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开始了,刚上了一个星期的音乐课,就有学生来找我了。
“老师,我们想开个班级音乐会。”
我不禁想到以前这个班在高一的时候我组织他们开的一场“班级音乐会”的情景:没几个人愿意给大家表演,音乐会冷场了。最后还是我点名叫几个同学起来唱了几首歌,就这么草草地收场了事。“音乐会”并没有达到认识大家,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的效果。看着站在我面前的这个连他们班主任老师都头痛的“调皮大王”,我还真怕他把一场“班级音乐会”变成他的“大闹天宫”呢。
“你们准备好了吗?有节目单了吗?有主持人吗?”我想为难一下他。
“老师,我来主持,节目单我待会送来给您。”他很诚恳。
“好吧,如果你们准备好了的话,在下一节音乐课前把节目单给我,我就同意,到时我会带录音机去配合你们的。”我想,不妨让他试试吧,也许会让我有个惊喜呢。
星期三下午,到了他们班上音乐课了。我刚到办公室,就看见桌上放着一份用彩色纸写的节目单,上面的节目、演员、主持人等等,一应俱全,完全就是一份很正规的节目单。看了这个,我就知道了,下面一定会有惊喜等着我。我赶忙拎了录音机走到教室一看,“班级音乐会”几个彩色粉笔大字在黑板上欢迎我,教室里的座位也有了变动,前面空出了一小块“舞台”,连我的位置都确定好了。现在我不禁要赞叹学生们的细心了!
“高二(2)班班级音乐会现在开始!”主持人开始发言了。接下来,我惊奇地发现,大家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有的把书上的歌曲进行了“独唱”、“二重唱”、“小组唱”等;有的给大家演唱了好听的流行歌曲,引得在下面的学生也跟着轻轻地哼唱;主持人的台词也很精彩,节目与节目之间都有串词,而且语言也很热情、丰富;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毫无疑问,这场音乐会很成功,它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调动了学生的表演积极性,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更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仅仅是高效吗?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是针对传统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或者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益”和“成绩”。高效课堂拒绝任何的功利教育,是一个注重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的教育概念,高效课堂要具备“三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它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会记,只有动手才能学得会。”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课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已逐渐成为我们指导课堂教学的思想准则,教师不再单单是一个传授者、指导者,而更多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学友、精神教练、顾问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音乐教育观,也注重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乐趣,表达个人情智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感染、想象、激励、启迪、创新的功能。
职业高中阶段是学生生长高峰期之一。伴随着他们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并逐步形成一些小学阶段所不具备的新特点。音乐心理发展是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原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在论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就指出,中学生处于少年末期,是“过度期”、“困难期”、“危机期”;他们渴求建立和成人及同龄人的谐和关系,从而评价和指导自身;少年身上同时存在“孩子气”和“成人气”的特性;青年有价值、有目的的活动急剧地活跃起来……,并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知道自己的价值。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也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少年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在初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满足学生乐于实践、积极表现的强烈要求,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充分创造各种各样的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才能激起他们的音乐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观众,不是听众,而是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评论者。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动身。教师是学生参与的指导者,不应代替学生的参与,而应创造更可能多的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实现感受。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放飞孩子的心,鼓励他们参与音乐实践,多多动脑,发挥想象。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展现创新才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我们用宽容的心态,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一次次“异想天开”,你会发觉课堂上将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
“老师,我们想开个班级音乐会。”
我不禁想到以前这个班在高一的时候我组织他们开的一场“班级音乐会”的情景:没几个人愿意给大家表演,音乐会冷场了。最后还是我点名叫几个同学起来唱了几首歌,就这么草草地收场了事。“音乐会”并没有达到认识大家,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的效果。看着站在我面前的这个连他们班主任老师都头痛的“调皮大王”,我还真怕他把一场“班级音乐会”变成他的“大闹天宫”呢。
“你们准备好了吗?有节目单了吗?有主持人吗?”我想为难一下他。
“老师,我来主持,节目单我待会送来给您。”他很诚恳。
“好吧,如果你们准备好了的话,在下一节音乐课前把节目单给我,我就同意,到时我会带录音机去配合你们的。”我想,不妨让他试试吧,也许会让我有个惊喜呢。
星期三下午,到了他们班上音乐课了。我刚到办公室,就看见桌上放着一份用彩色纸写的节目单,上面的节目、演员、主持人等等,一应俱全,完全就是一份很正规的节目单。看了这个,我就知道了,下面一定会有惊喜等着我。我赶忙拎了录音机走到教室一看,“班级音乐会”几个彩色粉笔大字在黑板上欢迎我,教室里的座位也有了变动,前面空出了一小块“舞台”,连我的位置都确定好了。现在我不禁要赞叹学生们的细心了!
“高二(2)班班级音乐会现在开始!”主持人开始发言了。接下来,我惊奇地发现,大家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有的把书上的歌曲进行了“独唱”、“二重唱”、“小组唱”等;有的给大家演唱了好听的流行歌曲,引得在下面的学生也跟着轻轻地哼唱;主持人的台词也很精彩,节目与节目之间都有串词,而且语言也很热情、丰富;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毫无疑问,这场音乐会很成功,它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调动了学生的表演积极性,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更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仅仅是高效吗?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是针对传统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或者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益”和“成绩”。高效课堂拒绝任何的功利教育,是一个注重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的教育概念,高效课堂要具备“三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它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会记,只有动手才能学得会。”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课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已逐渐成为我们指导课堂教学的思想准则,教师不再单单是一个传授者、指导者,而更多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学友、精神教练、顾问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音乐教育观,也注重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乐趣,表达个人情智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感染、想象、激励、启迪、创新的功能。
职业高中阶段是学生生长高峰期之一。伴随着他们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并逐步形成一些小学阶段所不具备的新特点。音乐心理发展是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原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在论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就指出,中学生处于少年末期,是“过度期”、“困难期”、“危机期”;他们渴求建立和成人及同龄人的谐和关系,从而评价和指导自身;少年身上同时存在“孩子气”和“成人气”的特性;青年有价值、有目的的活动急剧地活跃起来……,并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知道自己的价值。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也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少年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在初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满足学生乐于实践、积极表现的强烈要求,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充分创造各种各样的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才能激起他们的音乐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观众,不是听众,而是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评论者。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动身。教师是学生参与的指导者,不应代替学生的参与,而应创造更可能多的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实现感受。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放飞孩子的心,鼓励他们参与音乐实践,多多动脑,发挥想象。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展现创新才能。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我们用宽容的心态,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一次次“异想天开”,你会发觉课堂上将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