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 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37-63岁,平均47岁.70例,共74个动脉瘤.分析栓塞前后几何形状、栓塞方法、栓塞材料和复发前后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图像,并对37例栓塞术后患者在3个月到1年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栓塞术后通过DSA复查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4个动脉瘤.其中8例,共9个动脉瘤复发.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
【机 构】
:
250033,济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50033,济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50033,济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50033,济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50033,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 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37-63岁,平均47岁.70例,共74个动脉瘤.分析栓塞前后几何形状、栓塞方法、栓塞材料和复发前后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图像,并对37例栓塞术后患者在3个月到1年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栓塞术后通过DSA复查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4个动脉瘤.其中8例,共9个动脉瘤复发.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5个,前交通动脉2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一级分叉处2个;宽颈动脉瘤4个,形态不规则动脉瘤5个;致密栓塞3个,不致密栓塞6个.结论 宽颈、瘤体大、形态不规则和不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容易复发。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5-Fu)、四氢叶酸方案(FOLFOX方案)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7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使用FOLFOX方案辅助化疗的所有胃癌患者.共25例,其中Ⅱ期2例,Ⅲ期17例,Ⅳ期6例.化疗方案:奥沙利铂(L-OHP)8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四氢叶酸200 mg/m
患者男,26岁,因发现左上肺结核2年半,手术切除后发热、气促约20 d于2006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2月开始出现咳嗽、盗汗,外院诊断为左肺结核,曾抗结核治疗1年。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可在脑功能活动的同时,获得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信息。
目的 探讨Pokemon基因与顺铂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AGZY83-a),人肺鳞癌细胞株(HE-99),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95D)等4种肺癌细胞株,实验组在培养过程中加入顺铂,对照组在培养过程不加入顺铂;应用RT-PCR、Western印迹检测两组Pokemo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4种细胞株中Pokemon mRNA及蛋白均呈较高表达.实验组
开展心脏康复治疗的历史已有50余年."康复"一词的本意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面向"恢复"(社会回归)其身体和精神上原来的状态. 一、心脏康复的历史回顾 20世纪50年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间需6~8周,其处置原则是禁动,采用绝对卧床休息,其理由是患者活动后可致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乃至发生猝死。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流行株的基因特征.方法 用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多重PCR分型技术、葡萄球菌A蛋白基因(spa)分型技术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技术对3株分离自临床的CA-MRSA(s35301、s29635、s19165)进行基因分型,并检测其杀白细胞毒素(PVL)基因.结果 3株MRSA的mecA基因(147 bp)全部为阳
目的 评价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颈椎病伴颈椎后凸畸形的矫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病伴颈椎后凸畸形17例.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中立侧位相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X线屈伸侧位相,观察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术前平均颈椎后凸Cobb角为-16.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平均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及不同组分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资料来自2002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20~75岁成人47 414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定义.结果 (1)血压和腰围是与脑卒中发病最重要的相关因素.随着危险因素的聚集,脑卒中发病的风险增加,本组脑卒中388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人群相比,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低密度脂蛋
编者按 在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批的医务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面对重重困难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澳(洲)新(西兰)皇家外科学院(RACS)、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癌症>杂志编辑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澳纽肿瘤外科学术会议暨伞国食管癌诊治新进展学习班经多方努力和会务组精心筹划,于2008年5月16至18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