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全校性公开课;总体规划;方法引领;实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4—0081—01
公开课是一种常规性的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全校范围内的公开课,应该代表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彰显着不同的学科特色与个人魅力,应该对学科的教学起到探索、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在公开课的实施上,应本着“常态与实验并重,示范与研讨同行”的整体指导思想,将全校性公开课作为传播新理念、实践新课改、展示教师特色的平台和前沿阵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开课这一常规的教研活动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分步实施,加强整体规划
笔者所在的高台一中在全校性公开课的规划上做到了每两年一个台阶,分三步稳步推进。全校性公开课的“三步走战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步(2014年3月—2016年1月):以“是否入格(‘格’是指我校教学新模式)”作为评价的基本立足点,重点尝试“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新模式。
2014年春季学期,教导处发布《对校内公开课的几点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堂公开课应该都是实验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和高台一中“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新模式设计和实施的样板课。此举旨在践行课改新理念,尝试课堂新教法。
第二步(2016年3月—2018年1月):以“是否升格”作为评价的基本立足点,重点尝试“前置性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的运用。
在全校老师们对教学新模式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的基础上,自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教导处又积极开展在翻转课堂视域下的“一驱三模五环”探究发现式教学新模式的运用研究。在对公开课的评价上进行目标升级,将“前置性学习”、微课的运用和小组互助学习作为仅次于新模式的重要指标来衡量。
第三步(2018年3月— ):以“是否出格”作为评价的基本立足点,常态课与实验课并重,示范课与研讨课同行,提倡有效课堂、个性展示。
为了更加注重实效,避免作秀、造假现象,真实展示教学过程,自2018年春季学期,教导处又进一步对全校性公开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活动定位上,努力做到“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在课型设计上,研讨课、示范课、教改实验课穿插安排,既注重新理念新教法的实践,又着力突出常态示范课的展示;在评价标准上,不局限于以往的固有标准,倡导学科特色与教师教学个性的彰显。
“三步走战略”以形式上的改变来带动理念和教法的升级,在打造有效乃至高效课堂的路上留下的是一串串清晰而坚实的足迹。
二、 细化要求,加强方法引领
1. 明确一个目标:全校性的公开课是真实的课、是课例研究的课、是展示个性的课,是追求常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实验课,要努力实现从“规范”到“创意”的蜕变。
2. 强化一种理念:聚众之长,采众之智 。全校性的公开课,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整个备课组和教研室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组内某一个教师的个人教学成果的展示,而且是组内集体备课成果的集中展示。
3. 坚持一个做法:反复打磨,共同成长。要让备课组内的所有人都参与到公开课中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来达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4. 完善一套流程:提前申报——集中培训——组内打磨——试讲验收——全校展示——课后评议——评比定等。(1)认真遴选并提前上报下学期承担全校性公开教学的教师名单。做到老中青搭配、三个年级均衡、各学科全部涉及。 (2)实行公开课组内预审制度。教导处要求每个教研室在学期末时就认真遴选并提前上报下学期承担全校性公开教学的教师名单。在上课前一周由教导处把关领导、授课教师所在教研室主任和备课组的组长组成审核小组来分项审核。审核小组经过听课认为推荐人的课已经达到要求之后,授课教师方可正式上全校性的公开课;否则,授课教师要进一步进行修改,待合乎要求后方可在全校进行公开教學。(3)强化组内磨课。上课教师反复试讲,各备课组教师反复评课,不断打磨,日臻完善。
5. 采取多种评价。(1)课后评价:教研室组织本学科的所有教师进行评课——教导处根据学科组评价与行政领导的评价来给每节课作定性与定量评价——教导处发布公开课简报——教导处向全校推荐有引领价值的公开课(写出推荐语)。(2)学期评价。设置多种奖项,对一学期以来的公开课进行评价,以此鼓励授课教师,并激发更多教师参与公开课、上好公开课的兴趣。
通过近五年的实践,全校性公开课的质量从整体上年年都有新的提升。三种课型个性鲜明,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品示范课不断涌现,既实现了新课改教学实验的目的,又充分发挥了学科示范引领的作用,达到了备课组成员共同成长的目的。
实践证明,只要科学规划、精细设计,全校性公开课这一常规的教研活动不仅不会成为学校教研的一根鸡肋,而且会成为提升学校教研质量的强有力的平台,彰显出其无可替代的实践与引领作用。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4—0081—01
公开课是一种常规性的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全校范围内的公开课,应该代表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彰显着不同的学科特色与个人魅力,应该对学科的教学起到探索、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认为,在公开课的实施上,应本着“常态与实验并重,示范与研讨同行”的整体指导思想,将全校性公开课作为传播新理念、实践新课改、展示教师特色的平台和前沿阵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悉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开课这一常规的教研活动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分步实施,加强整体规划
笔者所在的高台一中在全校性公开课的规划上做到了每两年一个台阶,分三步稳步推进。全校性公开课的“三步走战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步(2014年3月—2016年1月):以“是否入格(‘格’是指我校教学新模式)”作为评价的基本立足点,重点尝试“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新模式。
2014年春季学期,教导处发布《对校内公开课的几点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堂公开课应该都是实验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和高台一中“一驱三模五环”教学新模式设计和实施的样板课。此举旨在践行课改新理念,尝试课堂新教法。
第二步(2016年3月—2018年1月):以“是否升格”作为评价的基本立足点,重点尝试“前置性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的运用。
在全校老师们对教学新模式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的基础上,自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教导处又积极开展在翻转课堂视域下的“一驱三模五环”探究发现式教学新模式的运用研究。在对公开课的评价上进行目标升级,将“前置性学习”、微课的运用和小组互助学习作为仅次于新模式的重要指标来衡量。
第三步(2018年3月— ):以“是否出格”作为评价的基本立足点,常态课与实验课并重,示范课与研讨课同行,提倡有效课堂、个性展示。
为了更加注重实效,避免作秀、造假现象,真实展示教学过程,自2018年春季学期,教导处又进一步对全校性公开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活动定位上,努力做到“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在课型设计上,研讨课、示范课、教改实验课穿插安排,既注重新理念新教法的实践,又着力突出常态示范课的展示;在评价标准上,不局限于以往的固有标准,倡导学科特色与教师教学个性的彰显。
“三步走战略”以形式上的改变来带动理念和教法的升级,在打造有效乃至高效课堂的路上留下的是一串串清晰而坚实的足迹。
二、 细化要求,加强方法引领
1. 明确一个目标:全校性的公开课是真实的课、是课例研究的课、是展示个性的课,是追求常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实验课,要努力实现从“规范”到“创意”的蜕变。
2. 强化一种理念:聚众之长,采众之智 。全校性的公开课,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整个备课组和教研室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组内某一个教师的个人教学成果的展示,而且是组内集体备课成果的集中展示。
3. 坚持一个做法:反复打磨,共同成长。要让备课组内的所有人都参与到公开课中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来达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4. 完善一套流程:提前申报——集中培训——组内打磨——试讲验收——全校展示——课后评议——评比定等。(1)认真遴选并提前上报下学期承担全校性公开教学的教师名单。做到老中青搭配、三个年级均衡、各学科全部涉及。 (2)实行公开课组内预审制度。教导处要求每个教研室在学期末时就认真遴选并提前上报下学期承担全校性公开教学的教师名单。在上课前一周由教导处把关领导、授课教师所在教研室主任和备课组的组长组成审核小组来分项审核。审核小组经过听课认为推荐人的课已经达到要求之后,授课教师方可正式上全校性的公开课;否则,授课教师要进一步进行修改,待合乎要求后方可在全校进行公开教學。(3)强化组内磨课。上课教师反复试讲,各备课组教师反复评课,不断打磨,日臻完善。
5. 采取多种评价。(1)课后评价:教研室组织本学科的所有教师进行评课——教导处根据学科组评价与行政领导的评价来给每节课作定性与定量评价——教导处发布公开课简报——教导处向全校推荐有引领价值的公开课(写出推荐语)。(2)学期评价。设置多种奖项,对一学期以来的公开课进行评价,以此鼓励授课教师,并激发更多教师参与公开课、上好公开课的兴趣。
通过近五年的实践,全校性公开课的质量从整体上年年都有新的提升。三种课型个性鲜明,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品示范课不断涌现,既实现了新课改教学实验的目的,又充分发挥了学科示范引领的作用,达到了备课组成员共同成长的目的。
实践证明,只要科学规划、精细设计,全校性公开课这一常规的教研活动不仅不会成为学校教研的一根鸡肋,而且会成为提升学校教研质量的强有力的平台,彰显出其无可替代的实践与引领作用。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