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青龙汤方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1]。“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2]。原著中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干姜3两,桂枝去皮3两,麻黄去节3两,芍药3两,炙甘草3两,细辛3两,洗半夏半升,洗五味子半升。笔者行医多年,用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收效較好,现将主要辨证论治及用药心得体会阐述如 下,供读者参考。
病因病机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痰饮、咳嗽之类。《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患者多为阳虚之体,饮邪内伏,一旦感受外邪,每从寒化,发为表寒里饮之证,用小青龙汤治之,疗效颇佳。北方气候寒冷,常用寒邪引发伏饮,寒饮多于痰热,舌苔白滑,脉象弦紧,痰色白黏,恶寒无汗,宜温化法,小青龙汤主之。若呈寒包热之象,口渴烦热,可以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总之,慢性支气管炎其标多在肺气实,其本多在脾肾虚,即“脾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是也。小青龙汤条文的临床特点:其伤寒表不解,即代表恶寒、发汗、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证的必具表现。里有水饮之邪,其见干呕,咳嗽,气喘,为水饮泛滥,干犯肺胃,致肺失宣降,胃气上逆,若水饮内停,不能化生津液则口渴,水饮超于大肠则下利。为外表寒里有寒饮的病理,属太阳伤寒兼停水饮证。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则用于由内饮外寒,饮甚于热,其病机是由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所引起。
辨证分型
慢性支气管炎需辨证分型。
急性发作期需分寒、热、燥、湿:①痰稀白者属寒,治以散寒化痰,宣肺降气,以小青龙汤治之。麻黄15g,芍药15g,细辛15g,干姜15g,炙甘草15g,桂枝15g,五味子20g,半夏20g。②痰黄黏不爽者属热,多发热口干,治以清肺化痰,以小青龙加石膏汤上方加石膏20g。③痰黏口干咯出不利者,痰阻之象,属燥痰,上方加蚤休10g,竹沥10g,以润燥。④咽干少津、干咳加麦冬15g以润燥养阴。⑤痰多纳少,口干不欲饮者,舌苔厚腻者属湿痰,加陈皮15g,半夏加至20g。
久病者需标本兼顾,辨肺、脾、肾三脏之虚:①肺脾两虚:痰湿庸盛 咳嗽痰多而浊,色白易咳,纳差,乏力,治以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小青龙汤加党参15g,白术15g,云苓10g,橘红10g。②肺肾两虚: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治以补肾纳气,佐化痰之法,小青龙汤原方加麦冬10g,五味子15g,山萸肉20g;肾阳虚明显者乏力,气喘,头晕,尺脉弱,加附子10~20g,附子宜先煎以去其毒性,煎20分钟以上方可下煮他药。③缓解期:咳喘不明显,痰少,以扶正为主,小青龙汤加人参15g,贝母10g等药以巩固疗效,酌情减半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之用量。
祖国医学之“冬病夏治”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缓解期可以试用:夏季可以白术20g,细辛5g,干姜10g,桂枝10g,麻黄5g,白芍5g,甘草5g,半夏5g,少服之。每日1剂,连用05~1个月,可以减少冬季咳嗽发作或不发作。
用药心得
小青龙汤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功;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方为解表涤饮双解之剂,但重在涤饮,故喻以小青龙命方。《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辛生肺”“用辛泻之”[3],表示辛散发表,驱邪则正安,以助肺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咳则肺气耗散,故用酸味以补其肺体,收其耗散之气。白芍、五味子酸以敛其肺体,桂枝、细辛、麻黄则辛温发散,温肺散寒,干姜温化痰饮,有辛散有酸敛,相得宜彰。笔者体会,麻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以10~15g为宜,过量易引起口干、出汗、脉数等不良反应,一般以恶寒发汗,喘甚者易量大,口干痰黏者量宜小。细辛用量为10~15g,可较传统用量之5g稍多一些,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急性炎症者可加用黄芩5~10g,因本症阳虚外感居多,用量宜少,温散中少佐苦寒之意。痰多黏者佐加瓜蒌以抗菌、润肺祛痰、平喘。喘甚者可加款冬花常收到较好的平喘效果。汗出形寒者加苏子、杏仁。阴虚肺热者加沙参、麦冬。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有平喘作用。可用于咳嗽、哮喘,麻黄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枝能刺激汗腺神经,并能使皮肤血管扩张,故有发汗解表作用,并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等皆有抑制作用。细辛有解热镇痛、镇静、镇咳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干姜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兴奋中枢神经增进血液循环,促进发汗,升高血压。甘草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抑制咳嗽中枢,并能促进支气管的分泌,故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并有解毒作用,解除体内代谢物的中毒及细菌毒素。五味子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肠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半夏能镇静咳嗽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并能使支气管分泌物减少,故有镇咳祛痰作用,并抑制呕吐中枢,故有镇吐作用。白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
典型案例
例1:患者,男,60岁,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每年平均连续咳嗽发作>2个月,抗炎治疗有效,此次因天气寒冷咳嗽、咳痰发作,无汗恶寒,咳嗽,咳白痰,声音嘶哑,痰鸣气急,烦躁不安,小便尚可,脉弦细。查:双肺散在干鸣音,肺底闻及细湿啰音,X线片:双肺纹理增强。中医辨证为外感内饮,壅塞肺气,上逆作咳,拟仲景小青龙汤加味:炙麻黄7g,桂枝20g,白芍20g,生半夏20g,细辛10g,炙甘草15g,干姜15g,五味子20g,生姜10g,瓜蒌皮15g,3剂后咳喘均减轻,又巩固治疗5剂而愈。
例2:患者,女,50岁,反复咳嗽6年,此次感寒后发热38℃,恶寒无汗头痛,口渴烦躁,咳嗽,咳痰黄黏滞不畅,舌苔薄黄脉滑数。查:双肺闻少许湿啰音及散在干鸣音,中医辨证为素有伏饮,风寒外表如里化热,肺不宣降上逆作咳。治法:温肺化饮,化痰发表。处方:石膏30g(先煎),麻黄15g,桂枝10g,甘草15g,生姜15g,五味子15g,细辛10g,半夏15g,竹沥10g。1剂服后咳嗽减轻,热退,又3剂而愈。
参考文献
1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李克光,杨百弗.金匮要略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主编.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病因病机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痰饮、咳嗽之类。《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患者多为阳虚之体,饮邪内伏,一旦感受外邪,每从寒化,发为表寒里饮之证,用小青龙汤治之,疗效颇佳。北方气候寒冷,常用寒邪引发伏饮,寒饮多于痰热,舌苔白滑,脉象弦紧,痰色白黏,恶寒无汗,宜温化法,小青龙汤主之。若呈寒包热之象,口渴烦热,可以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总之,慢性支气管炎其标多在肺气实,其本多在脾肾虚,即“脾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是也。小青龙汤条文的临床特点:其伤寒表不解,即代表恶寒、发汗、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证的必具表现。里有水饮之邪,其见干呕,咳嗽,气喘,为水饮泛滥,干犯肺胃,致肺失宣降,胃气上逆,若水饮内停,不能化生津液则口渴,水饮超于大肠则下利。为外表寒里有寒饮的病理,属太阳伤寒兼停水饮证。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则用于由内饮外寒,饮甚于热,其病机是由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所引起。
辨证分型
慢性支气管炎需辨证分型。
急性发作期需分寒、热、燥、湿:①痰稀白者属寒,治以散寒化痰,宣肺降气,以小青龙汤治之。麻黄15g,芍药15g,细辛15g,干姜15g,炙甘草15g,桂枝15g,五味子20g,半夏20g。②痰黄黏不爽者属热,多发热口干,治以清肺化痰,以小青龙加石膏汤上方加石膏20g。③痰黏口干咯出不利者,痰阻之象,属燥痰,上方加蚤休10g,竹沥10g,以润燥。④咽干少津、干咳加麦冬15g以润燥养阴。⑤痰多纳少,口干不欲饮者,舌苔厚腻者属湿痰,加陈皮15g,半夏加至20g。
久病者需标本兼顾,辨肺、脾、肾三脏之虚:①肺脾两虚:痰湿庸盛 咳嗽痰多而浊,色白易咳,纳差,乏力,治以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小青龙汤加党参15g,白术15g,云苓10g,橘红10g。②肺肾两虚: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治以补肾纳气,佐化痰之法,小青龙汤原方加麦冬10g,五味子15g,山萸肉20g;肾阳虚明显者乏力,气喘,头晕,尺脉弱,加附子10~20g,附子宜先煎以去其毒性,煎20分钟以上方可下煮他药。③缓解期:咳喘不明显,痰少,以扶正为主,小青龙汤加人参15g,贝母10g等药以巩固疗效,酌情减半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之用量。
祖国医学之“冬病夏治”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缓解期可以试用:夏季可以白术20g,细辛5g,干姜10g,桂枝10g,麻黄5g,白芍5g,甘草5g,半夏5g,少服之。每日1剂,连用05~1个月,可以减少冬季咳嗽发作或不发作。
用药心得
小青龙汤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功;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方为解表涤饮双解之剂,但重在涤饮,故喻以小青龙命方。《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辛生肺”“用辛泻之”[3],表示辛散发表,驱邪则正安,以助肺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咳则肺气耗散,故用酸味以补其肺体,收其耗散之气。白芍、五味子酸以敛其肺体,桂枝、细辛、麻黄则辛温发散,温肺散寒,干姜温化痰饮,有辛散有酸敛,相得宜彰。笔者体会,麻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以10~15g为宜,过量易引起口干、出汗、脉数等不良反应,一般以恶寒发汗,喘甚者易量大,口干痰黏者量宜小。细辛用量为10~15g,可较传统用量之5g稍多一些,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急性炎症者可加用黄芩5~10g,因本症阳虚外感居多,用量宜少,温散中少佐苦寒之意。痰多黏者佐加瓜蒌以抗菌、润肺祛痰、平喘。喘甚者可加款冬花常收到较好的平喘效果。汗出形寒者加苏子、杏仁。阴虚肺热者加沙参、麦冬。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有平喘作用。可用于咳嗽、哮喘,麻黄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枝能刺激汗腺神经,并能使皮肤血管扩张,故有发汗解表作用,并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等皆有抑制作用。细辛有解热镇痛、镇静、镇咳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干姜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兴奋中枢神经增进血液循环,促进发汗,升高血压。甘草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抑制咳嗽中枢,并能促进支气管的分泌,故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并有解毒作用,解除体内代谢物的中毒及细菌毒素。五味子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肠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半夏能镇静咳嗽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并能使支气管分泌物减少,故有镇咳祛痰作用,并抑制呕吐中枢,故有镇吐作用。白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
典型案例
例1:患者,男,60岁,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每年平均连续咳嗽发作>2个月,抗炎治疗有效,此次因天气寒冷咳嗽、咳痰发作,无汗恶寒,咳嗽,咳白痰,声音嘶哑,痰鸣气急,烦躁不安,小便尚可,脉弦细。查:双肺散在干鸣音,肺底闻及细湿啰音,X线片:双肺纹理增强。中医辨证为外感内饮,壅塞肺气,上逆作咳,拟仲景小青龙汤加味:炙麻黄7g,桂枝20g,白芍20g,生半夏20g,细辛10g,炙甘草15g,干姜15g,五味子20g,生姜10g,瓜蒌皮15g,3剂后咳喘均减轻,又巩固治疗5剂而愈。
例2:患者,女,50岁,反复咳嗽6年,此次感寒后发热38℃,恶寒无汗头痛,口渴烦躁,咳嗽,咳痰黄黏滞不畅,舌苔薄黄脉滑数。查:双肺闻少许湿啰音及散在干鸣音,中医辨证为素有伏饮,风寒外表如里化热,肺不宣降上逆作咳。治法:温肺化饮,化痰发表。处方:石膏30g(先煎),麻黄15g,桂枝10g,甘草15g,生姜15g,五味子15g,细辛10g,半夏15g,竹沥10g。1剂服后咳嗽减轻,热退,又3剂而愈。
参考文献
1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李克光,杨百弗.金匮要略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主编.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