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加工的方式千变万化,苹果派里面也许并没有苹果,而是一堆用各种添加剂调配而成的、欺骗人味觉的东西。食品加工的套路越多,人们对于回归食物本身的需求越强烈。
例如“新鲜派”人士在购买食物时,把保质期最短作为最高准则——保质期越短的食物越好,说明没有防腐剂;“技术控”则对成分表十分较真,购买食物时会认真对包装上的成分内容是否含糖、是否有人工添加剂逐一审核;“有机党”只寻找有绿色标签的食品,有机无公害蔬菜水果都是他们的最爱。
前不久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高浓度的有毒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除了星巴克,被告上法庭的还包括绿山咖啡、7-11、Kraft Food Global等90余家快餐巨头。喝个咖啡,真有那么严重吗?到底还能不能愉快地喝咖啡了?
比起戒咖啡,他们更应该先戒掉薯片、油条等一切油炸食品。
“科学养生”被许多人奉为现代生活方式。然而,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全方位的科学素养,无法甄别真假科学。就这次“咖啡致癌”事件来说,一切抛开剂量谈毒性的理论都是耍流氓。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2.6—16微克,约等于一个50公斤成年人一天之内喝28杯星巴克中杯才有机会达到致癌的量。
中国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所有需要经过高温烹调、高温处理的食物,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丙烯酰胺。最常见的应该是薯片、薯条、饼干、面包、蛋糕、油条、油饼等焙烤或油炸类食物,就连在家里炒的菜也会产生丙烯酰胺。
如果照这个路子玩下去,中餐馆需要标注“本店菜肴含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面包店、蛋糕房要标注“新鲜出炉含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的面包、蛋糕”;牛排店更要标注“本店烤牛排属于潜在致癌物(红肉),且含一类强致癌物苯并芘、杂环胺”。
天然食品趋势正流行,若想吃得更“天然”,首先得多花点钱。
自从有食品加工开始,食物就被染色、调味和调制了。例如超市里的面包,乳化剂增加了面团的体积,使它适用于揉面机;磷酸盐决定面包孔隙的半径;面包表皮或被漂白,或被染成棕色;为了让面包闻起来很新鲜,还需要添加香精。如果人们认真去了解,其中一些添加物着实让人倒胃口,比如木屑制造了酸奶的味道,爆炸物使香肠变红,激素让果蔬保持新鲜。
“无需词典都能够理解”是个看起来有些简单粗暴的标准,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用的。最近几年几乎每个食品大公司都在努力修改配方,去掉消费者不喜欢的那些成分。人们经常能看到那些给配方做减法的新闻:日清去掉人工色素,通用磨坊去掉人工色素和人工甜味剂,好时去掉高果糖玉米糖浆,卡夫去掉人工色素……在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天然食品已经成为商家追逐的行业趋势。
在中国,开始在购买食品前阅读成分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这甚至成为准中产的一个隐形技能——拥有检查食品成分表的习惯意味着你对于饮食足够讲究。
想要吃得更“天然”,就需要为食品里不存在的东西埋单:不含防腐剂的NFC果汁18元一瓶;冷链直送新鲜精酿啤酒40元一罐;一小盒无防腐剂无添加剂的曲奇售价100块;普通酱油售价25.9元1.6升,标有“无添加”的酱油,售价却高达22.8元480毫升,是普通醬油价格的近3倍;不含农药的有机大米更是比普通大米要贵10—15倍……这些显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能够日常消费得起的食品。但新中产依然愿意为“健康”花费更多的钱。毕竟,这看上去生活更“讲究”。
例如“新鲜派”人士在购买食物时,把保质期最短作为最高准则——保质期越短的食物越好,说明没有防腐剂;“技术控”则对成分表十分较真,购买食物时会认真对包装上的成分内容是否含糖、是否有人工添加剂逐一审核;“有机党”只寻找有绿色标签的食品,有机无公害蔬菜水果都是他们的最爱。
前不久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高浓度的有毒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除了星巴克,被告上法庭的还包括绿山咖啡、7-11、Kraft Food Global等90余家快餐巨头。喝个咖啡,真有那么严重吗?到底还能不能愉快地喝咖啡了?
比起戒咖啡,他们更应该先戒掉薯片、油条等一切油炸食品。
“科学养生”被许多人奉为现代生活方式。然而,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全方位的科学素养,无法甄别真假科学。就这次“咖啡致癌”事件来说,一切抛开剂量谈毒性的理论都是耍流氓。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2.6—16微克,约等于一个50公斤成年人一天之内喝28杯星巴克中杯才有机会达到致癌的量。
中国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所有需要经过高温烹调、高温处理的食物,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丙烯酰胺。最常见的应该是薯片、薯条、饼干、面包、蛋糕、油条、油饼等焙烤或油炸类食物,就连在家里炒的菜也会产生丙烯酰胺。
如果照这个路子玩下去,中餐馆需要标注“本店菜肴含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面包店、蛋糕房要标注“新鲜出炉含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的面包、蛋糕”;牛排店更要标注“本店烤牛排属于潜在致癌物(红肉),且含一类强致癌物苯并芘、杂环胺”。
天然食品趋势正流行,若想吃得更“天然”,首先得多花点钱。
自从有食品加工开始,食物就被染色、调味和调制了。例如超市里的面包,乳化剂增加了面团的体积,使它适用于揉面机;磷酸盐决定面包孔隙的半径;面包表皮或被漂白,或被染成棕色;为了让面包闻起来很新鲜,还需要添加香精。如果人们认真去了解,其中一些添加物着实让人倒胃口,比如木屑制造了酸奶的味道,爆炸物使香肠变红,激素让果蔬保持新鲜。
“无需词典都能够理解”是个看起来有些简单粗暴的标准,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用的。最近几年几乎每个食品大公司都在努力修改配方,去掉消费者不喜欢的那些成分。人们经常能看到那些给配方做减法的新闻:日清去掉人工色素,通用磨坊去掉人工色素和人工甜味剂,好时去掉高果糖玉米糖浆,卡夫去掉人工色素……在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天然食品已经成为商家追逐的行业趋势。
在中国,开始在购买食品前阅读成分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这甚至成为准中产的一个隐形技能——拥有检查食品成分表的习惯意味着你对于饮食足够讲究。
想要吃得更“天然”,就需要为食品里不存在的东西埋单:不含防腐剂的NFC果汁18元一瓶;冷链直送新鲜精酿啤酒40元一罐;一小盒无防腐剂无添加剂的曲奇售价100块;普通酱油售价25.9元1.6升,标有“无添加”的酱油,售价却高达22.8元480毫升,是普通醬油价格的近3倍;不含农药的有机大米更是比普通大米要贵10—15倍……这些显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能够日常消费得起的食品。但新中产依然愿意为“健康”花费更多的钱。毕竟,这看上去生活更“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