不会在分数上有所体现。
3. 评价主体本末倒置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笔者认为,在评价体系中,学生也应该是主体。而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一名体育教师面对四、五十名学生的时候,总会有所疏漏,教师不可能注意到每个细节,而恰巧某个被教师忽略的细节则可能很好地反映某生的学习态度。如果采用自评和互评等评价策略,对学生会更加公平,也体现了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實施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策略
体育教学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教学大纲的内容只是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手段之一。体育教师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课程放在第一位,学校中的教育是为了学生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时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体育教学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原则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健康第一的原则,还要寻找更科学的评价内容及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1. 及时评价
许多一线体育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学生热爱体育,为什么不喜欢上体育课呢?”这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当然教学评价也不可忽视,通过课堂及时评价等评价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体育并非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书面作业和最终的试卷测试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上体育课练习学习内容时的表现(认真程度、是否进步、学习态度等)就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不足与进步。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错误动作,应该及时给予纠正,发现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2. 自评与互评
自评与互评这一评价策略很早就存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问题还是一直存在的。许多学生本着“谦虚使人进步”的心态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高,对别人的评价却很高。如果教师只看自评与互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心态的话,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更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让他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自评与互评也应该作为教师期末评价时的参考。该策略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总之,完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初中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最终让学生受益,真正喜欢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