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前病后的遐想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十几岁时的理想是,跟马三立先生似的,每场演出都那么火,一出场满堂掌声,我冲观众频频作揖。
  二十岁时,我的目标是,挣好多好多钱,天天吃卤煮火烧,隔一天来一顿爆肚,一个星期一次涮肉,一个月去一回全聚德。
  三十多岁我希望的是,出去跟哥们儿喝酒的时候,有个漂漂亮亮的女星跟着我。我轻描淡写地向哥们儿介绍:“这是我马子。”马子羞涩地冲我一笑:“讨厌!”
  现在四十多歲了,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身体健康,多活几年。
  怎么突然不着边际地发了这么多感慨呢?因为我有病。
  活四十五年了,身体从来没这么不舒服过。上医院看看吧,医生给我开了一堆检查单,我把所有的项目全检查完,已经是十几天之后的事儿了。
  这十几天,我把医院复杂的地形全摸清楚了,估计当个医导都没问题。
  我把化验单交给医生。他是我的哥们儿,看了我的化验单,跟我说:“方哥,你太不注意啦!你知道你现在什么情况吗?七八十岁的老年病的指标,都该进ICU啦!”
  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情况很糟,但是我没想到糟糕到这种程度,化验室的哥们儿还说,我的情况真的离死不远了。
  我托朋友安排了个单间,高干的待遇,一天交一百多块钱,比快捷酒店还便宜。
  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突然感觉病房有点儿像寺庙,让我可以把尘世的欲望和烦恼都抛在脑后。眼前一片雪白,脑子里也一片空白。
  外面传来凄惨的哭声,我突然冒出个念头,感觉死的人是我,哭的人是妻子……后来哭声变成了骂声,再后来,我知道了———原来是个病人喝多了,发酒疯。
  隔壁那个怪老头儿又在骂人了。估计给他输液的不是年轻护士,而是上了岁数的护士长。怪老头儿已经病危,连儿女都不认识了,但是他能分出年轻护士和老护士。年轻护士给他输液,他就笑;老护士给他输液,他就骂街。
  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每个人都好色,只不过有人隐藏得深,有人暴露得明显。怪老头儿以前可能过于压抑,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终于爆发了。
  护士长又在数落对门病房的那个护工。女护工是农村中年女性,照顾一个单身老头儿。二人私定终身,女护工到了晚上总是跑到病床上睡,让老头儿睡她的折叠椅。
  白天老头儿的儿女还把女护工骂了一顿,说她想霸占老头儿那两室一厅,没门儿。
  医院是个神奇的地方,外面很乱,我的心却出奇的宁静。以前脑子里想的是前途、事业、金钱,现在脑子里考虑的是健康、活着、死亡。出大名、出作品、挣大钱、买别墅、上栏目等事情彻底抛在脑后了,跟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因为我的时间不多了。
  我假想着妻子听到医生说“我已经尽力了”之后,痛哭失声的情景。
  我假想着亲友们听到噩耗,惊讶的表情。
  我假想着自己的追悼会。
  追悼会一定要在八宝山举办,老字号讲信誉,保证骨灰是自己的!估计进不了一号厅,我的级别不够,团里不给报销。不进也好,一号厅太大,万一去的人少,显得太冷清。
  二号厅就可以,大小适中,显得温馨。二号厅有四个,梅兰竹菊,就在梅厅吧,离洗手间近,亲友们上厕所方便。
  致悼词的是谁呢?理想的人选应该是冯巩,他是我们单位领导,我又是他调进团的,这事儿他应该帮忙。他会不会说那句“我想死你啦”,这回是真给我想死了。
  要说死了也挺好!平常我见着他点头哈腰,这回他得给我鞠躬。我连礼都不用还,一还礼能把他吓死!
  亲友们还要转着圈瞻仰遗容。不知道给我化妆的师傅手艺如何,我不希望化得面无表情,最好有点儿笑容。活着的时候说我是“冷面笑匠”,死了的时候总该笑着跟大伙告别。
  我估计没几个真哭的,好多都是来看热闹的!追悼会结束还得请大家吃饭,在中国生孩子、死人、结婚……干什么事儿都离不开请客吃饭。
  这帮人吃饱喝足,拿着打包的剩菜回家了。家里人还问哪———
  “今天干吗去了?”
  “参加追悼会去了。”
  “谁去世了?”
  “就那谁……哎,今天烧的是谁来着?哦,想起来啦,方清平。”
  “方清平死啦?”
  “啊!”
  “你带回什么菜啦?”
  这事儿就算永远过去了。
  第十天,大夫的话打断了我的遐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指标大部分都恢复正常了,看来就是喝酒造成的。”
  突然间,买别墅、出大名、挣大钱这些事情又一起涌上了我的心头……
其他文献
美国作家海瑟·兰德除了写作,还有一个重大的义务工作,就是给逝者写讣告。二十年间,她写了四百余篇讣告,介入了四百余场人生。有人说,如果不是如此,她可能拥有更高的成就。海瑟却坚持认为,让文字和生命在一起,才是最高的成就,也是最好的人生。  用文字向生命致敬  海瑟在一个叫海恩斯的小镇上生活了半生,从未想过离开。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东南部,只有2500人,人们相互熟识,全镇的信箱都摆放在同一间屋子里。海
期刊
在德国,各项体育运动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德国的奥运冠军们,也是在平时进行常规体育训练时崭露头角,才转而征战奥运赛场的。  德国联邦奥林匹克基地的专家凯菲尔说,德国孩子从小会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德国每个城市几乎都会有十多种运动俱乐部,常见的有足球、滑雪、马术等。这些俱乐部有的是私人自发成立的,有的是企业赞助的,还有的是市政府或联邦州政府出资建立的。无论哪种类型,民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交纳一定的费
期刊
美国残疾人爱出门  我刚到伯克利的时候,最不能理解的一点是,美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残疾人。而且大多数残疾人,坦白地说,样子都非常可怕。  我住的楼里住着一位残疾人,她二十多岁,可是身材非常矮小,如同一个小孩。她的下巴抵在胸前,左手外翻,立在头顶上,右手则绕向左边肩膀。她的两条腿像两条交缠的蛇一样,扭曲地盘在一起。  可是她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光明正大,有尊严。  那时我刚住进来不久,从来没有见过畸形成
期刊
日本人在自己圈子里规矩得要命,其实是在戴着面具生活。  真容,藏在面具后边。  第一次去日本的中国游客,根本听不到充斥中国电视剧的那句“八格牙路”,而听到最多的是另四个字:“斯米马塞”(不好意思)。  公共场合,日本人规矩得要命,说话轻言轻语,接电话捂着嘴,排队老老实实,就算在东京这种近两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挤得前心贴后背的地铁里,发生碰擦时,日本人也永远是互相鞠躬,互相道歉。  这是咋回事?  一
期刊
近来,死亡主题书籍、临终关怀诉求调查、死亡体验活动风行美国。虽然还未成为全民焦点,但美国人已经开始关注死亡,愿意讨论疾病、临终等话题,这不僅能大大改善临终关怀服务,更能引导人们去探索如何活着。而医生,这群“与死亡较劲”的人,他们面临死亡的态度极具参考价值。  像普通患者一样接受治疗  肯·穆雷医生曾在《医生如何死亡》一文中写道,他所认识的医生会选择异于常人的死亡方式,并不使用自己为晚期患者开的治疗
期刊
加拿大号称环保大国,多伦多作为其中的表率,在管控空气质量方面可谓奇招迭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保证城市和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  PM2.5超过50就算差  多伦多严格执行烟雾警报制度。多伦多冬季有时会有雾霾,一旦PM2.5超过50就会认为空气质量相当差,这时,当地省政府就会发布烟雾警报,提醒敏感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年长、年幼以及有呼吸道疾病的人,这种天气可能会引发咳嗽、气喘或胸闷等不适;人们应注意减少污
期刊
近日单位组织大家去旅游,我们副行长让那里的和尚算命,事先讲好价钱是60元。说到兴头上,那和尚拿出一大沓符烧了,说:“刚才我帮你烧了七七四十九道符,每道100元,算上我幫你求符的,就收你6000元吧。”  副行长嫌贵,和尚说:“在这地方不能跟菩萨讨价还价,如果你带的现金不够的话,没关系。”说完,他拿出了一个POS机。  副行长跟着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张空白支票,“刷刷刷”几笔,熟练地填好6000元和户头
期刊
我们老板的一位朋友在江南小镇开了一家菜馆,要推出一些北方特色菜。他请求我们老板派一两个厨师帮他一段时间,于是老板就让我和另外一个厨师去了。这地方小,做什么都顾人情,还真是什么新鲜事都有。  早上还没上班,我和几个刚认识的厨师站在店门口聊天,只见一位大姐手牵着一只腿上绑了根绳子的大公鸡,往我们这边优哉游哉地走來。瞧她那副人家遛狗我遛鸡的神态,真让人觉得“活久见”(网络用语,意为“活的时间久,什么事都
期刊
在瑞士游览得知,这个国家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8%,老龄化程度世界最高,但瑞士老人大多乐观开朗,生活在各自的爱好情趣中,幸福感也居世界首位。  伯尔尼、苏黎世、巴塞尔等城市的街道、公园、居民区,很少见到呆坐门前、长椅上的老人。随行翻译告诉我们,瑞士老人只要能活动就不愿待在家里,会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并不在乎有无报酬或赚钱多少。果然,城市林荫道或广场,赤足跑的老人最多,他们赤足跑在柔软的草坪、光
期刊
表哥是大学教授,生性木讷,每天除了上课教书,其他的事一概不管,柴米油盐这些事儿都由表嫂操办,他完全不用操心。  亲朋好友都知道表哥除了文化程度高、会教书外,其他的事都不会做。可最近表哥的表现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前些天,表哥放暑假了,他特意从省城回到鄉下的老家。天气炎热,在和表哥闲聊时,听到外面有卖西瓜的吆喝声,我就跑出去买了一个回来。我不会挑西瓜,切开一看,买回来的西瓜熟过劲了,根本不能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