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外交新风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_1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春天,北大77级政法专业新生何勤华向邻座同学打听,哪个是李克强。
  翻看花名册时,他发现这位名叫李克强的新生与他的经历相似——也是1955年出生,当过知青,做过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就是李克强。”邻座的男生说。
  “这位男生身高1米76,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虽然话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后来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曾如此为当年的李克强“画像”。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做过北大近十年学生”的李克强,为人低调,酷爱读书,在大三以后即可翻译英文原版法律文献。
  他大学本科专攻法律,上世纪80年代就翻译过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的经典著作《法律的正常程序》;他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专攻经济学,谙熟二战后西方资本运作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新成果,曾挑战阿瑟·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学说。
  当年手捧小本子背单词,拍集体照时几乎总是站在后面或者最边上的李克强,现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位总理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在全球媒体闪耀的聚光灯下,以他的谈吐、见解和学识,展现出自信、睿智的“李氏风格”和大国气度。
  巧答“有罪推定”
  “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美联社记者尖锐的提问突然给现场增添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
  “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一种‘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李克强在重申了中国政府对于黑客行为一贯反对的立场之后,轻松笑答,也引来了在场记者会心的笑声。
  这个事后被媒体解读为不经意间“暴露”出法律专业背景的巧答,显示出李克强轻松驾驭敏感外交问题的高超水平。
  这一天是2013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火通明,挤满了约800名中外记者。一双双眼睛紧盯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央政府“掌门人”,期待从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气中辨识新“内阁”的施政方略。
  深色西服,深红色领带,57岁的李克强面带微笑挥手致意。他与四位副总理在这里与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在约110分钟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共回答了11名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涉及中美关系的内容引人注目。
  他在记者会上提到,自己平时会阅读国外媒体报道。在前两天,他就看到美国媒体报道,美方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同大国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必然定律。
  “我欣赏这个观点。”回答美联社记者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时,李克强说。
  上世纪80年代,李克强到美国访问时,正值美国大选,他与美国两党人士都有接触。“他们都跟我说,你放心,无论谁当选,对华合作和一个中国的政策立场不会改变。”
  到国务院工作后,李克强经常会见美国的政治家。“他们和我谈话,很坦率地说,我们是为美国利益而来。我跟他们说,我是为中国利益工作。既然大家都讲利益,那好,利益就有共同点、汇合点。”
  这一次,美联社记者问:“中国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那么中方希望美国做些什么?包括所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
  “新一届中国政府会和过去一样,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因为这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愿与奥巴马政府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李克强回答。
  “当然,我不否认中美之间有分歧,但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管控好分歧,就可以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
  “至于说到亚太地区,这可以说是中美利益交汇、集结最密切的地区。中美都表示要维护地区的稳定、促进繁荣,我希望言行一致,从亚太地区做起、做好,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也有利于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李的语言总能拉近人的距离”
  2012年4月26日至4月30日,李克强出访俄罗斯。那几天,俄罗斯春意盎然、气候宜人,相比之下,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的开幕式,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这几天,不少俄罗斯的朋友告诉我们,说今年春天的气候是难得的好。他们甚至说,这是专门为中国代表团准备的,专门为这次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准备的。”
  李克强一句中西合璧式的幽默,让现场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而他关于中俄共同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像涅瓦大街一样平坦”的描述,则受到了《俄罗斯报》的称赞:“李的语言总能够拉近人的距离。”
  4月28日下午,李克强到访莫斯科国立大学并发表演讲。该校能容纳1200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走廊两侧也站满了学生,其中很多都是90后大学生。
  “此时此刻,我的确有重来故地的感觉。20多年过去了,莫斯科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现在有1500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这是李克强的开场白,自此至演讲结束,在座的大学生报以20多次热烈掌声。
  李克强此次访问俄罗斯,重头戏是与普京的会面。
  “俄罗斯领导人同我会面的时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很好了,没有什么谈不拢的了,大家是不是多用点精力谈务实合作的事。” 2013年3月17日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回忆起去年访俄时的情景。
  普京的言语风格早已为世界熟知,尤其是2007年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语惊四座之举。2012年,在与李克强会谈时,他仍不改直率之风:“两国经贸合作规模很大,所以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多关注……”在谈到两国经贸合作的话题时,普京直接提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李克强的话则带着沉稳和务实:“我们在解决问题当中不断前进,不断开拓”“中国有句话,叫言必信、行必果”。
  一个直率,一个真诚,两人的这番互动,预示着共赢的成果:中俄重大能源合作项目取得进展,签署了60亿美元的能源合同。
  “当时我说,中俄双边贸易额是800亿美元,我就憧憬,通过共同努力,再翻几番没有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共赢。”李克强今天仍认为,中俄推动务实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协调,不仅有利于巩固双边关系,而且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他选择了正确的话语”
  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之前,李克强正式亮相国际场合的次数并不算多。2011年年初,他访问欧洲三国时,德国《南德意志报》外交政策主编内留斯曾在评论中如此写道:“一位迄今很不引人注意的李先生来到了欧洲……” 但观察李克强此访后,内留斯话锋一转:“他选择了正确的话语,因为他了解欧美及其货币的意义。他拥有高额的货币储备并想签订合同。”
  内留斯这段话的背景是,其时欧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欧元困境重重。“一位美国副总统或经济部长遍访欧洲、宣扬欧美贸易的事情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内留斯的评论发出无奈之声:“不要指望华盛顿的救助……”
  李克强在演讲中引用了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的话:“只要我们把希望的大陆牢牢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
  大约500年前,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下出海远航,数次出生入死后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
  在西班牙马德里出席中国西班牙企业家早餐会并发表致辞时,李克强引用这句话显得颇有深意。他说,国际社会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继续前行,因为“在重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这番表态引起在场企业家特别是西班牙企业家的热烈回应,现场一片掌声。
  西班牙《国家报》报道说,李克强访西期间兑现了中国的允诺:中方承诺购买60亿欧元的西班牙国债,以帮助西班牙度过困难时期。中西还签署了多项协议,总价值达75亿美元,其中包括向中国出口西班牙红酒、火腿和橄榄油等协议。
  这次欧洲之行,李克强在9天内密集访问了西班牙、德国、英国3个国家、5个城市,出席了46场活动。据报道,当时尾随李克强采访的媒体一度多达四五十家。他在各种场合发表充满睿智、务实、幽默的演讲,展现出中国的友善、热情、真诚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李克强的“亚洲共识”
  2012年4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中国海南开幕。在论坛上,李克强所阐述的关于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的主要论点,对于理解未来十年中国与东盟、日、韩、印度等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合作与共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李克强倡导的“亚洲共识”包括三方面的意思:
  首先,亚洲的领导和人民应该准确认识亚洲作为全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力量。亚洲应该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今天的亚洲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在迅速地向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中心的亚洲转移。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最多的劳动人口、十分年轻的人口结构、很高的大众教育水平﹑大量的工程师和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亚洲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亚洲的经济发展尚不平衡,中国、印度、东南亚除新加坡外的各国,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局面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亚洲的国家经济开放度高、资源禀赋优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亚洲经济具备未来十年、二十年内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
  第三,亚洲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深度全面的合作和一体化。由于欧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能力在快速下降,亚洲经济的增长无法依赖欧美作为主要的资本、技术来源和产品的销售市场。亚洲发展的机会在于亚洲内部内生式、包容式的增长。
  这一“亚洲共识”,与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