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体验活动,个性解决知识建构问题的策略;体验活动,见证享受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活动,自觉呈现知识建构的关联三方面研究数学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数学;活动体验;知识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7-01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开放式学习方式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系列活动体验中助力数学知识建构。
一、体验活动,个性解决知识建构问题的策略
每一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数学的任务设置,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有许多路径可达,学生选择哪一条,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发展潜能。在日常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允许差异化,提倡个性化,创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个性化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有效地建构知识。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为例,教师提出问题:把15颗小星星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动手分一分。有的学生提出每次拿5个,一个一个地分;有的学生提出一次取出1个,分完五次后再从第一份分起;还有的学生说我是想三五十五,所以每份放3个。然后教师再问:这种分法必须要准确知道每份是几个的情况下才能圈出每份的个数,要准确地说出每份几个,就需要计算;如果不做任何推断确保通过操作得到正确的结果,怎样分最规范?生:一个一个地分。师:好,一份一个地分,请画下自己思考的过程。生1:15颗小星星平均分成5份,每份应该是3个,所以我就每份圈3个。生2:我是先画15个圈,然后标号,再逐个分类。生3:我先在本子上画5个圈,每次想要取出5颗星,每个圈里放1颗,这样分,最后每个圈里有3颗。生4:我是在小星星上写上1到5的数字,最后数出每一份有几个。在对分的最终结果不进行任何假设的情况下,用图形来表示平均分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因为构建儿童的数学思维本身就有创造性的特点,他们往往能打破常规思维习惯,创造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二、体验活动,见证享受知识建构的过程
教师如果把数学概念、数学技能等知识以经验的形式向学生单纯传输,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他们在教学中容易失去思维动力。所以,教师要以活动创设为契机,在任务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见证和享受知识生成的过程。下面以苏教版二年下册“简单的平面图”教学中学生的三次“制图体验”为例说明体验活动教学方法。(1)第一次制图体验。教师要求:试着把我们操场四周的代表性物体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展示学生作业)你们发现什么问题吗?有的学生说南面没有对着北面,有的学生说四个方向有点乱。教师问:这四个方向是随便填的吗?学生总结:得按一定的顺序来填。比如,南的对面就应是北,不能是别的方向,要按四个方向的顺序和相对的关系来确定这四个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方向。(2)第二次制图体验。生展示不同的作业有如下四种类型:操场的下面为大树,操场的上面为大树,操场的左面为大树,操场的右面为大树。教师询问:为什么同样的操场制出来的图有区别?学生总结:规定的方向不一样,我们应该统一标准,该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3)第三次制图体验。学生按标准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先是让学生独立再现:按自己的想法试着画一画,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再让学生思辨绘制平面图应该有一定的规则:方位的顺序不能乱;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自觉产生统一平面图制作的标准。三次体验活动实际就是一个再创造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了把现实空间的方向抽象到平面图上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制作标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体验活动,自觉呈现知识建构的关联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是数学发展的重要目的。在体验数学运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关系,寻找关联路径,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以“长度单位的复习”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把长度单位按顺序排列,画一下它们分别有多长,再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图。教师询问:你发现了什么?你们还想到了哪些知识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学生可以说出这是计数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题: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厚多少厘米。1000张厚多少厘米?10000张呢?学生先寻找规律,然后利用规律顺利解答。本例即是典型的数学综合运用问题,在此思维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长度单位、计数单位、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关联之处,并能够灵活运用规律,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数学思维的综合性,助力知识建构。
四、结束语
总之,体验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个性策略,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关联,这样的体验才能有效进行数学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建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1(05).
[2]苏娜.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数学;活动体验;知识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7-01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开放式学习方式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系列活动体验中助力数学知识建构。
一、体验活动,个性解决知识建构问题的策略
每一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数学的任务设置,从出发点到目的地有许多路径可达,学生选择哪一条,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发展潜能。在日常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允许差异化,提倡个性化,创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个性化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有效地建构知识。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为例,教师提出问题:把15颗小星星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动手分一分。有的学生提出每次拿5个,一个一个地分;有的学生提出一次取出1个,分完五次后再从第一份分起;还有的学生说我是想三五十五,所以每份放3个。然后教师再问:这种分法必须要准确知道每份是几个的情况下才能圈出每份的个数,要准确地说出每份几个,就需要计算;如果不做任何推断确保通过操作得到正确的结果,怎样分最规范?生:一个一个地分。师:好,一份一个地分,请画下自己思考的过程。生1:15颗小星星平均分成5份,每份应该是3个,所以我就每份圈3个。生2:我是先画15个圈,然后标号,再逐个分类。生3:我先在本子上画5个圈,每次想要取出5颗星,每个圈里放1颗,这样分,最后每个圈里有3颗。生4:我是在小星星上写上1到5的数字,最后数出每一份有几个。在对分的最终结果不进行任何假设的情况下,用图形来表示平均分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因为构建儿童的数学思维本身就有创造性的特点,他们往往能打破常规思维习惯,创造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二、体验活动,见证享受知识建构的过程
教师如果把数学概念、数学技能等知识以经验的形式向学生单纯传输,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他们在教学中容易失去思维动力。所以,教师要以活动创设为契机,在任务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见证和享受知识生成的过程。下面以苏教版二年下册“简单的平面图”教学中学生的三次“制图体验”为例说明体验活动教学方法。(1)第一次制图体验。教师要求:试着把我们操场四周的代表性物体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展示学生作业)你们发现什么问题吗?有的学生说南面没有对着北面,有的学生说四个方向有点乱。教师问:这四个方向是随便填的吗?学生总结:得按一定的顺序来填。比如,南的对面就应是北,不能是别的方向,要按四个方向的顺序和相对的关系来确定这四个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方向。(2)第二次制图体验。生展示不同的作业有如下四种类型:操场的下面为大树,操场的上面为大树,操场的左面为大树,操场的右面为大树。教师询问:为什么同样的操场制出来的图有区别?学生总结:规定的方向不一样,我们应该统一标准,该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3)第三次制图体验。学生按标准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先是让学生独立再现:按自己的想法试着画一画,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再让学生思辨绘制平面图应该有一定的规则:方位的顺序不能乱;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自觉产生统一平面图制作的标准。三次体验活动实际就是一个再创造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了把现实空间的方向抽象到平面图上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制作标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体验活动,自觉呈现知识建构的关联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是数学发展的重要目的。在体验数学运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关系,寻找关联路径,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以“长度单位的复习”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把长度单位按顺序排列,画一下它们分别有多长,再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图。教师询问:你发现了什么?你们还想到了哪些知识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学生可以说出这是计数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题: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厚多少厘米。1000张厚多少厘米?10000张呢?学生先寻找规律,然后利用规律顺利解答。本例即是典型的数学综合运用问题,在此思维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长度单位、计数单位、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关联之处,并能够灵活运用规律,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数学思维的综合性,助力知识建构。
四、结束语
总之,体验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个性策略,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关联,这样的体验才能有效进行数学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建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1(05).
[2]苏娜.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