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系统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奋斗目标。这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努力方向,必将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正确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切实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路径,是每个党组织和党员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我们党成立89周年、执政61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临的世情、同情、党情、社情、舆情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与科学执政迫切要求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建设科学化,首要的思想前提是认识其基本内涵。
首先,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简言之,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同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是什么?就是要按照科学规律谋划党的建设,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规律,推动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就要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就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等来加强党的建设。
其次,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以认识和实践的科学性为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里的“科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含义是一致的。科学,其本义,作为一种名词,指的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但作为一种形容词,引申开来,指的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遵循健全合理的程序,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各项事务的精神和方式。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其实质,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想办法、干事情。
再次,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以体现党的执政和建设的规律性为本质要求。“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社会运动的规律是蕴涵在社会实践之中的,需要人们通过观察社会运动轨迹去发现、去认识,这是一个观察一分析一比较一推理的过程,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执政党建设实践,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南表及里的工作,不断认识掩盖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之后的事物本质,求得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将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和把握,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具体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整个环节来看,科学理论要研究党的建设规律,从而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制度要从整体上体现党的建设规律,从而保障党的建设;科学方法要在实践过程中执行党的规律,从而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不断推动党的建设的创新,努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途径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首要标志和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即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不重视和运用科学理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表现为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理论当作装潢门面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资本,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只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作指导,把科学理论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作为检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保证党的建设沿着科学化的大道前进。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做好科学理论武装工作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工作,不断结合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理论建设的科学化的基本途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标尺。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二)坚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用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制度是理念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以及稳定性等特征,因此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比,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要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证。历史经验表明,科学完善的制度能够调节好党内关系,指导好党内生活,规范好领导行为,保证党的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制度缺失或不科学则会给党的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引发灾难。只有解决了制度问题,才能切实保持党的正确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把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使党内逐步 形成一个系统配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网络,形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规范相统一的机制链条。才能抓住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无论在制度研究方面,还是在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制度贯彻落实不好,一些制度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不强,已有制度中存在制度缺位和制度漏洞,制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配套,制度的落实力度、执行权威和监督效力不够等等。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工作。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坚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关键。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根本动力。概括地说,保障党的建设健康运行的科学制度,应该是体系健全的制度、是强大执行力的制度、是不断创新的制度。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坚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与实际成效。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得当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当前社会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分化和人员转移,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党建工作方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能否创新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推进党的建设,在基本方法论层面的科学方法,就是要求树立辩证思维,综合运用五种基本方法。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践紧密结合,具体分析党执政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二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加强纵向历史比较,以充分说明党执政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现实合法性;加强横向现实比较,重点比较研究国外执政党如何处理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政党与人民这四对基本关系,以开阔眼界,打开思维,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三是实证方法。要切实改变以往一些党建研究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把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在严格实证的基础上,包括严谨的史实、准确的数据、翔实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基础,善于进行案例分析、典型解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四是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个根本方法,从基层的实践创新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工作方法。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党的建设方法创新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将方法创新贯彻于党的建设各项任务之中,落实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党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方法创新的现实途径上,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党的建设成功做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作者:徐民华,中共江苏省委学校科社部主任,教授;刘希刚,江苏省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我们党成立89周年、执政61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临的世情、同情、党情、社情、舆情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与科学执政迫切要求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建设科学化,首要的思想前提是认识其基本内涵。
首先,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简言之,就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同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是什么?就是要按照科学规律谋划党的建设,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说,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规律,推动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就要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就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等来加强党的建设。
其次,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以认识和实践的科学性为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里的“科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含义是一致的。科学,其本义,作为一种名词,指的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但作为一种形容词,引申开来,指的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遵循健全合理的程序,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各项事务的精神和方式。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其实质,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想办法、干事情。
再次,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以体现党的执政和建设的规律性为本质要求。“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社会运动的规律是蕴涵在社会实践之中的,需要人们通过观察社会运动轨迹去发现、去认识,这是一个观察一分析一比较一推理的过程,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执政党建设实践,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南表及里的工作,不断认识掩盖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之后的事物本质,求得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将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和把握,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具体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整个环节来看,科学理论要研究党的建设规律,从而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制度要从整体上体现党的建设规律,从而保障党的建设;科学方法要在实践过程中执行党的规律,从而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不断推动党的建设的创新,努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途径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首要标志和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即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不重视和运用科学理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表现为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理论当作装潢门面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资本,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只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作指导,把科学理论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作为检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保证党的建设沿着科学化的大道前进。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做好科学理论武装工作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工作,不断结合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理论建设的科学化的基本途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标尺。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二)坚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用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制度是理念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以及稳定性等特征,因此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比,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要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证。历史经验表明,科学完善的制度能够调节好党内关系,指导好党内生活,规范好领导行为,保证党的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制度缺失或不科学则会给党的建设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引发灾难。只有解决了制度问题,才能切实保持党的正确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把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使党内逐步 形成一个系统配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网络,形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规范相统一的机制链条。才能抓住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无论在制度研究方面,还是在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制度贯彻落实不好,一些制度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不强,已有制度中存在制度缺位和制度漏洞,制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配套,制度的落实力度、执行权威和监督效力不够等等。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工作。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坚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关键。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的根本动力。概括地说,保障党的建设健康运行的科学制度,应该是体系健全的制度、是强大执行力的制度、是不断创新的制度。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坚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与实际成效。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得当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当前社会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分化和人员转移,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党建工作方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能否创新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推进党的建设,在基本方法论层面的科学方法,就是要求树立辩证思维,综合运用五种基本方法。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要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21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践紧密结合,具体分析党执政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二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加强纵向历史比较,以充分说明党执政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现实合法性;加强横向现实比较,重点比较研究国外执政党如何处理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政党与人民这四对基本关系,以开阔眼界,打开思维,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三是实证方法。要切实改变以往一些党建研究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把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在严格实证的基础上,包括严谨的史实、准确的数据、翔实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基础,善于进行案例分析、典型解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四是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个根本方法,从基层的实践创新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工作方法。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党的建设方法创新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将方法创新贯彻于党的建设各项任务之中,落实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党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方法创新的现实途径上,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党的建设成功做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作者:徐民华,中共江苏省委学校科社部主任,教授;刘希刚,江苏省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