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艺术永恒的话题,在中国有一首歌咏爱情的乐曲,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世界闻名,那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这首赞美爱情乐曲的人就像这首乐曲一样,浪漫而才华横溢。历经坎坷而坚贞不渝,其中一位就是著名作曲家陈钢。
上海,陈钢生长的地方,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但在这个上海男人眼里这些都只是它华丽的外表,在他心里真正的上海在交错的弄堂里,在风格各异的小洋楼里,在一排排梧桐树和他的记忆里。
蝴蝶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蝴蝶的影子,从“庄周梦蝶”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蝴蝶在里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梁祝”中蝴蝶更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蝴蝶美丽却脆弱,它的生命绚烂却短暂。根据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外被翻译为《蝴蝶情侣》。
梁祝的诞生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的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等人为了响应“民族化”、“群众化”……的口号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志在探索小提琴在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尝试将民族乐器中的某些演奏手法运用在小提琴上,并颇为新鲜别致地改编了《二泉映月》《早天雷》和类似重奏的小《粱祝》,但这些出自几个小提琴学生的业余创作,毕竟无法更上一层楼,在小提琴上将交响乐、协奏曲中的“深度”、“力度”和“幅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在第二年的国庆10周年庆祝即临之际,以《梁祝》为题材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成为了大家寄予厚望的期待。就在这个时候,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层,决定由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共同完成这个献礼作品。
初稿完成后,陈钢和何占豪通过试奏征求意见,那时曲中还没有“化蝶”的部分,只写到祝英台投坟殉情为止。奏毕,举座无语,一片寂静,大家因乐曲所传达出的无限悲恸而几乎窒息。就在这时,音乐学院领导人孟波提出,应该加入“化蝶”,因为作为爱情的一种升华,这样不仅能在音乐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还在感情上为浪漫、坚贞的爱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孟波的这个提议,就为这首乐曲“点”了“睛”。
接受了新的思路后,两个人又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和完善。1959年5月4日,在学校“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由何占豪和陈钢二人试奏了加入了“化蝶”的修改版。当时,何占豪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虽显得有些粗糙,却能体味到每一个音符的真情。一曲奏完以后,陈钢赶着回去为曲子配器,而由何占豪代表他们两个人在台上发言。5月底,《粱祝》就要在“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正式首演了。
地点变换到上海艺术剧场,当时18岁的俞丽拿站在舞台上,用她的琴声叙述着那凄美的爱情,时而缠绵,时而哭泣。而陈钢则揣着一颗紧张而激动的心,悄悄地躲在台侧。当指挥手中的指挥棒停止的那一刻,全场死寂。突然,掌声如雷鸣般响起,陈钢、何占豪和台下的观众都激动万分,热泪盈眶。那一刻,陈钢明白《梁祝》成功了,“蝴蝶”飞起来了。这首乐曲的成功除了优秀的创作之外,还有演奏者、指挥者和所有给予过这首作品意见和帮助的人的功劳;更不能忘记的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美丽传说,和多姿多彩的民歌、戏曲音乐所留给他们的遗产和赋予他们的灵感。
初恋的墓志铭
1959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钢从照片看见了一位让他无法抗拒的姑娘,经过别人的介绍,尽管两地相隔,他们很快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虽远隔千里,却有鸿雁传情,在陈钢创作最紧张的阶段也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陈钢创作的同时老觉得远方有一个人在注视着自己,有一种爱在遥遥地温暖着自己。带着心里对爱的渴望和对远方的思念,他的创作过程非常顺利。当姑娘从广播里得知《粱祝》成功时,喜悦顿上心头,她千里迢迢赶到上海为陈钢庆祝。见面的那一刹那,两个人的心激动得难以言喻。
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女方家庭的反对。在那个年代,这种“超现实”的浪漫爱情,也就只能无奈地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了!在家庭和单位的重压下,火热而纯洁的爱情被裹上了一层霜冻,姑娘无望地离开了上诲。一年之后,从音乐学院毕业的陈钢怀着一丝期望,前往姑娘所在的城市去寻求最后的答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还是那个熟悉的公园,两个人相对无言,命运似乎已经给他们作出了最后的判决。姑娘默默地掏出一包石子送给陈钢,这些石子似乎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这时,公园里的广播传来一阵凄婉的音乐,不是别的,正是《梁祝》。陈钢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段音乐竟然会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气氛中,这样地响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天意的昭示。而《梁祝》也成为了陈钢这一段初恋的预言录和基志铭。后来,姑娘嫁为人妇,陈钢在心里给她送去了深深的祝福。
蝴蝶飞舞
从1960年开始,中国指挥家曹鹏在苏联成功地演出了《梁祝》。当时,曾想从中国运送一只板鼓到苏联,可是由于时间紧迫,最后是从莫斯科的一家博物馆中借用了一只专供陈列用的板鼓。当时的演出轰动了整个莫斯科。后来这只美丽的“蝴蝶”又先后飞到了东南亚和欧美。
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的碗形露天剧场,人头攒动。在这个70年没有华人登上过的舞台上响起了《梁祝》,第一个乐句奏响的时候场内掌声一片。那一刻,坐在嘉宾席里的陈钢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此时的《梁祝》已经超越了音乐,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中国走进新世纪的象征。而这一场晚会的名字就是“为中国喝彩”。
玫瑰篇
转眼即是2007年,2007年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中国流行音乐诞生80周年之际,有一个不能不被提到的人,他就是陈钢的父亲,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先驱之一,被称为“歌仙”的陈歌辛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到处都飘扬着他创作的作品,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一个城市的影像。从《恭喜恭喜》《梦中人》《玫瑰玫瑰我爱你》《花样的年华》《苏州河边》《凤凰于飞》《永远的微笑》《蔷薇处处开》《夜上海》,到《不变的心》《初恋女》《渔家女》《小小洞房》……这些经典老歌都是出自陈歌辛之手。而在陈钢的心里对这些“老歌”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老歌”不老,青春永在。《玫瑰玫瑰我爱你》是陈歌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陈歌辛先生如同玫瑰一样,在坚持中怒放着自己的生命。
“春”与“花”
在陈钢的眼中,父亲在音乐方面某些领域的造诣,他永远都不可能达到;而父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更是自己望尘莫及的。这也是为什么陈钢一直都不涉足流行音乐的原因,他说,在流行音乐方面,父亲的创作是非常人所能为也!父亲写流行音乐,但也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很高的造诣。父亲也是一个全才,他不但是作曲家,还是诗人、学者、预言学家、乐队指挥和男中音歌唱家。
父亲在音乐的创作上主要有两个主题:“春”和“花”。他一生写过很多盼春,迎春,颂春的歌曲,也写过很多和花有关的歌曲。这些经典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曲在上世纪50年代被译成英文传唱美国,它的英文演唱者弗兰克·莱恩一直以为这是一首美国歌,而在1951年,这首歌就登上了全美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由于当时不知道这首歌出自中国的陈歌辛,所以相传在美国有百万版税无人认领。后来,当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还开玩笑地说:“要是真领到了这笔钱,我就从美国买一架飞机捐给国家”。
父与子,玫瑰与蝴蝶,音乐的理想就这样的飞翔和延续了下来。
上海,陈钢生长的地方,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但在这个上海男人眼里这些都只是它华丽的外表,在他心里真正的上海在交错的弄堂里,在风格各异的小洋楼里,在一排排梧桐树和他的记忆里。
蝴蝶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蝴蝶的影子,从“庄周梦蝶”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蝴蝶在里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梁祝”中蝴蝶更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蝴蝶美丽却脆弱,它的生命绚烂却短暂。根据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外被翻译为《蝴蝶情侣》。
梁祝的诞生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的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等人为了响应“民族化”、“群众化”……的口号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志在探索小提琴在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尝试将民族乐器中的某些演奏手法运用在小提琴上,并颇为新鲜别致地改编了《二泉映月》《早天雷》和类似重奏的小《粱祝》,但这些出自几个小提琴学生的业余创作,毕竟无法更上一层楼,在小提琴上将交响乐、协奏曲中的“深度”、“力度”和“幅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在第二年的国庆10周年庆祝即临之际,以《梁祝》为题材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成为了大家寄予厚望的期待。就在这个时候,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层,决定由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共同完成这个献礼作品。
初稿完成后,陈钢和何占豪通过试奏征求意见,那时曲中还没有“化蝶”的部分,只写到祝英台投坟殉情为止。奏毕,举座无语,一片寂静,大家因乐曲所传达出的无限悲恸而几乎窒息。就在这时,音乐学院领导人孟波提出,应该加入“化蝶”,因为作为爱情的一种升华,这样不仅能在音乐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还在感情上为浪漫、坚贞的爱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孟波的这个提议,就为这首乐曲“点”了“睛”。
接受了新的思路后,两个人又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和完善。1959年5月4日,在学校“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由何占豪和陈钢二人试奏了加入了“化蝶”的修改版。当时,何占豪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虽显得有些粗糙,却能体味到每一个音符的真情。一曲奏完以后,陈钢赶着回去为曲子配器,而由何占豪代表他们两个人在台上发言。5月底,《粱祝》就要在“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正式首演了。
地点变换到上海艺术剧场,当时18岁的俞丽拿站在舞台上,用她的琴声叙述着那凄美的爱情,时而缠绵,时而哭泣。而陈钢则揣着一颗紧张而激动的心,悄悄地躲在台侧。当指挥手中的指挥棒停止的那一刻,全场死寂。突然,掌声如雷鸣般响起,陈钢、何占豪和台下的观众都激动万分,热泪盈眶。那一刻,陈钢明白《梁祝》成功了,“蝴蝶”飞起来了。这首乐曲的成功除了优秀的创作之外,还有演奏者、指挥者和所有给予过这首作品意见和帮助的人的功劳;更不能忘记的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美丽传说,和多姿多彩的民歌、戏曲音乐所留给他们的遗产和赋予他们的灵感。
初恋的墓志铭
1959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钢从照片看见了一位让他无法抗拒的姑娘,经过别人的介绍,尽管两地相隔,他们很快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虽远隔千里,却有鸿雁传情,在陈钢创作最紧张的阶段也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陈钢创作的同时老觉得远方有一个人在注视着自己,有一种爱在遥遥地温暖着自己。带着心里对爱的渴望和对远方的思念,他的创作过程非常顺利。当姑娘从广播里得知《粱祝》成功时,喜悦顿上心头,她千里迢迢赶到上海为陈钢庆祝。见面的那一刹那,两个人的心激动得难以言喻。
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女方家庭的反对。在那个年代,这种“超现实”的浪漫爱情,也就只能无奈地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了!在家庭和单位的重压下,火热而纯洁的爱情被裹上了一层霜冻,姑娘无望地离开了上诲。一年之后,从音乐学院毕业的陈钢怀着一丝期望,前往姑娘所在的城市去寻求最后的答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还是那个熟悉的公园,两个人相对无言,命运似乎已经给他们作出了最后的判决。姑娘默默地掏出一包石子送给陈钢,这些石子似乎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这时,公园里的广播传来一阵凄婉的音乐,不是别的,正是《梁祝》。陈钢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段音乐竟然会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气氛中,这样地响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天意的昭示。而《梁祝》也成为了陈钢这一段初恋的预言录和基志铭。后来,姑娘嫁为人妇,陈钢在心里给她送去了深深的祝福。
蝴蝶飞舞
从1960年开始,中国指挥家曹鹏在苏联成功地演出了《梁祝》。当时,曾想从中国运送一只板鼓到苏联,可是由于时间紧迫,最后是从莫斯科的一家博物馆中借用了一只专供陈列用的板鼓。当时的演出轰动了整个莫斯科。后来这只美丽的“蝴蝶”又先后飞到了东南亚和欧美。
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的碗形露天剧场,人头攒动。在这个70年没有华人登上过的舞台上响起了《梁祝》,第一个乐句奏响的时候场内掌声一片。那一刻,坐在嘉宾席里的陈钢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此时的《梁祝》已经超越了音乐,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中国走进新世纪的象征。而这一场晚会的名字就是“为中国喝彩”。
玫瑰篇
转眼即是2007年,2007年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中国流行音乐诞生80周年之际,有一个不能不被提到的人,他就是陈钢的父亲,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先驱之一,被称为“歌仙”的陈歌辛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到处都飘扬着他创作的作品,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一个城市的影像。从《恭喜恭喜》《梦中人》《玫瑰玫瑰我爱你》《花样的年华》《苏州河边》《凤凰于飞》《永远的微笑》《蔷薇处处开》《夜上海》,到《不变的心》《初恋女》《渔家女》《小小洞房》……这些经典老歌都是出自陈歌辛之手。而在陈钢的心里对这些“老歌”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老歌”不老,青春永在。《玫瑰玫瑰我爱你》是陈歌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陈歌辛先生如同玫瑰一样,在坚持中怒放着自己的生命。
“春”与“花”
在陈钢的眼中,父亲在音乐方面某些领域的造诣,他永远都不可能达到;而父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更是自己望尘莫及的。这也是为什么陈钢一直都不涉足流行音乐的原因,他说,在流行音乐方面,父亲的创作是非常人所能为也!父亲写流行音乐,但也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很高的造诣。父亲也是一个全才,他不但是作曲家,还是诗人、学者、预言学家、乐队指挥和男中音歌唱家。
父亲在音乐的创作上主要有两个主题:“春”和“花”。他一生写过很多盼春,迎春,颂春的歌曲,也写过很多和花有关的歌曲。这些经典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曲在上世纪50年代被译成英文传唱美国,它的英文演唱者弗兰克·莱恩一直以为这是一首美国歌,而在1951年,这首歌就登上了全美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由于当时不知道这首歌出自中国的陈歌辛,所以相传在美国有百万版税无人认领。后来,当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还开玩笑地说:“要是真领到了这笔钱,我就从美国买一架飞机捐给国家”。
父与子,玫瑰与蝴蝶,音乐的理想就这样的飞翔和延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