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因此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并将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因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动机激励,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由人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对数学有好奇心,不满足现有知识,敢于冒险尝试,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可利用多媒体设置以下情境:过年了,大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忙着分果子呢!听,它们吵起来了,原来是它们认为分得不公平才争吵的,那怎样分才公平呢?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出示每种果子的数量和小动物的数量,让学生想办法怎样分才合理。然后演示分的过程来验证。画面定格,教师揭题: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可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易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课件演示:“菜地里有15个萝卜,两只小兔进行拔萝卜比赛。小黑兔拔9个,问小白兔拔了几个?”我将小兔拔萝卜的过程做成动画,让学生为喜欢的小动物加油。学生兴趣高涨,很好地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多媒体也能使练习更富神奇的吸引力,学生对于“智闯数学宫”的练习设让学生阶梯过关,由浅入深地设计练习题,使学生由枯燥乏味地做作业,变成生动有趣地做游戏,在做题时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以此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特性。
在教学几何形体中的数学概念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先出示一些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从而引出几何形体的有关概念。如在揭示角的概念时,教师准备好剪刀、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指出什么地方是角。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更好了。一开始屏幕出示实物图形,如剪刀、扇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呢?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猜想,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组成角的两条边在实物图上连续闪烁,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剪刀、扇子等图形移走,并配有声音:“同学们,你们认识我们吗?我们都是角。”使学生形象感知角。在讲角的组成时,屏幕上开始出现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亮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射出两条线,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即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射线是无限延长的,抽象出角的本质定义。出示大小相同但边不一样长的两个角,猜想这两个角一样大吗?怎样比较呢?由于问题形象直观,学生就很感兴趣,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猜测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然后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大大增强了学生大胆创造的信心。同时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使学生认识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可以说,多媒体形象直观地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感性材料。
三、设置质疑情景,辅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场景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设置让学生来猜数的生活化情景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屏幕上出示两个小精灵,聪聪说:我的身后藏了一个正边形,知道的一条边是4厘米,小朋友,你们知道看不见的三条边是多少吗?明明说:我的身后藏了一个长方形,知道的一条边是5厘米,另一条边是7厘米,猜猜它的另两条边是多少。”学生猜对后,聪聪、明明分别隐去,图形自动跳出来,相等的边分别闪烁,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多媒体设置情景,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能力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也要以“学生乐学”为根本出发点,形式和内容一定要科学合理,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生机盎然。
一、动机激励,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由人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对数学有好奇心,不满足现有知识,敢于冒险尝试,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可利用多媒体设置以下情境:过年了,大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忙着分果子呢!听,它们吵起来了,原来是它们认为分得不公平才争吵的,那怎样分才公平呢?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出示每种果子的数量和小动物的数量,让学生想办法怎样分才合理。然后演示分的过程来验证。画面定格,教师揭题: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可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易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课件演示:“菜地里有15个萝卜,两只小兔进行拔萝卜比赛。小黑兔拔9个,问小白兔拔了几个?”我将小兔拔萝卜的过程做成动画,让学生为喜欢的小动物加油。学生兴趣高涨,很好地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多媒体也能使练习更富神奇的吸引力,学生对于“智闯数学宫”的练习设让学生阶梯过关,由浅入深地设计练习题,使学生由枯燥乏味地做作业,变成生动有趣地做游戏,在做题时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以此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新能力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特性。
在教学几何形体中的数学概念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先出示一些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从而引出几何形体的有关概念。如在揭示角的概念时,教师准备好剪刀、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指出什么地方是角。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更好了。一开始屏幕出示实物图形,如剪刀、扇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呢?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猜想,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组成角的两条边在实物图上连续闪烁,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剪刀、扇子等图形移走,并配有声音:“同学们,你们认识我们吗?我们都是角。”使学生形象感知角。在讲角的组成时,屏幕上开始出现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亮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射出两条线,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即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射线是无限延长的,抽象出角的本质定义。出示大小相同但边不一样长的两个角,猜想这两个角一样大吗?怎样比较呢?由于问题形象直观,学生就很感兴趣,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猜测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然后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大大增强了学生大胆创造的信心。同时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使学生认识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可以说,多媒体形象直观地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感性材料。
三、设置质疑情景,辅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场景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设置让学生来猜数的生活化情景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屏幕上出示两个小精灵,聪聪说:我的身后藏了一个正边形,知道的一条边是4厘米,小朋友,你们知道看不见的三条边是多少吗?明明说:我的身后藏了一个长方形,知道的一条边是5厘米,另一条边是7厘米,猜猜它的另两条边是多少。”学生猜对后,聪聪、明明分别隐去,图形自动跳出来,相等的边分别闪烁,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运用多媒体设置情景,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能力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也要以“学生乐学”为根本出发点,形式和内容一定要科学合理,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