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针对这一要求对教材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从终生发展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研究出发点,从统编教材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谈起,得出广泛阅读、探究式阅读及提高阅读速度、质量和阅读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2021年春,小学语文统编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也称为“部编版”)教材全面出版,该教材在2018年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如一年级“快乐读书吧”增加了童谣和儿歌,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增加了主题“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个别字词的删减。总体上依然保持前一版大量古诗词的编排。与人教版相比,统编版教材设置了自主阅读的板块,例如“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栏目,意在从小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基础和综合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
一、现状
统编版小学教材与旧人教版相比,编写的立意更高,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全面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加了“习作单元”环节,重视读与写的平衡发展;减少了汉语拼音认字的板块,有意安排偏旁、字形与结构认字的多种方法,让学生尽快过渡到无拼音阅读的阶段;另外调整了一些教学方向与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教学体系的清晰化构建,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尤其对阅读能力的逐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小学低年级以赏析文章与引导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主,中年级开始训练阅读与默读的能力,高年级则讲求阅读的速度与质量,有海量的阅读基础,能独立阅读各类文学体裁的作品,并且有自主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其次,增加了古典文学的比重,所收录的古诗詞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讽喻、山水田园、民间神话、哲学道理等政治或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古诗词朝代齐全,包括了两汉、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各种格律诗的学习内容;体裁多样,涵盖了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形式;表现手法多样且表达情感丰富。
最后,统编教材在选文方面体现了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因此选择的文章都是古今各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格律优美、意境深远,还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人之初》《游子吟》《元日》等突出传统文化的传承意图。
另外,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还有两个亮点,一是“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教学理念的实行,确定认字与学会写字的目标不再是传统教学的双管齐下形式,以认字为主,重点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亲子项目的加入,“和大人一起读”强调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家长的参与式教学提出了要求,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延展阅读的全新教学模式,也让孩子在愉悦轻松的成长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统编教材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素养的缺失
根据阅读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欠佳主要表现在阅读素养的缺失方面。阅读的全过程大致为:关注文章中心思想并且提取到明确的信息——推断与解释信息与思想——评价文章的内容。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阅读思路,阅读的盲目性导致在阅读的起始就没有寻找主题句并确定文章背景的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线以及文中人物或事件主题的推断与思想领悟能力欠缺。表现在具体的文章中就是无法通过阅读自己获得作者所表达的意图,无法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素养的辅助以提高能力。
(二)学生阅读质量不高
从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当前学生对古诗词赏析理解的程度普遍不高,对古诗词的源流与历史背景的了解非常有限,对诗句的译意有一定偏差,而且因为内容不易理解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存在无法把握阅读理解主题的现象。例如,在记叙文的阅读中,对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的梳理不清晰;说明文中对物品的来历、制作步骤与使用方法归纳不全面;议论文更是不能把握议论主题与态度,不能有效总结段意,这些都是学生整体阅读质量不高的表现。
(三)学生阅读自主性欠缺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意在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以及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诚然语文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语文素养品格来说,仅重视基础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以及多种阅读方法。但是当前各小学的语文教学,尚没有将学生自主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原因是长期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化的语文试卷对阅读的考查重点在于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以及段落的划分,而没有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长久发展的策略。统编版新教材的出版,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如何在课堂中为学生多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如何在课堂与课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仍然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提升阅读能力的路径
(一)广泛阅读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因学生识字量有限以及接受能力有限的制约,应当以统编版教材的安排为指引,把文章按题材进行划分,选择每个题材的经典文章作为精读内容,并以此为延伸加大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要不受题材限制,可以是统编教材相近的内容,也可以是各类儿童读物,甚至是跨学科的读物。 阅读的过程首先由教师分门别类地给出范围,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对于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前给学生讲明方法:可以通过查字典、搜索网络以及询问家长等解决识字辨词的基本问题;对于文章的理解可以在第一遍自己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搜索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听取网络对文章的解读,这些方式都可以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达到初步的理解效果,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接下来由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效果的查漏补缺工作,学生阐述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自己的领悟内容,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遗漏进行补充,但是不过多干涉学生的创意型理解。最后,“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积淀文学素养和能力,要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以全面发展的阅读观涉猎更多的作品。
从传统语文教学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再通读全文的方式来看,局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字、词、句的学习基础到全文理解的全过程都丧失了自己把控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阅读过程真正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以上阅读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探究式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有广博的阅读量和良好的阅读学习方式之外,还要有探究式阅读的思维。这种思维能力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度的阅读。比如悯农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都是在描述贫苦农民的形象,但表达的主题并不一样。再以课本选择的“梅兰竹菊”文章为例,以《墨梅》《永怀》《竹石》《画菊》诗词的鉴赏,探究中国古典文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古代文人对花中四君子的隐喻:以梅的一身傲骨代指高洁志士、以兰的香雅怡情代指世上贤达、以竹的清雅澹泊代指谦谦君子、以菊的不趋炎附势指代世外隐士。结合这几首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诗句的深层意境。就如元朝诗人王冕的《墨梅》这首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花开好颜色,只流清氣满乾坤。”在探究式阅读中,首先由学生自己完成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理解,之后查阅王冕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从他清贫的出身以及靠自学成才的不易经历,结合他的诗作以梅花为主的喜好以及善于描写田园隐居生活的主题,引申出这首诗作是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与高尚品质。再进一步探究可以让学生去参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手书本,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流传方式是诗文集,其真实手书本与流传版本有部分词句的出入,第二句“个个”在流传中变为“朵朵”,第三句改变成“不要人夸好颜色”,这些变异在文学性方面值得深入品鉴。总之探究式阅读强调通过自己的解读发现阅读规律,同时在阅读中发展想象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统编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专门列出关于阅读速度的要求,并且辅以专项训练。提示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所用的时间。”传统语文教学中对阅读速度的提升并不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是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阶段,需要在精读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自主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精炼中心思想的能力,通过快速览读、跳读、通读等方式,改变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指读或者阅读速度偏慢的问题。具体而言,改变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具备大量阅读的基础,只有量变才能达成质变。精读统编教材精选的文章,储备字词句子等基础识字读句的能力,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具备梳理文章主线、提取作者意图的方法。以古诗词的阅读质量为例,首先是充实与诗词相关的文化背景,熟悉作者的个人创作经历,同时将诗词放置在合适的历史背景中,理解诗词的真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诗句的“会意”,古诗词作者的写作意境深邃,不能以现代语言的唯一版本去加以解读,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心境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最后,体会并且学习阅读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学习诗作中的韵律与节奏美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优化阅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6-8.
[2]李新,杨杨,张颐.部编本小学语文古诗词选编分析[J].课程教育,2020(1):29-35.
[3]查婺波.统编版教材编写理念下文本解读的“四重”策略[J].当代教研论坛,2019(28):110-111.
[4]杨再隋.探索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新思路[J].基础教育课程,2006(3):39-40.
作者简介:张小梅(1982—),女,汉族,福建平和人,福建省漳州市平和正兴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写作方向:小学生的阅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2021年春,小学语文统编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也称为“部编版”)教材全面出版,该教材在2018年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如一年级“快乐读书吧”增加了童谣和儿歌,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增加了主题“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个别字词的删减。总体上依然保持前一版大量古诗词的编排。与人教版相比,统编版教材设置了自主阅读的板块,例如“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栏目,意在从小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基础和综合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
一、现状
统编版小学教材与旧人教版相比,编写的立意更高,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全面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加了“习作单元”环节,重视读与写的平衡发展;减少了汉语拼音认字的板块,有意安排偏旁、字形与结构认字的多种方法,让学生尽快过渡到无拼音阅读的阶段;另外调整了一些教学方向与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教学体系的清晰化构建,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尤其对阅读能力的逐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小学低年级以赏析文章与引导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主,中年级开始训练阅读与默读的能力,高年级则讲求阅读的速度与质量,有海量的阅读基础,能独立阅读各类文学体裁的作品,并且有自主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其次,增加了古典文学的比重,所收录的古诗詞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讽喻、山水田园、民间神话、哲学道理等政治或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古诗词朝代齐全,包括了两汉、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各种格律诗的学习内容;体裁多样,涵盖了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形式;表现手法多样且表达情感丰富。
最后,统编教材在选文方面体现了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因此选择的文章都是古今各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格律优美、意境深远,还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人之初》《游子吟》《元日》等突出传统文化的传承意图。
另外,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还有两个亮点,一是“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教学理念的实行,确定认字与学会写字的目标不再是传统教学的双管齐下形式,以认字为主,重点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亲子项目的加入,“和大人一起读”强调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家长的参与式教学提出了要求,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延展阅读的全新教学模式,也让孩子在愉悦轻松的成长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统编教材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素养的缺失
根据阅读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欠佳主要表现在阅读素养的缺失方面。阅读的全过程大致为:关注文章中心思想并且提取到明确的信息——推断与解释信息与思想——评价文章的内容。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阅读思路,阅读的盲目性导致在阅读的起始就没有寻找主题句并确定文章背景的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线以及文中人物或事件主题的推断与思想领悟能力欠缺。表现在具体的文章中就是无法通过阅读自己获得作者所表达的意图,无法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素养的辅助以提高能力。
(二)学生阅读质量不高
从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当前学生对古诗词赏析理解的程度普遍不高,对古诗词的源流与历史背景的了解非常有限,对诗句的译意有一定偏差,而且因为内容不易理解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存在无法把握阅读理解主题的现象。例如,在记叙文的阅读中,对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的梳理不清晰;说明文中对物品的来历、制作步骤与使用方法归纳不全面;议论文更是不能把握议论主题与态度,不能有效总结段意,这些都是学生整体阅读质量不高的表现。
(三)学生阅读自主性欠缺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意在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以及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诚然语文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语文素养品格来说,仅重视基础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以及多种阅读方法。但是当前各小学的语文教学,尚没有将学生自主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原因是长期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化的语文试卷对阅读的考查重点在于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以及段落的划分,而没有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长久发展的策略。统编版新教材的出版,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如何在课堂中为学生多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如何在课堂与课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仍然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提升阅读能力的路径
(一)广泛阅读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因学生识字量有限以及接受能力有限的制约,应当以统编版教材的安排为指引,把文章按题材进行划分,选择每个题材的经典文章作为精读内容,并以此为延伸加大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要不受题材限制,可以是统编教材相近的内容,也可以是各类儿童读物,甚至是跨学科的读物。 阅读的过程首先由教师分门别类地给出范围,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对于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前给学生讲明方法:可以通过查字典、搜索网络以及询问家长等解决识字辨词的基本问题;对于文章的理解可以在第一遍自己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搜索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听取网络对文章的解读,这些方式都可以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达到初步的理解效果,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接下来由教师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效果的查漏补缺工作,学生阐述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自己的领悟内容,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遗漏进行补充,但是不过多干涉学生的创意型理解。最后,“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积淀文学素养和能力,要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以全面发展的阅读观涉猎更多的作品。
从传统语文教学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再通读全文的方式来看,局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字、词、句的学习基础到全文理解的全过程都丧失了自己把控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阅读过程真正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以上阅读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探究式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有广博的阅读量和良好的阅读学习方式之外,还要有探究式阅读的思维。这种思维能力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深度的阅读。比如悯农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都是在描述贫苦农民的形象,但表达的主题并不一样。再以课本选择的“梅兰竹菊”文章为例,以《墨梅》《永怀》《竹石》《画菊》诗词的鉴赏,探究中国古典文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古代文人对花中四君子的隐喻:以梅的一身傲骨代指高洁志士、以兰的香雅怡情代指世上贤达、以竹的清雅澹泊代指谦谦君子、以菊的不趋炎附势指代世外隐士。结合这几首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诗句的深层意境。就如元朝诗人王冕的《墨梅》这首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花开好颜色,只流清氣满乾坤。”在探究式阅读中,首先由学生自己完成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理解,之后查阅王冕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从他清贫的出身以及靠自学成才的不易经历,结合他的诗作以梅花为主的喜好以及善于描写田园隐居生活的主题,引申出这首诗作是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与高尚品质。再进一步探究可以让学生去参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手书本,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流传方式是诗文集,其真实手书本与流传版本有部分词句的出入,第二句“个个”在流传中变为“朵朵”,第三句改变成“不要人夸好颜色”,这些变异在文学性方面值得深入品鉴。总之探究式阅读强调通过自己的解读发现阅读规律,同时在阅读中发展想象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全面提升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统编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专门列出关于阅读速度的要求,并且辅以专项训练。提示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所用的时间。”传统语文教学中对阅读速度的提升并不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是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阶段,需要在精读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对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自主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精炼中心思想的能力,通过快速览读、跳读、通读等方式,改变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指读或者阅读速度偏慢的问题。具体而言,改变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具备大量阅读的基础,只有量变才能达成质变。精读统编教材精选的文章,储备字词句子等基础识字读句的能力,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具备梳理文章主线、提取作者意图的方法。以古诗词的阅读质量为例,首先是充实与诗词相关的文化背景,熟悉作者的个人创作经历,同时将诗词放置在合适的历史背景中,理解诗词的真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重视诗句的“会意”,古诗词作者的写作意境深邃,不能以现代语言的唯一版本去加以解读,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心境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最后,体会并且学习阅读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学习诗作中的韵律与节奏美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优化阅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6-8.
[2]李新,杨杨,张颐.部编本小学语文古诗词选编分析[J].课程教育,2020(1):29-35.
[3]查婺波.统编版教材编写理念下文本解读的“四重”策略[J].当代教研论坛,2019(28):110-111.
[4]杨再隋.探索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新思路[J].基础教育课程,2006(3):39-40.
作者简介:张小梅(1982—),女,汉族,福建平和人,福建省漳州市平和正兴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写作方向:小学生的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