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党派代表、社会贤达参加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一个专用词语“界别”作为划分委员身份的标准。界别,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之一,它有别于人大代表以地域为依据区分的方式。
1954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成立时,有了最初的界别提法,例如“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新闻界”等,而此前都笼统地称为“参加单位”。事实上,从政协工作分析,界别是指政协组织按照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和社会各界等不同类别,分配委员名额,进行委员编组,组织委员活动而设立的组织类型。
政协成立以来的60多年中,界别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化。1954年全国政协设立了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合作社”界别。1978年,合作社界别被取消,增加了体育界别。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增加了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界别。
第七届全国政协原设有32个界别。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了“经济界”,又将原来的“港澳同胞界”分为“香港同胞界”和“澳门同胞界”。第九届全国政协个别界别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如“香港同胞界”改为“特邀香港人士界”,“澳门同胞界”改为“特邀澳门人士界”,反映出已经和将要变化的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地位;农林界改为农业界,一字之差显示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天地更加广阔。
活佛是活着的佛吗?
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
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赖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族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双周座谈会”始于何时
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政协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之一,每两周举行一次,党内外“内行人”就某一主题讨论交锋,并将记录递交决策者。
“双周座谈会”始于1950年3月,最初为时事政治座谈会,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参会人士包括: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推派的代表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按照规定,座谈会每两周举行一次。与此同时,“双周座谈会”也在其他民主党派内部流行。
1955年4月15日,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双周座谈会”改为不定期举行,由秘书长根据情况召集。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双周座谈会”受到了影响。1957年以后,“双周座谈会”改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人民团体不再派代表参加。
1959年年底至1960年,民主党派开始采用一种民主的、和风细雨的方式,引导大家自由交谈、讨论,使与会者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同时,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工作提出批评建议,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即所谓“神仙会”。
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双周座谈会”中断。至此,“双周座谈会”共举行了114次。
2013年9月18日,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为重启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做好铺垫。
2013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 始于1950年、终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双周座谈会”重新启幕。
“双周座谈会”将委员日常活动的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发挥出了常态化的“智库”作用。
1954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成立时,有了最初的界别提法,例如“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新闻界”等,而此前都笼统地称为“参加单位”。事实上,从政协工作分析,界别是指政协组织按照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和社会各界等不同类别,分配委员名额,进行委员编组,组织委员活动而设立的组织类型。
政协成立以来的60多年中,界别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化。1954年全国政协设立了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合作社”界别。1978年,合作社界别被取消,增加了体育界别。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增加了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界别。
第七届全国政协原设有32个界别。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了“经济界”,又将原来的“港澳同胞界”分为“香港同胞界”和“澳门同胞界”。第九届全国政协个别界别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如“香港同胞界”改为“特邀香港人士界”,“澳门同胞界”改为“特邀澳门人士界”,反映出已经和将要变化的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地位;农林界改为农业界,一字之差显示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天地更加广阔。
活佛是活着的佛吗?
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
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赖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族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双周座谈会”始于何时
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政协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之一,每两周举行一次,党内外“内行人”就某一主题讨论交锋,并将记录递交决策者。
“双周座谈会”始于1950年3月,最初为时事政治座谈会,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参会人士包括: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推派的代表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按照规定,座谈会每两周举行一次。与此同时,“双周座谈会”也在其他民主党派内部流行。
1955年4月15日,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双周座谈会”改为不定期举行,由秘书长根据情况召集。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双周座谈会”受到了影响。1957年以后,“双周座谈会”改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人民团体不再派代表参加。
1959年年底至1960年,民主党派开始采用一种民主的、和风细雨的方式,引导大家自由交谈、讨论,使与会者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同时,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工作提出批评建议,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即所谓“神仙会”。
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双周座谈会”中断。至此,“双周座谈会”共举行了114次。
2013年9月18日,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为重启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做好铺垫。
2013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 始于1950年、终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双周座谈会”重新启幕。
“双周座谈会”将委员日常活动的积极性重新调动起来,发挥出了常态化的“智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