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它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社会,我们要注意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造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社会。下面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的人格能够独立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进步的起点。初中学生年纪较小,心理上还处于逐步成熟阶段,面对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有时信心不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针对这一点,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的人物形象、语言和作者的故事等进行分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愚公之所以能移山,关键在于树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移山成功。让学生横向思维,认识今天我们要搬掉学习上的“大山”、摘掉“差生”这顶帽子,就必须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把学习搞好。
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不要人云亦云,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辨析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以培养。在作文的写作中,我一般不按条条框框规范学生,允许学生在要求的范围内,让思绪如天马行空,畅所欲言,小小的习作也可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二、教育学生经得住挫折,使学生的人生观能够树立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竞争是残酷的,遭受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目前学校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占的比例比较多,他们大多数是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意志薄弱。在生活上、学习上稍不顺心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这不利于他们参加21世纪的竞争。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作品的背景和课文丰厚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
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舜等六位古代伟人虽出身卑微贫贱,但艰苦磨炼之后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深刻体会成才的“艰苦磨练说”,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而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一篇挫折教育的绝好教材,让学生学而有得,认识到古人成材尚且如此,今天,在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更应该克服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立志成才。
在《故乡》一文,我抓住课文丰厚的内容,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找出“我”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并仔细体会该线索表现“我”怎样的人生观。最后归结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一条贯穿全文,而且越到后来越明亮甚至可以将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前路照得颇为明远的思想感情的曲线引导学生,让学生看出“我”在盼望中失望,在失望中盼望的总是积极的人生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我”这种非常可贵的人生观,树立起顽强的意志,抱着即使有时失败了,也不要灰心的乐观精神,为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打好基础。接着抓住文章最后的“希望”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哲理,针对学生多理想少实践的心理弱点进行教育,使学生深知“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到彩虹”的道理,树立起“理想——实践”的正确观点。
三、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观
当代中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是家庭的“小皇帝”,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情感单纯而意志脆弱,经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通过语文课丰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要学生反复品读“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儿子,并艰难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并分析“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行为,明确了这是一种牴犊之情——拳拳的父爱。在上完这一课之后,我要学生联系自己在家庭中的切身体会,写一篇反映父母亲情的文章,学生普遍在文章中都写出父母如何关爱自己的事例,流露出要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在教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我让学生领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的含义: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时刻关心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跟近邻一样。这种不以时空限制的真挚友情,是一种高尚的朋友观。中学生尤其应效仿,而不应整天疲于交友而浪费大好的学习时间。
此外,我还经常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木兰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课文的诗句和感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的真挚感情,明确人生的职责和道德观,让健康理性的光辉映射情感的天空。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善于借助语文教材丰厚的知识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的图画”,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励和熏陶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一、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的人格能够独立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进步的起点。初中学生年纪较小,心理上还处于逐步成熟阶段,面对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有时信心不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针对这一点,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的人物形象、语言和作者的故事等进行分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愚公之所以能移山,关键在于树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移山成功。让学生横向思维,认识今天我们要搬掉学习上的“大山”、摘掉“差生”这顶帽子,就必须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把学习搞好。
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不要人云亦云,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辨析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以培养。在作文的写作中,我一般不按条条框框规范学生,允许学生在要求的范围内,让思绪如天马行空,畅所欲言,小小的习作也可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二、教育学生经得住挫折,使学生的人生观能够树立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竞争是残酷的,遭受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目前学校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占的比例比较多,他们大多数是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意志薄弱。在生活上、学习上稍不顺心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这不利于他们参加21世纪的竞争。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作品的背景和课文丰厚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
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舜等六位古代伟人虽出身卑微贫贱,但艰苦磨炼之后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深刻体会成才的“艰苦磨练说”,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而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一篇挫折教育的绝好教材,让学生学而有得,认识到古人成材尚且如此,今天,在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更应该克服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立志成才。
在《故乡》一文,我抓住课文丰厚的内容,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找出“我”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并仔细体会该线索表现“我”怎样的人生观。最后归结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一条贯穿全文,而且越到后来越明亮甚至可以将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前路照得颇为明远的思想感情的曲线引导学生,让学生看出“我”在盼望中失望,在失望中盼望的总是积极的人生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我”这种非常可贵的人生观,树立起顽强的意志,抱着即使有时失败了,也不要灰心的乐观精神,为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打好基础。接着抓住文章最后的“希望”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哲理,针对学生多理想少实践的心理弱点进行教育,使学生深知“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到彩虹”的道理,树立起“理想——实践”的正确观点。
三、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观
当代中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是家庭的“小皇帝”,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情感单纯而意志脆弱,经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通过语文课丰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要学生反复品读“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儿子,并艰难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并分析“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行为,明确了这是一种牴犊之情——拳拳的父爱。在上完这一课之后,我要学生联系自己在家庭中的切身体会,写一篇反映父母亲情的文章,学生普遍在文章中都写出父母如何关爱自己的事例,流露出要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在教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我让学生领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的含义: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时刻关心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跟近邻一样。这种不以时空限制的真挚友情,是一种高尚的朋友观。中学生尤其应效仿,而不应整天疲于交友而浪费大好的学习时间。
此外,我还经常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木兰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课文的诗句和感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的真挚感情,明确人生的职责和道德观,让健康理性的光辉映射情感的天空。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善于借助语文教材丰厚的知识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的图画”,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励和熏陶学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十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