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为本”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全体学生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性作用;“以学定教”则是重新构建“学”与“教”的关系,打破传统“以教定学”模式,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圆的面积”为例分析“以生为本”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一、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中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将全班学生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部分小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转变这一教学观念,通过以学定教,根据所学习的数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学习,给足学生课堂时间,将过去的“要我学”转变“我要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多问、多做、多思考、多练习。
如学习新课“圆的面积”时,教师则可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创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析、概括、创造等。可这样创设情境:学校围墙外有一片广阔的草原,有一只小羊栓在桩子上,为了防止小羊跑丢,拿着一根绳子将其套住。已知这条绳子的长度为5米,那这只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呢?创设这一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同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圆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再创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以生为本,鼓励自主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一味地讲解,难以使学生理解透相关知识点。数学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观察、比较及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获得、理解新知识。
如在“圆的体积”一课教学中,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可通过圆的面积表示圆的大小,同时也知道圆的周长与其半径相关。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圆的面积与什么因素相关”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最终得到圆形面积与圆半径的关系。同时向学生再抛出一个问题:若周长是长度,而我们说的是小羊吃草的范围,它们是一样的吗?这种方法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经过观察、比较及其验证,学生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
三、以教导学,注重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更好地构建起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感知数学知识。
如在上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了解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通过长方形公式推导而来的。因此,教师可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其他图形计算圆形的面积。例如:可指导学生将一个圆剪成8等份,利用小扇形拼成长方形,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通过这种方法演示后,有的学生想出这样的方法:当不停地等分下去,就能将分成的小扇形看成三角形,圆的面积就是所有小三角形面积的和,所有小三角形的高都是圆的半径,所有小三角形边长的和是圆的周长,设圆的半径是r,圆的面积S=1/2×r×2πr=πr2。通过这一方法,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碰撞,使学生感悟新知,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自主发挥,联系实际生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生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也比教师讲解、演示的更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不仅可巩固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
如上例教学中,学习过两节圆形面积的知识后,学生已基本掌握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圆形面积。如在上述新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栓小羊的绳子长为5米,那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经过教师的一番指导后,有的学生就提出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绳子长可作为圆的半径,根据圆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吃草的面积。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知知识,思维更加深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生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成果也日益显现。实践证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比以往更乐学、更能学。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心理、智能、技能等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中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将全班学生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部分小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转变这一教学观念,通过以学定教,根据所学习的数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学习,给足学生课堂时间,将过去的“要我学”转变“我要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多问、多做、多思考、多练习。
如学习新课“圆的面积”时,教师则可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创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析、概括、创造等。可这样创设情境:学校围墙外有一片广阔的草原,有一只小羊栓在桩子上,为了防止小羊跑丢,拿着一根绳子将其套住。已知这条绳子的长度为5米,那这只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呢?创设这一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同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实现“圆的面积”这一概念的再创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以生为本,鼓励自主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一味地讲解,难以使学生理解透相关知识点。数学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观察、比较及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获得、理解新知识。
如在“圆的体积”一课教学中,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可通过圆的面积表示圆的大小,同时也知道圆的周长与其半径相关。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圆的面积与什么因素相关”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最终得到圆形面积与圆半径的关系。同时向学生再抛出一个问题:若周长是长度,而我们说的是小羊吃草的范围,它们是一样的吗?这种方法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经过观察、比较及其验证,学生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
三、以教导学,注重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而更好地构建起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感知数学知识。
如在上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了解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通过长方形公式推导而来的。因此,教师可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其他图形计算圆形的面积。例如:可指导学生将一个圆剪成8等份,利用小扇形拼成长方形,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通过这种方法演示后,有的学生想出这样的方法:当不停地等分下去,就能将分成的小扇形看成三角形,圆的面积就是所有小三角形面积的和,所有小三角形的高都是圆的半径,所有小三角形边长的和是圆的周长,设圆的半径是r,圆的面积S=1/2×r×2πr=πr2。通过这一方法,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碰撞,使学生感悟新知,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自主发挥,联系实际生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生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也比教师讲解、演示的更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不仅可巩固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
如上例教学中,学习过两节圆形面积的知识后,学生已基本掌握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圆形面积。如在上述新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栓小羊的绳子长为5米,那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经过教师的一番指导后,有的学生就提出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绳子长可作为圆的半径,根据圆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吃草的面积。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知知识,思维更加深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生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成果也日益显现。实践证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比以往更乐学、更能学。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心理、智能、技能等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