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网页,看见关于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的广告。这档节目叫“话聊”。不用说,脑子里立即想起的是那个医学上的名词,进而还想到医院里那些让人悲戚的角落。和角落里让人生死疲劳的故事。
能够想象得到创意者的自鸣得意。这词儿多响,多容易记住。可我就想问,参加节目的你怕不怕?
主持人甲:欢迎大家来到hua liao(化疗)现场。
嘉宾:让我们一起hualiao——此处可以有汪峰“一起摇摆”的乐感。
主持人乙:今天的hualiao就到这里。下一次hualiao再会。
要是配上难忘今宵的伴奏。估计效果更突出。
给自己的节目起这样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字。好像是自家的事,与你无关。但老实说,即使是旁观者,也很难躲开那个医学名词默默的刺激。否则,还有什么必要起这个名字并且大力推广?
如此让人膈应的“幽默”,接近于某种“联想霸凌”了,真的好吗?
老百姓常说,百无禁忌,大概任何词汇,只要不违法。都是可以使用的。但法律之外,还有“社会观感”需要注意。
于是想到,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一个词儿的出名。怕也是要分出一条邪路来:出不了“正名”。出糟名、恶名也可以。
这就像极了某些网红的做派,只要出名,管他什么名。拎着孩子半空甩、吞咽奇葩生物那是不在话下,可惜现在管得严,过往那种暴露式出名,已经使不上了——要知道,某些词语的推广,也曾走过“下三路”。例如当年“一个叫春的城市”,再如“性扒客”啥的。不知道星巴克有没有被气晕过,但目力所及,星巴克一个个在街头岿然不动。看来谐音大法,并没有打到要害。或许,彼谐音词,没什么影响力。又或许,星巴克是在默默受伤中。
为了让人瞬间记住某个词,不惜搞谐音战术,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一度很流行。记得某家知名商品的广告词,也用了谐音,把好好的四字成语破坏得无以复加。这让一贯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循规蹈距的人们惊愕异常。
记得有关方面还曾大声提醒过不要糟蹋汉语,好像还有过限制性措施。但好景不长,这种针对成语的“谐术”后来又出山。变本加厉起来。“无鞋可及”“食情画意”“无饿不坐”“饭醉分子”……这类“热词”如今随处可见。当其中有些词堂而皇之地挂成店铺招牌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场关于成语的灾难慢慢生发。
时至今日,这种“谐术”已经从解构成语发展到解构一切词语,而且深度进入了社会生活,很多原本反对制造谐音成语的人,慢慢也接受了。因为这种“技术”很有洗脑神曲般的功能。
某天微信群有人说了一句“雨女无瓜”,我愣住了。啥意思?雨女是谁?是天山童姥.还是杨过的姑姑?两位下了山淋了雨.于是成为绝世雨女?问题是“无瓜”的意境怎么也接不上啊。没听说过这两人喜欢吃瓜。
要么就是《雨巷》申的那位女神,一边打着雨伞,一边记挂着田园里瓜的长势?戴望舒八成遇见的是一位农民的女儿咯?
后来才知道自己“奥特”了,人家说的意思是“与你无关”。瞬间感觉我们彼此不在同一个星球上。
网络空间一度流行过所谓的火星文,“雨女无瓜”有点像是火星文的升级版:每一个字都有出处,每一个字都有对应的“谐门”。
和从前的破坏性造词不一样,如今的造词者,很少那么低级了。尽管看上去使用语言文字命名、叙述、点睛的技术一样低能,但“话聊”和“雨女无瓜”们早已跳出了简单模仿、照搬的层次,变得更为开放,更为飘逸,也更为暴力,甚至另成体系。
照此类推,剪片编辑的APP可以叫“压片”,倉库可以喊成“存货”……
突然发现,和二十多年前相比。面对“谐术”的抢逼围,我们甚至连惊愕的本能都失去了。
吃瓜群众自然是缴械投降逐步适应,有关方面似乎也是无话可说、默然听任。字典里隔一段还会收录一下网络民间智慧的结晶。
“话聊”不是商标,但是不是要经过基本的审核呢?“雨女无瓜”一般只在私聊圈里出现。大概也很难干预。可我不知道,假如今后学生的作文里,也随时拿出“雨女无瓜”“话聊”“压片”砸我们的眼球时,又该如何面对?要知道,莫名其妙的“蓝瘦,香菇”已经攻陷平面媒体的版面了。而且已经进入百度百科了。
文字的魅力在于创造和适用,而绝不在于撕裂和变态。龙应台的一语“目送”,让多少人怦然心动热泪盈眶。这两个字各个平淡无奇,却在特定的语境里聚合起一种被传统文化、心灵感应所加持的特别美感来。
用这样的方式,想出些APP、店招,又该有多么优雅。
粗鄙和无聊不是“实践文字”的归宿。网红炸鸡店“叫了只鸡”因为名字引发不适被整改,有法院表示,商标就违了法——没人说明何以能通过商标审核。
可问题是,这只是特例。那些看上去不那么极端的“谐词”。说不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五脏六腑,变为一种“鄙需”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只要键盘一输入hua liao,立马跳出“话聊”、医学名词和其他词,且“话聊”排名第一。虽然我很负责任地说没有搞竞价排名。但输入法已经完美记载了“话聊”这个词条。真是想不低调都难。
能够想象得到创意者的自鸣得意。这词儿多响,多容易记住。可我就想问,参加节目的你怕不怕?
主持人甲:欢迎大家来到hua liao(化疗)现场。
嘉宾:让我们一起hualiao——此处可以有汪峰“一起摇摆”的乐感。
主持人乙:今天的hualiao就到这里。下一次hualiao再会。
要是配上难忘今宵的伴奏。估计效果更突出。
给自己的节目起这样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字。好像是自家的事,与你无关。但老实说,即使是旁观者,也很难躲开那个医学名词默默的刺激。否则,还有什么必要起这个名字并且大力推广?
如此让人膈应的“幽默”,接近于某种“联想霸凌”了,真的好吗?
老百姓常说,百无禁忌,大概任何词汇,只要不违法。都是可以使用的。但法律之外,还有“社会观感”需要注意。
于是想到,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一个词儿的出名。怕也是要分出一条邪路来:出不了“正名”。出糟名、恶名也可以。
这就像极了某些网红的做派,只要出名,管他什么名。拎着孩子半空甩、吞咽奇葩生物那是不在话下,可惜现在管得严,过往那种暴露式出名,已经使不上了——要知道,某些词语的推广,也曾走过“下三路”。例如当年“一个叫春的城市”,再如“性扒客”啥的。不知道星巴克有没有被气晕过,但目力所及,星巴克一个个在街头岿然不动。看来谐音大法,并没有打到要害。或许,彼谐音词,没什么影响力。又或许,星巴克是在默默受伤中。
为了让人瞬间记住某个词,不惜搞谐音战术,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一度很流行。记得某家知名商品的广告词,也用了谐音,把好好的四字成语破坏得无以复加。这让一贯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循规蹈距的人们惊愕异常。
记得有关方面还曾大声提醒过不要糟蹋汉语,好像还有过限制性措施。但好景不长,这种针对成语的“谐术”后来又出山。变本加厉起来。“无鞋可及”“食情画意”“无饿不坐”“饭醉分子”……这类“热词”如今随处可见。当其中有些词堂而皇之地挂成店铺招牌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场关于成语的灾难慢慢生发。
时至今日,这种“谐术”已经从解构成语发展到解构一切词语,而且深度进入了社会生活,很多原本反对制造谐音成语的人,慢慢也接受了。因为这种“技术”很有洗脑神曲般的功能。
某天微信群有人说了一句“雨女无瓜”,我愣住了。啥意思?雨女是谁?是天山童姥.还是杨过的姑姑?两位下了山淋了雨.于是成为绝世雨女?问题是“无瓜”的意境怎么也接不上啊。没听说过这两人喜欢吃瓜。
要么就是《雨巷》申的那位女神,一边打着雨伞,一边记挂着田园里瓜的长势?戴望舒八成遇见的是一位农民的女儿咯?
后来才知道自己“奥特”了,人家说的意思是“与你无关”。瞬间感觉我们彼此不在同一个星球上。
网络空间一度流行过所谓的火星文,“雨女无瓜”有点像是火星文的升级版:每一个字都有出处,每一个字都有对应的“谐门”。
和从前的破坏性造词不一样,如今的造词者,很少那么低级了。尽管看上去使用语言文字命名、叙述、点睛的技术一样低能,但“话聊”和“雨女无瓜”们早已跳出了简单模仿、照搬的层次,变得更为开放,更为飘逸,也更为暴力,甚至另成体系。
照此类推,剪片编辑的APP可以叫“压片”,倉库可以喊成“存货”……
突然发现,和二十多年前相比。面对“谐术”的抢逼围,我们甚至连惊愕的本能都失去了。
吃瓜群众自然是缴械投降逐步适应,有关方面似乎也是无话可说、默然听任。字典里隔一段还会收录一下网络民间智慧的结晶。
“话聊”不是商标,但是不是要经过基本的审核呢?“雨女无瓜”一般只在私聊圈里出现。大概也很难干预。可我不知道,假如今后学生的作文里,也随时拿出“雨女无瓜”“话聊”“压片”砸我们的眼球时,又该如何面对?要知道,莫名其妙的“蓝瘦,香菇”已经攻陷平面媒体的版面了。而且已经进入百度百科了。
文字的魅力在于创造和适用,而绝不在于撕裂和变态。龙应台的一语“目送”,让多少人怦然心动热泪盈眶。这两个字各个平淡无奇,却在特定的语境里聚合起一种被传统文化、心灵感应所加持的特别美感来。
用这样的方式,想出些APP、店招,又该有多么优雅。
粗鄙和无聊不是“实践文字”的归宿。网红炸鸡店“叫了只鸡”因为名字引发不适被整改,有法院表示,商标就违了法——没人说明何以能通过商标审核。
可问题是,这只是特例。那些看上去不那么极端的“谐词”。说不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五脏六腑,变为一种“鄙需”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只要键盘一输入hua liao,立马跳出“话聊”、医学名词和其他词,且“话聊”排名第一。虽然我很负责任地说没有搞竞价排名。但输入法已经完美记载了“话聊”这个词条。真是想不低调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