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星
你有12颗“新”卫星,请查收
如果太阳系要评“卫星最多吉尼斯纪录”,那么木星势在必得。这位常年坐拥太阳系最多卫星的大佬,又有12颗新卫星被发现,其卫星数目一口气飙升至79颗! 这次发现—打新卫星实属偶然——Sheppard团队原本想找传说中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PlanetX。他们在Planet X可能出现的区域搜寻时,意外发现木星刚好也在搜寻范围附近,于是顺便搜寻了一下木星的新卫星,结果,一下子发现了12个……
12颗新卫星中,有1颗与众不同——它非常小,直径不到1公里,更奇怪的是,它的轨道时不时会和一大批逆行卫星的轨道相交,而它自己却是顺行的!这相当于一辆车每过一段时间就开上疾驰的高速公路,并朝反方向发足狂奔……可想这颗卫星应该已“活不多时”,它早晚会被某一颗迎面而来的卫星完全撞碎,化为齑粉。
这颗卫星的发现意义重大。它代表着,木星外围很可能曾有更多更大的顺行卫星群,只是它们都被撞碎而消失了,只剩了这唯一一颗“超级幸运星”。
Big Data ·大数据
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整理
01
在太阳系跳高
02
太阳系“十大”
03
宇宙的构成
04
天文“副产品”
天文学是能和普通大众直接互动的少数科学领域之一。天文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医学上,这些贡献也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听TA说
@小小龙
(芝加哥大学天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我从小热爱天文,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虽然高中学习的是文科,本科也并非天文专业,现在却是天文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由于天文学是典型的“贵族学科”,绝大多数学校都会提供全额奖学金及生活费,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力投入科研。
天文学基本不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主要工作多在电脑上完成,因此我认识的多数天文系同学有相当自由的工作时间,即使是在工作日也可以相约外出游玩。
我喜欢在家工作,除了有课或需要做助教工作,一般下午三点前都不会出现在办公室。当然需要提醒一下,如果你没有足够热爱天文,把工作视为玩的一部分,而一心游玩忽视了工作,那等到毕业季时相信你会头大如斗的。
研究生一般每年或隔年要去开一到两次会,某些学生还需要外出观测。这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旅行机会啊!只要你够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工作完成得足够好,那开会就是去和那些同你一样“执迷不悟”的人切磋交流,甚至还有机会认识那些最受人尊敬的、能在百科全书上见到的科学家。
不能回避的一点是,读研是非常辛苦的。从这时候开始,你要在人类对大自然认识领域的边界外独自“开荒”。但苦中也有乐,如果你以“开荒”为乐,那相信会有不少愉快的时刻在等着你。
@狐狸先森
(南京大学天文学专业,观测天文学家)
几乎所有天文观测站都建在偏僻地区,或是高山山顶,或是深山老林。远离城市,光污染或电磁干扰小,望远镜才更有可能观测到各类极其微弱的天体信号。
很多人误以为天文学家的工作就是在夜晚用望远镜看星星、看月亮。事实上,天文学家的大部分工作都与望远镜无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研究,因为现在天文学观测几乎依靠计算机完成。
我接触望远镜比较多,但仍有约一半的工作是在计算机前完成的。我会编写各种计算机程序来制订观测计划、控制望远镜、调节观测系统的参数、保存观测资料等。
科研用望远镜系统不是成熟化的商品,在运行时大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我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检查观测系统的状态,修复出现的故障,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我们的观测系统有3000多个环节,再加上望远镜与其他系统不在一个地方,无疑又增添了修复难度。但每解决掉一个故障,都激动人心。
作为一名“追星人”,最棒的体验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偏僻地区的黑暗夜空进行目视观星。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流星雨其实是一堆微尘,星云的平均密度比人工制造的最好真空密度还低,而行星上其实是一片荒芜……但当亲眼看见它们时,自己仍然会兴奋得像个孩子。
@樱落
(湖南师范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天文俱乐部创办人)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文迷。毕业后我在广州一家外资企业做业务销售,工作之余最爱做的就是与天文学爱好者相互切磋。
一次日全食前,我向公司请假,但未被批准。眼看就要与日全食擦肩而过,经过一夜思考,我决定辞职。然而由于旅途劳累,我生病进了医院,最终还是错过了日全食。
出院后我情绪低落,这时男友突然提出可以办一个天文俱乐部,这样足不出户就能看各地天文奇观。说做就做,我们到上海天文馆考察了两天,发现天文大有市场。
我用家里资助的5万元开了自己第一家天文俱乐部。开业第一天,小店就挤满了人,生意就这样一天天好了起来,我还打出了广告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渐渐地,客源越来越广泛,上至80岁的老人,下到3岁的孩子,都成了店里的常客。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成立了创意工作室。工作室专门设计各種天文文创产品,这迷住了无数进店的顾客;我们还发布了一些“追日”计划,一公布就立刻受到天文迷的追捧……如今,俱乐部每年创造的纯利润已经达到40万元。
这个成绩并非终点。未来,我想把事业越做越大,期待有一天,我的天文俱乐部能遍布中国的每一个城市。
你有12颗“新”卫星,请查收
如果太阳系要评“卫星最多吉尼斯纪录”,那么木星势在必得。这位常年坐拥太阳系最多卫星的大佬,又有12颗新卫星被发现,其卫星数目一口气飙升至79颗! 这次发现—打新卫星实属偶然——Sheppard团队原本想找传说中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PlanetX。他们在Planet X可能出现的区域搜寻时,意外发现木星刚好也在搜寻范围附近,于是顺便搜寻了一下木星的新卫星,结果,一下子发现了12个……
12颗新卫星中,有1颗与众不同——它非常小,直径不到1公里,更奇怪的是,它的轨道时不时会和一大批逆行卫星的轨道相交,而它自己却是顺行的!这相当于一辆车每过一段时间就开上疾驰的高速公路,并朝反方向发足狂奔……可想这颗卫星应该已“活不多时”,它早晚会被某一颗迎面而来的卫星完全撞碎,化为齑粉。
这颗卫星的发现意义重大。它代表着,木星外围很可能曾有更多更大的顺行卫星群,只是它们都被撞碎而消失了,只剩了这唯一一颗“超级幸运星”。
Big Data ·大数据
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整理
01
在太阳系跳高
02
太阳系“十大”
03
宇宙的构成
04
天文“副产品”
天文学是能和普通大众直接互动的少数科学领域之一。天文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医学上,这些贡献也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听TA说
@小小龙
(芝加哥大学天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我从小热爱天文,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虽然高中学习的是文科,本科也并非天文专业,现在却是天文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由于天文学是典型的“贵族学科”,绝大多数学校都会提供全额奖学金及生活费,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全力投入科研。
天文学基本不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主要工作多在电脑上完成,因此我认识的多数天文系同学有相当自由的工作时间,即使是在工作日也可以相约外出游玩。
我喜欢在家工作,除了有课或需要做助教工作,一般下午三点前都不会出现在办公室。当然需要提醒一下,如果你没有足够热爱天文,把工作视为玩的一部分,而一心游玩忽视了工作,那等到毕业季时相信你会头大如斗的。
研究生一般每年或隔年要去开一到两次会,某些学生还需要外出观测。这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旅行机会啊!只要你够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工作完成得足够好,那开会就是去和那些同你一样“执迷不悟”的人切磋交流,甚至还有机会认识那些最受人尊敬的、能在百科全书上见到的科学家。
不能回避的一点是,读研是非常辛苦的。从这时候开始,你要在人类对大自然认识领域的边界外独自“开荒”。但苦中也有乐,如果你以“开荒”为乐,那相信会有不少愉快的时刻在等着你。
@狐狸先森
(南京大学天文学专业,观测天文学家)
几乎所有天文观测站都建在偏僻地区,或是高山山顶,或是深山老林。远离城市,光污染或电磁干扰小,望远镜才更有可能观测到各类极其微弱的天体信号。
很多人误以为天文学家的工作就是在夜晚用望远镜看星星、看月亮。事实上,天文学家的大部分工作都与望远镜无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研究,因为现在天文学观测几乎依靠计算机完成。
我接触望远镜比较多,但仍有约一半的工作是在计算机前完成的。我会编写各种计算机程序来制订观测计划、控制望远镜、调节观测系统的参数、保存观测资料等。
科研用望远镜系统不是成熟化的商品,在运行时大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我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检查观测系统的状态,修复出现的故障,这项工作并不容易,我们的观测系统有3000多个环节,再加上望远镜与其他系统不在一个地方,无疑又增添了修复难度。但每解决掉一个故障,都激动人心。
作为一名“追星人”,最棒的体验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偏僻地区的黑暗夜空进行目视观星。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流星雨其实是一堆微尘,星云的平均密度比人工制造的最好真空密度还低,而行星上其实是一片荒芜……但当亲眼看见它们时,自己仍然会兴奋得像个孩子。
@樱落
(湖南师范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天文俱乐部创办人)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文迷。毕业后我在广州一家外资企业做业务销售,工作之余最爱做的就是与天文学爱好者相互切磋。
一次日全食前,我向公司请假,但未被批准。眼看就要与日全食擦肩而过,经过一夜思考,我决定辞职。然而由于旅途劳累,我生病进了医院,最终还是错过了日全食。
出院后我情绪低落,这时男友突然提出可以办一个天文俱乐部,这样足不出户就能看各地天文奇观。说做就做,我们到上海天文馆考察了两天,发现天文大有市场。
我用家里资助的5万元开了自己第一家天文俱乐部。开业第一天,小店就挤满了人,生意就这样一天天好了起来,我还打出了广告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渐渐地,客源越来越广泛,上至80岁的老人,下到3岁的孩子,都成了店里的常客。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成立了创意工作室。工作室专门设计各種天文文创产品,这迷住了无数进店的顾客;我们还发布了一些“追日”计划,一公布就立刻受到天文迷的追捧……如今,俱乐部每年创造的纯利润已经达到40万元。
这个成绩并非终点。未来,我想把事业越做越大,期待有一天,我的天文俱乐部能遍布中国的每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