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与服务区域经济同频共振 培养实用人才与促进家庭致富并进共赢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to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足完善机制,强化培养提高,加快人才成长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明确提出“努力稳定优秀人才、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的人才工作思路,定期专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问题。全校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实施、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了以工作业绩为主的教职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和“以岗定薪、按劳分配、绩效优先、突出重点、兼顾公平”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根据学科建设和所需人才的实际情况,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机制,积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从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12人,外聘实训指导教师4名,极大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
  2.立足稳定队伍,强化人才培养提高。按照“高层次人才优先培养、中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的原则,制定并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2008年以来,学校先后实施了“双师型”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三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五个一”培养工程、“青蓝工程”等五项教师成长工程,先后有356人次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校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参训率96%;12名教师顺利转型,转型教师占15%以上;11名教师成长为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和专业结构得到了整体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着眼经济转型,更新育人理念,瞄准人才培养切入点
  学校紧紧围绕我市“强工兴市、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秉持“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方针,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巩固、提升石油工程类专业,积极发展石化类专业,调整、优化服务类专业,改造、拓展机械加工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确立“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引入资格认证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精品课程”的思路,面向职业岗位设课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潜力推进“企业进学校、设备进学校、技师进学校,办学出校园到企业、教师出教室到车间、学生出课堂到岗位;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质量与效益合一”的“三进三出、五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跟着地方产业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变”,超前谋划,自觉求变。同时,全面推进“中一强化管理抓基础,中二强化技能抓实训,中三强化服务抓就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始终着眼于学生“学习知识、动手操作、做人做事、干事创业、适应社会”五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产学对接,突出两大产业,服务结构调整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我市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石化产业、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根据我市产业类型,学校主动对与中国北车玉门风塔厂、新能源构件厂、玉门金利公司、新疆吐哈油田、甘肃华电、酒钢集团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就人才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为新能源产业和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与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人才培养有的放矢,企业用人“量身定制”解除了企业用人、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2010年以来,就业于本地风电企业和石化企业的毕业生就达1500多人,实现了“就业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的办学目的。
  四、强化职业培训,服务民生发展,给力新农村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设备优势,积极开展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行业在职人员、农村富裕劳动力和“两后生”的各种培训。按照市场需求和培训对象要求,把培训与市场需求、个体需求、就业推荐相结合,贴近需求设置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焊工、电工、服装裁剪、车铣工、计算机、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3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237场次,培训人员12280人次,达到了促进农民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劳务层次,实现从赚“汗水钱”向“技术钱”转变的目的,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破解了农村改革发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得到全社会的充分的肯定。
  五、围绕能力就业,搭建合作平台,提高人才质量
  1.全面提高技能水平。一是坚持技能大赛制度。通过举办、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力提高了人才的技能水平。二是坚持以技能考证为抓手,大力培养双证书、多面手人才。在学生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10年以来,先后有2133人(次)获得了各类初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甚至取得了三证书,为今后就业创业增加了筹码。
  2. 努力提高就业能力。按照“立足本地企业、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的原则,学校不断加强对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一是坚持顶岗实习。2011年以来,先后与广东东莞普光液晶显示有限公司、上海莫仕集團等大型企业积极接洽,签署了学生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的合作协议,共有436名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学生产技术、学企业管理、感受企业文化,为今后成功就业、稳定就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二是来料加工。学校主动出击,与地方企业、单位达成协议,承接部分产品加工业务,让学生在“实战”中增长见识,提高技能,实现了教室变车间、学生变学徒的办学理念。
  六、满足个体需求,人才梯度培养,实现最佳发展
  为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满足学生“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继续学习有机会、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发展要求,学校探索建立了“升学就业、双轮驱动”的办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水平,自愿选择就读普通中专或者职高班,学校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分层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中加入器乐学习,丰富了音乐实践内容,使音乐教育更加完整。学校的器乐教学多数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开设各种器乐进课堂的教程,许多学校开展了小提琴、二胡、葫芦丝、巴乌、口风琴等乐器进课堂,但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器乐学习并不能坚持到最后,在进入高年级之后的自选器乐进课堂时,就放弃了器乐的学习。如何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残缺的花朵”,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帮助,用心去爱,用心去教育。  一、要有爱心  爱心是一种亲情,它可以无私奉献地开启残疾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
随着传媒时代到来,媒体也在不断重新洗牌,传统的纸质媒体论速度和信息量永远比不过网络和电视,一定要有“自己”的报道。这“自己的报道”不仅有独家报道独家视点的意思,更在于在同时面对同一重大题材时,与包括同城同质媒体一起采访报道时,如何通过切入点的转换、策划思路的整合、以及编辑包装方式的优化,使报纸第二天拿出来的新闻吸引读者,使读者想读、耐读。正如外表不够打眼亮丽的女子更需要展示自己的内涵与特质成为第二
阐明正确使用和书写生物学术语的重要性,对学生在生物答卷中常写的错别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并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走进了学校,网络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数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大量教学信息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组织,给数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课程整合,创设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纯的课堂教学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学校的图书室就为学生打开了一片更为广阔的
【摘 要】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是适应新形势下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养的需要。  【关键词】学校 德育 校园文化 管理机制  家庭教育由于受传统体制、“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各级各类学校至今仍存在着延用“升学率”“毕业率”等指标评估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现象,社会、
一、实现高等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面向21世纪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时值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21世纪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
从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整体素质培养角度,分析高职高专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论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自《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初中生物学教科书在编排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图文并茂,较之以往增加了许多生动有趣、颜色鲜明并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