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佝偻病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在早期常被忽略,从而影响小儿的健康、发育,了解佝偻病的发病情况,提出干预措施。方法:从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护理等方面逐渐认识、预防。结果:提高人们对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促进儿童健康发育。结论:提高儿童管理覆盖率、加强健康教育、早期预防用药,强调母乳喂养、合理喂养是降低早期佝偻病发病率的关键[1]。
【关键词】佝偻病;1,25-(OH);2D3;预防;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是由于vitD缺乏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从而引起以骨骼生长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2]。其发病率高、分布广,多见于婴幼儿。近年来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率仍达20%。长期以来,对佝偻病的研究集中在vitD、甲状旁腺素激素调节及钙、磷等骨无机矿物质的代谢进行研究。
1.维生素D缺乏症
1.1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
1.1.1 维生素D的来源[2] 维生素D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转化为胆骨化醇(vitD3);外源性:从食物中获得,如动物肝脏、蛋类、乳类等含vitD3,植物油、蘑菇中含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vitD2。无论是内源性vitD3或外源性vitD3和vitD2,均无生物活性,需经体内进一步代谢才能获得很强的抗佝偻病作用。
1.1.2 维生素D的代谢。 VitD3在肝脏内经25-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再在肾脏内经1-羟化酶作用生成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其生物活性大大增强。VitD3除受自身血浓度调节外,并直接受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以及间接受血钙浓度的调节。
1.2 钙、磷代谢的调节
1.2.1 1,25-(OH)2D3的作用[2]。1,25-(OH)2D3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使钙血磷浓度升高,有利于骨的钙化;对骨的作用,可促进间叶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使骨质吸收、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有利于新骨的钙化促进成骨作用;对肾的作用,可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的排出,从而提高血钙磷的浓度。
1.2.2 甲状旁腺素(PTH)的作用[2]。PTH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但不如vitD作用强;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使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同时又抑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使新骨不断钙化;可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降低、血钙上升,同时又抑制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
1.2.3 降钙素(CT)的作用[2]。CT的作用可能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阻止骨盐溶解;促进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加强沉钙作用,使血钙降低;抑制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经研究表明CT在细菌感染时,特别是在全身表现的严重感染患者血中质量浓度明显升高。
2.vitD缺乏的病因
2.1日光照射不足
人体日常所需的vit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获得。若应阴雨或天气炎热不常带小孩进行户外活动,居室朝阴,窗户紧闭等均是使小儿易患佝偻病的因素[3]。
2.2 vitD摄入不足
乳类(包括母乳和牛乳)中vit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钙、磷比例不当,不利于钙、磷的吸收,所以牛乳喂养较母乳喂养更易患佝偻病。人工喂养多以米糊、稀饭等淀粉类食物为主,因谷类食品含大量植物酸和纤维,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成不溶性植酸钙,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4]。
2.3 生长过速
婴儿期生长速度快,骨骼发育快,对钙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
2.4 其他疾病的影响
慢性胃肠道疾病可影响vitD和钙、磷的吸收。肝、肾疾病可影响vitD的羟化过程,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促进肝氧化酶的作用使vitD3和25-(OH)D3分解失活,导致佝偻病。
3.佝偻病的临床诊断
3.1病史
了解患儿生活地区、户外活动、生长速度及喂养情况。是否补充vitD及所用量和时间,是否患肝、肾及胃肠道疾病史。
3.2身体状况
根据临床表现分四期[5]。
3.2.1 活动早期(初期)。多数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患儿爱哭闹、易激动、睡眠不宁、多汗及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钙、磷稍低。
3.2.2 活动期(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除神经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外,主要表现骨骼改变。
3.2.2.1 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过大或迟至2~3岁方关闭;④出牙延迟:可迟至10个月至1岁后方萌牙。
3.2.2.2 胸部。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2.2.3 四肢。①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如手、脚镯样;②下肢畸形:常见于1岁以上,表现为“O”或“X”形腿。
3.2.2.4 脊柱和骨盆。脊柱侧弯或后突;骨盆前后径变短或扁平状。
3.2.3 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至消失,血清钙、磷恢复正常,骨骼X线逐渐恢复。
3.2.4 后遗症期。常见于3岁后儿童,症状消失,仅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4.佝偻病的预防
4.1小儿从出生后1~2个月开始,应每日抱户外晒太阳2小时,充分利用日光浴,接受紫外线照射。 4.2注意合理喂养.积极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国际上现已提出创建爱婴医院,提倡母乳喂养,减少和降低婴幼儿发病率、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母乳喂养优越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6]。
4.3 药物预防。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vitD的需要量相应增多。但食物中的含量很少,所以要及时给孩子补一定量vitD。
5.佝偻病的护理
5.1 营养失调(vitD缺乏)的护理
5.1.1 补充vitD及高钙食物。无母乳者哺以vitD强化牛奶或配方奶粉。
5.1.2 接受日光照射。在不影响保暖的情况下尽量暴露皮肤,从每日接受日光照射10min,开始逐渐延长至2h,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h以上。
5.1.3 按医嘱补充vitD。①口服法:初期每天1000~2000IU,激期2000~5000IU连用1个月改为预防量(400IU/d)至2岁[7];②肌肉注射法:重症或不能口服者,可每次肌肉注射vitD30万IU或vitD40万IU,初期或轻症者用一次,激期或较重者用2~3次,两次间隔2~4周;③按医嘱用钙剂:对于3个月以内的患儿,在肌注vitD前先服钙剂2~3天,肌注后继续用2~3周,以防诱发抽搐[4]。
5.2 防治骨骼畸形的护理
为避免或减轻骨骼畸形,活动期应尽量避免久坐、立、行,护理操作应轻柔,以防发生骨折。已有骨骼畸形者,可采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纠正。胸部畸形可作俯卧、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群;“X”形腿按摩内侧肌群),畸形严重者可手术矫治[7]。
5.3 健康指导
①向家属介绍佝偻病预防方法;②讲解护理要点,如补充vitD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久坐、立、行等;③指导骨骼畸形的矫正方法[4]。
参考文献:
[1]黄轩富,滑玉清,王琴等.664例3岁以下儿童佝偻病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9):1237-1238.
[2]吴梓梁,高秩铮,陈达光.儿科学.155~163.
[3]史良俊,谢桂清,徐洪安,等.0~4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研究.中华当代医学,2007,5(6):5-6.
[4]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85~88.
[5]《如何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全民医药网,2009-5-11.
[6]于延秀,吴小云等.城镇0~6岁儿童体检营养性贫血和vitD缺乏性佝偻病.
[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兰州大学课程论坛,2009-9-8.
【关键词】佝偻病;1,25-(OH);2D3;预防;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是由于vitD缺乏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从而引起以骨骼生长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2]。其发病率高、分布广,多见于婴幼儿。近年来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率仍达20%。长期以来,对佝偻病的研究集中在vitD、甲状旁腺素激素调节及钙、磷等骨无机矿物质的代谢进行研究。
1.维生素D缺乏症
1.1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
1.1.1 维生素D的来源[2] 维生素D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转化为胆骨化醇(vitD3);外源性:从食物中获得,如动物肝脏、蛋类、乳类等含vitD3,植物油、蘑菇中含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vitD2。无论是内源性vitD3或外源性vitD3和vitD2,均无生物活性,需经体内进一步代谢才能获得很强的抗佝偻病作用。
1.1.2 维生素D的代谢。 VitD3在肝脏内经25-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再在肾脏内经1-羟化酶作用生成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其生物活性大大增强。VitD3除受自身血浓度调节外,并直接受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以及间接受血钙浓度的调节。
1.2 钙、磷代谢的调节
1.2.1 1,25-(OH)2D3的作用[2]。1,25-(OH)2D3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使钙血磷浓度升高,有利于骨的钙化;对骨的作用,可促进间叶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使骨质吸收、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有利于新骨的钙化促进成骨作用;对肾的作用,可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的排出,从而提高血钙磷的浓度。
1.2.2 甲状旁腺素(PTH)的作用[2]。PTH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但不如vitD作用强;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使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同时又抑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使新骨不断钙化;可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降低、血钙上升,同时又抑制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
1.2.3 降钙素(CT)的作用[2]。CT的作用可能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阻止骨盐溶解;促进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加强沉钙作用,使血钙降低;抑制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经研究表明CT在细菌感染时,特别是在全身表现的严重感染患者血中质量浓度明显升高。
2.vitD缺乏的病因
2.1日光照射不足
人体日常所需的vit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获得。若应阴雨或天气炎热不常带小孩进行户外活动,居室朝阴,窗户紧闭等均是使小儿易患佝偻病的因素[3]。
2.2 vitD摄入不足
乳类(包括母乳和牛乳)中vit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钙、磷比例不当,不利于钙、磷的吸收,所以牛乳喂养较母乳喂养更易患佝偻病。人工喂养多以米糊、稀饭等淀粉类食物为主,因谷类食品含大量植物酸和纤维,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成不溶性植酸钙,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4]。
2.3 生长过速
婴儿期生长速度快,骨骼发育快,对钙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
2.4 其他疾病的影响
慢性胃肠道疾病可影响vitD和钙、磷的吸收。肝、肾疾病可影响vitD的羟化过程,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促进肝氧化酶的作用使vitD3和25-(OH)D3分解失活,导致佝偻病。
3.佝偻病的临床诊断
3.1病史
了解患儿生活地区、户外活动、生长速度及喂养情况。是否补充vitD及所用量和时间,是否患肝、肾及胃肠道疾病史。
3.2身体状况
根据临床表现分四期[5]。
3.2.1 活动早期(初期)。多数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患儿爱哭闹、易激动、睡眠不宁、多汗及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钙、磷稍低。
3.2.2 活动期(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除神经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外,主要表现骨骼改变。
3.2.2.1 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过大或迟至2~3岁方关闭;④出牙延迟:可迟至10个月至1岁后方萌牙。
3.2.2.2 胸部。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2.2.3 四肢。①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如手、脚镯样;②下肢畸形:常见于1岁以上,表现为“O”或“X”形腿。
3.2.2.4 脊柱和骨盆。脊柱侧弯或后突;骨盆前后径变短或扁平状。
3.2.3 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至消失,血清钙、磷恢复正常,骨骼X线逐渐恢复。
3.2.4 后遗症期。常见于3岁后儿童,症状消失,仅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4.佝偻病的预防
4.1小儿从出生后1~2个月开始,应每日抱户外晒太阳2小时,充分利用日光浴,接受紫外线照射。 4.2注意合理喂养.积极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国际上现已提出创建爱婴医院,提倡母乳喂养,减少和降低婴幼儿发病率、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母乳喂养优越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6]。
4.3 药物预防。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vitD的需要量相应增多。但食物中的含量很少,所以要及时给孩子补一定量vitD。
5.佝偻病的护理
5.1 营养失调(vitD缺乏)的护理
5.1.1 补充vitD及高钙食物。无母乳者哺以vitD强化牛奶或配方奶粉。
5.1.2 接受日光照射。在不影响保暖的情况下尽量暴露皮肤,从每日接受日光照射10min,开始逐渐延长至2h,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h以上。
5.1.3 按医嘱补充vitD。①口服法:初期每天1000~2000IU,激期2000~5000IU连用1个月改为预防量(400IU/d)至2岁[7];②肌肉注射法:重症或不能口服者,可每次肌肉注射vitD30万IU或vitD40万IU,初期或轻症者用一次,激期或较重者用2~3次,两次间隔2~4周;③按医嘱用钙剂:对于3个月以内的患儿,在肌注vitD前先服钙剂2~3天,肌注后继续用2~3周,以防诱发抽搐[4]。
5.2 防治骨骼畸形的护理
为避免或减轻骨骼畸形,活动期应尽量避免久坐、立、行,护理操作应轻柔,以防发生骨折。已有骨骼畸形者,可采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纠正。胸部畸形可作俯卧、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群;“X”形腿按摩内侧肌群),畸形严重者可手术矫治[7]。
5.3 健康指导
①向家属介绍佝偻病预防方法;②讲解护理要点,如补充vitD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久坐、立、行等;③指导骨骼畸形的矫正方法[4]。
参考文献:
[1]黄轩富,滑玉清,王琴等.664例3岁以下儿童佝偻病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9):1237-1238.
[2]吴梓梁,高秩铮,陈达光.儿科学.155~163.
[3]史良俊,谢桂清,徐洪安,等.0~4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研究.中华当代医学,2007,5(6):5-6.
[4]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85~88.
[5]《如何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全民医药网,2009-5-11.
[6]于延秀,吴小云等.城镇0~6岁儿童体检营养性贫血和vitD缺乏性佝偻病.
[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兰州大学课程论坛,20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