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焦虑”的妈妈
接近期末考试,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孩子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我在办公室就能听到楼道里这个妈妈的声音:“孩子,别焦虑!别焦虑!我跟你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对考试这个事情一定要放平心态!你知道吗,在人生的长河里,这些都不叫事!你现在这个样子,我是拿你没办法,你让老师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这些话穿透门板直往里冲,很快就响起敲门声。我开了门,看到一个打扮入时、眉头紧锁、双肩上耸的一位女士,和一个低着头的大男孩。这位妈妈紧皱着眉头,又尽力堆出笑容,然后开始发射“连珠炮”:“老师,不好意思,麻烦您了!您得帮帮这个孩子。时间紧急,我先简单说说我们孩子的情况。考试焦虑!眼看不到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这孩子每晚都睡不着,老在那里叹气!其实他学习不错,就是心态太紧张了,稍微差那么一点点就发愁,然后握笔那个手啊,跟您说,发抖啊!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我跟他说过好多次,调整好心态,放轻松点,别焦虑!你看你看,这头低的,一焦虑就逃避现实。我跟他说,你向妈妈学习,你看妈妈焦虑吗?妈妈根本不在意你的这个考试”
她的话还没说完,我看到她身后的大男生已经偷偷地转过身去了
折叠的空间
“老师,您平常焦虑吗?” 她睁着大眼睛看着我,这是一个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和安定类药物的同学。我很好奇她的提问,于是绕到这个问题的背后问她:“能说说,你为什么对我是否焦虑感兴趣呢?” “你看,你看,你们心理咨询师果然会绕,这可不符合真诚一致的咨询理念哦。” 她特别聪明地觉察出了我的话术,摇了摇头,将后背深深地靠在沙发上,双手做摊开状:“您直接回答就好。” “我会焦虑,而且经常会。”我坦诚地告诉她。
“是吧?我也觉得您会焦虑,普通人哪有不焦虑的呢?”她盯着窗外的天空,若有所思。
“比如说,七八门课要考试,您能无动于衷?”
“嗯,我会焦虑。” 我诚实地回答。
她笑了:“这是生存焦虑。”
她又问:“你寝室四个人,有两个已经过了六级了,还有一个在准备GRE,而您四级都还没过,您不着急?”
“嗯,我会焦虑。” 我又诚实地回答。
她又笑了,说:“这是竞争焦虑。”
她又提了第三个问题:“又比如说,过去您的绩点是年级前三,今年掉到第十,您”
我打断她的话:“前面那些我可能会焦虑,但是这个,年级前十也不错,我不会焦虑。”
她摇了摇头,又笑了:“正因为您对此不感到焦虑,您才会一直焦虑。”
“你的意思是?”我试探着问。
她说:“您看,前两个事情就是普通人的焦虑,普通人的焦虑是无法摆脱的,也无法拯救。”
“那不普通的人的焦慮是怎样的?或者该如何拯救?”
她低了低头,又抬头:“您看过《北京折叠》吗?”
没等我回答,她继续说:“那本书说出了真相,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的人,不为生存而工作,他们是不焦虑的;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人处在一种匮乏的状态,他们的焦虑是生存或者竞争焦虑。只要没有升到更高一级的空间,这种焦虑是不会消亡的。”
“那你觉得第一空间的人为啥会那么特殊?”
她突然低声,犹如透露某种真相:“这社会原本是不平等的,资源分配的权利在少数人手里。他们只需要制定游戏规则,通过某种杠杆,以小博大,不用怎么工作就会得到很多资源。一旦把这种不平等固化成制度,那既不会有生存危机,又不需要竞争,这还有啥焦虑呀?”
“所以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她不解地看了我一眼:“那还不明白,如果你是第一空间的人,你自然永久性地不焦虑。但如果你处于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要想摆脱焦虑,就得努力奋斗进入到第一空间里去。否则,你想着歇一歇,暂时缓解一下焦虑,生存或者竞争的危机是不会自行消失的,还会因为你的暂停变得更加剧烈和紧迫。”
“所以这些跟你的学分绩点关系是什么?” 我帮助她回到现实。
“这必须是一种习惯,我的家庭远远到不了第一空间,要是想进入第一空间,就得在第二空间里是出类拔萃的,这就要事事按照第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否则凭什么你挤进去第一空间?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可能永不焦虑。”
我想了想,把她的内容概括了一下:“那你实际上是用一种极度焦虑的方法奔向一个不焦虑的地方。”
“对,您总算听明白了,这就是我想说的。” 她拼命地点头。
“那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人,焦虑过度,把自己劳累致死了,岂不是竹篮打水?”
“这是一种淘汰机制,劳累致死算是一种淘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您看看我,这不主动去看医生,也来做咨询了,就是在想办法不被淘汰”。
理想的人生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关于未来的心理小游戏,请你为自己的未来许一个愿,你希望是什么?”
团体课上,老师对前来参加的学员说。这是针对一群刚刚走向职场的年轻人而设的生涯规划课。老师的话刚落音,这些年轻人就开始举手发言。
“我渴望过上一种平静的生活,40岁就退休,然后周游世界。”
“我希望35岁之前能开一家花店,过上慢生活。”
“我期待早点结束966,开一个咖啡馆,过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
“我就希望未来能夠自己创业,然后买个大房子,朝南,有花园,天天坐在那里晒太阳。”
“哎,你们都太堕落了,我要努力工作,然后被霸道总裁看上。30岁之前逃离职场,过上名媛生活。”最后一个发言的是一位姑娘。她说完后,大家哄堂大笑。
培训师也笑了:“看来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大家再说说怎样去实现这种生活吧。”
“40岁就退休的话,今年我22岁,只有18年了,压力很大,得努力啊!”
“那我离开花店只差13年了,挣钱啊,努力挣钱啊!”
“继续966啊,为了咖啡馆!只要不干死,就往死里干啊!”
“哈哈哈,得拼命工作,拼命买化妆品和衣服,先让霸道总裁看上!”
说完,大家又都笑了。
这时候,培训师说:“同学们,为什么不现在就去旅游,看看世界呢?为什么不现在就把生活调慢一点呢?现在就去晒晒太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职场之外的事呢?”
“那不管用啊!”
“你出去了还是会回来面对966啊!”
“现在这个太阳太贵啊,一面晒,一面干工作。”
“没有霸道总裁支持,最多算个假名媛!”
“加油!奥利给!” 墙角一位不爱发言的男生,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整个小组又爆发出一阵剧烈的笑声。
课程里散发出一种既轻松又焦虑的氛围。
以疾风般的速度奔向避风港
这三个故事虽然讲的是不同的事,但是有一些隐隐相似的地方。第一个故事里的妈妈,对孩子考试焦虑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焦虑的。她想尽快消除孩子的焦虑,于是以一种极其紧迫和焦虑的语言来督促孩子不焦虑。她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她语言中的不焦虑,反而因为她焦虑的神态和语气而变得更焦虑。这本质上是试图用焦虑来达到不焦虑的状态。
第二个故事里的女同学,她似乎已经看透了人生,找到了焦虑的终极解决之道。为了达到所谓的第一空间的状态,她宁愿承受非常高的压力,哪怕已经出现过度焦虑的身心反应,也希望能够一劳永逸。这本质上也是试图通过焦虑来消灭焦虑。
第三个故事里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刚踏入职场就急匆匆地想着退出职场的生活,并对于“理想生活”状态寄予了非常高的期待。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们准备以超乎寻常的努力来要求自己,并承受其中剧烈的焦虑。这本质上也是企图以高焦虑为代价来换得“无焦虑”的状态。
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在于,故事中的人要么急于达到一个不焦虑的状态,要么相信爬到人群顶端就可以永不焦虑,或者试图自我营造一个不焦虑的乌托邦世界。那个不焦虑的状态,就像一个避风港,寄予了很多美好、宁静与希望,不会有世俗生活中的奋斗、竞争和痛苦。为了早日到达这个避风港,人们不惜逆风疾速奔跑,甘愿承受更剧烈的风暴。
对不焦虑的生活的过高要求,对理想化生活的过于执着,实际上加深了我们的焦虑感和自卑感,这种状况往往使我们的心里比较浮躁,对现实生活充满了不满和排斥,更无法安住在当下,结果离所谓的理想世界越来越远。
焦虑情绪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唤起水平(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曲线的关系。工作压力比自己能力要求略高一点点时,人们就会处在一种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那时候最专注,效率最高。当压力过大,焦虑水平过高时候,人们就容易进入一种衰竭状态,甚至影响到基本的生理健康。而焦虑水平特别低时,人们也会处在一种非常无聊的状态,也不会有专注和投入的状态。实际上,这两种状态都未必是真正幸福的状态。人们拼命地让自己进入一种高压的状态,目的却是为了抵达一种无聊状态,未免令人感慨。也许,接受焦虑、与焦虑共处、让自己处在一种比较适中的焦虑状态,才是真正的人生避风港。
(文中故事,并非真实案例,请勿对号入座)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