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探究契机,把握探究情境的“趣”; 探究实践的“动”;探究问题的“序”;探究过程的“路”;探究思维的“活”。
关键词:探究 契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6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探索。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探究契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维、探讨,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实效。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一课中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有关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握探究契机。
一、探究情境把握“趣”
联系实际创设探究活动,无疑能提高探究问题的趣味性,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有利启发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案例一: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同学参与了学校的装饰庆祝活动。有一位同学需要从很多任意四边形纸片上取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作装饰材料,我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既简单又可靠?
这个例子中,由于设计了联系生活的有趣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二、探究实践把握“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探究,切身体验。以此来丰富学生感受,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案例二:问题1:你能在平面内用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小木棒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问题2:你能将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木棒放置在有横条格的练习本的纸上,使得两根小木棒的端点所代表的四个点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问题3:你能用两根长度不等的绳子放在有横条格的练习本的纸上,使得两根绳子的端点所代表的四个点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问题4:通过以上三个问题,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灵巧的手指尖。”所以,我们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操作,不要怕浪费时间,充分相信学生,往往教师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带给你的是一次惊喜。以上案例中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让智慧在学生的指尖跳动吧!
三、探究问题把握“序”
探究活动中,有时探究问题不止一个,此时要整体设计,安排好它们的递进序列,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相关的探究问题链。充分体现问题的层次感,这样也适合学生的探究。比如,以上述案例二中的前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包括三个阶段:操作实验——数学验证——概括总结,因此,每个问题都包含一组有序的问题链,而三个问题也组成了一组更大的有序问题链。这样,教师启发的问题成序列出现,条理性很强,学生思维循序渐进,问题解决水到渠成。
四、探究过程把握“路”
探究过程要有“路”,一方面指的是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为学生探究搭设合理的平台和脚手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拾级而上;另一方面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问题设置中要有方法指引,教师也要能适时点拨,这样才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五、探究思维把握“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探究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自己学,自己想,自己试,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然后通过群体交流、质疑,个别发言与小组讨论交叉进行,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每位学生而言,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
比如,在上面教学案例三中,把探究思路的设计放到了更为宽广的探究学习的背景上,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个“圈”中,而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索、猜想的学习情境,常用“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还有其它想法吗?”来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认知冲突,再让学生凭直觉去大胆猜想,激发探索潜能,释放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总之,教师在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的时候,要即时把握课堂中的探究契机,这些契机有时会稍纵机逝,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敏锐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让探究活动在数学课堂深处漫溯。
关键词:探究 契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5-06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探索。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探究契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维、探讨,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实效。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一课中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有关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握探究契机。
一、探究情境把握“趣”
联系实际创设探究活动,无疑能提高探究问题的趣味性,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有利启发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案例一: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同学参与了学校的装饰庆祝活动。有一位同学需要从很多任意四边形纸片上取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作装饰材料,我们帮他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既简单又可靠?
这个例子中,由于设计了联系生活的有趣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数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二、探究实践把握“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探究,切身体验。以此来丰富学生感受,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案例二:问题1:你能在平面内用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小木棒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问题2:你能将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木棒放置在有横条格的练习本的纸上,使得两根小木棒的端点所代表的四个点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问题3:你能用两根长度不等的绳子放在有横条格的练习本的纸上,使得两根绳子的端点所代表的四个点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问题4:通过以上三个问题,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灵巧的手指尖。”所以,我们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操作,不要怕浪费时间,充分相信学生,往往教师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带给你的是一次惊喜。以上案例中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让智慧在学生的指尖跳动吧!
三、探究问题把握“序”
探究活动中,有时探究问题不止一个,此时要整体设计,安排好它们的递进序列,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相关的探究问题链。充分体现问题的层次感,这样也适合学生的探究。比如,以上述案例二中的前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包括三个阶段:操作实验——数学验证——概括总结,因此,每个问题都包含一组有序的问题链,而三个问题也组成了一组更大的有序问题链。这样,教师启发的问题成序列出现,条理性很强,学生思维循序渐进,问题解决水到渠成。
四、探究过程把握“路”
探究过程要有“路”,一方面指的是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为学生探究搭设合理的平台和脚手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拾级而上;另一方面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问题设置中要有方法指引,教师也要能适时点拨,这样才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五、探究思维把握“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探究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自己学,自己想,自己试,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然后通过群体交流、质疑,个别发言与小组讨论交叉进行,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每位学生而言,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
比如,在上面教学案例三中,把探究思路的设计放到了更为宽广的探究学习的背景上,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个“圈”中,而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索、猜想的学习情境,常用“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还有其它想法吗?”来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认知冲突,再让学生凭直觉去大胆猜想,激发探索潜能,释放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总之,教师在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的时候,要即时把握课堂中的探究契机,这些契机有时会稍纵机逝,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敏锐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让探究活动在数学课堂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