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的“工匠精神”何以生生不息
人口有8000多万、国土面积仅与我国云南相当的德国,却拥有2000多个世界级品牌。从水箱到铁锅,从道路到房屋,为何“德国制造”质量突出?其奥秘大概就在于德国人那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也意味着专业与敬业,更意味着对规则、规矩的尊重与恪守,以及对高品质产品抱有极大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德国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得益于一整套制度的有力保障。从中世纪开始,德国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此外,政府还会为接受再教育的技工提供补贴,仅2014年就有超过17万技工享受到相关补贴。在德国传统文化里,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历史羁绊,“师傅”一直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上没有瞧不起蓝领技工的风气。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鳳林:专注一事
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在中国航天领域,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从业30多年,他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他的专注来自于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焊接工作中一点小小的瑕疵可能就会导致一场灾难。高凤林说:“如果这道工序需要10分钟不眨眼,那就10分钟不眨眼。”高凤林技艺高超,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他都拒绝了。他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火箭把卫星送到太空,我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坚守在这里。130多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匠人精神修补浮躁心态
2016年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共3集,每集50分钟左右。该片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文物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红墙黄瓦的古老建筑,在片中透出不同寻常的韵味。
该片播出后获得超高人气,豆瓣评分超过9分,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该片中出现的多位“貌似普通、身怀绝技”的修复师,分别负责修复故宫的青铜器、宫廷钟表、陶瓷、木器、漆器、绣品、书画等。其中,修复宫廷钟表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钟表齿轮的咬合,就是几毫米的事儿,差一点儿,钟表就动不了。为自制一个齿轮,负责修复宫廷钟表的王津师傅用小细锉慢慢地在齿轮上“找”点,以求精确。“一个零件花几天、一周做,都很正常。”他说。
避堵地图是“工匠级快递员”的成长图
在快递行业摸爬滚打10年的北京快递员窦立国凭借对道路的熟悉,手绘了7张避堵地图。地图覆盖了望京、四元桥、三元桥这些地区的主要道路、次支路,甚至包括很多无名小路。他还在地图中写明了哪条道路经常拥堵,并且给出了避堵的捷径。比如走一条河边无名小路,从望京到西坝河仅需8分钟。窦立国把这7张避堵地图作为快递新手的培训教材,让新员工可以尽快熟悉道路。
很多人都觉得,送快递是一个纯体力活儿,只要会骑车、肯吃苦,谁都能干好。但众所周知,快递员的薪水跟送件量挂钩,要想增加送件量,就必须提高送件效率。避堵地图无疑是快递员提高效率的制胜之道,也昭示着“工匠级快递员”的成长。
@网友马丁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无门槛的事,做出核心竞争力来。
@网友黑猫墨墨 工匠精神是一种复古的情怀。
@网友蒋少华 我们并不缺少工匠,缺少的是对工匠的尊重。
@歌手、音乐制作人李宗盛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品牌战略家李光斗 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从60%到90%已然优秀,但是从99%到99.99%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一、常规角度:敬业,一丝不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态度的体现。“大国工匠”高凤林30年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10分钟不眨眼的专注,正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核心角度:重在创新。工匠精神的灵魂是细节上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它注重精细,追求细节上的创新,以细致求精致。
三、创新角度:诉求的体现。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职业诉求和产品诉求。职业诉求,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敬业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将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一种生命守望。故宫文物修复师和“工匠级快递员”就具有这样的职业诉求。产品诉求体现在从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检验、产品面市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精美和极致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举办班会课,同学们对“何为匠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认为:“匠人”本指鞋匠、木匠、铁匠这些工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匠”是一门生活的手艺,而“匠人”则是拥有这门手艺的人。不断地锤炼、磨砺,为的是对技艺和品质的至高追求,更是对“心”的历练。
另一位同学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劳动的范围,是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
还有同学认为:匠人就是一位大师级别的造物主。真正的造物者总是从容的,不会愚昧地执着,更不随波逐流。
对于以上三位同学的理解,你怎么看?请你作出自己的权衡与选择,并说明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理解三位同学的观点,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全面筛选,提炼出与之相关的话题。具体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从第一位同学的角度:(1)以严谨的精神,打造精细的产品,展示时代情怀;(2)甘于寂寞,耐得住性子,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品质;(3)对匠人精神的理解,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艺人,更应该将其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2.从第二位同学的角度:(1)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锤炼,才能深入掌握某一领域的技艺;(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带着一份做好工作的欲望去探索;(3)用心去做,才能将事情做好。
3.从第三位同学的角度:(1)执着的匠人,并不意味着愚昧与死守,而应该以从容洒脱的心态,潜心做好工作;(2)不应随波逐流。
1.追求细节,精益求精
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极致严谨、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为制造业发展铺陈出明亮底色。它与创新、创造相互联系贯通,被视为产业的灵魂、品牌的基石。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之下,人们对标准的制订严谨甚至于苛刻,对细节的关注精准甚至于执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圆珠笔,都尽显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新、完善的功能,努力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使用体验。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至臻品质才能成就百年品牌。历数世界制造业的那些“老店”,无不依靠深耕细作、推陈出新,才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实现了基业长青。
——《经济日报》2016年5月2日
2.枯燥中的坚持
有些人重复做一件事情几个月、一两年,就会无比厌烦,但真正的“工匠精神”,总是出自于几十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大国工匠高凤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30多年!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共攻克难关两百多项,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做了五十几年的寿司。从食材到每一个细节,无不苛求完美。他每天早上亲自去挑选食材,把控所有细节;除了工作以外永远带着手套以保护他制作寿司的双手,甚至睡觉都不曾脱下;为了一个完美的蛋卷,在徒弟失败几百次后才给予认可……与其说他是在做餐饮,不如说他是在料理店里修行。工作,究竟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生命的修行?一念之差,结果迥然不同。
——“搜狐网”2017年5月4日
【本版供稿/王学华】
人口有8000多万、国土面积仅与我国云南相当的德国,却拥有2000多个世界级品牌。从水箱到铁锅,从道路到房屋,为何“德国制造”质量突出?其奥秘大概就在于德国人那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也意味着专业与敬业,更意味着对规则、规矩的尊重与恪守,以及对高品质产品抱有极大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德国这种工匠精神的传承得益于一整套制度的有力保障。从中世纪开始,德国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此外,政府还会为接受再教育的技工提供补贴,仅2014年就有超过17万技工享受到相关补贴。在德国传统文化里,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历史羁绊,“师傅”一直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上没有瞧不起蓝领技工的风气。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鳳林:专注一事
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在中国航天领域,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从业30多年,他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他的专注来自于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焊接工作中一点小小的瑕疵可能就会导致一场灾难。高凤林说:“如果这道工序需要10分钟不眨眼,那就10分钟不眨眼。”高凤林技艺高超,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他都拒绝了。他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火箭把卫星送到太空,我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坚守在这里。130多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匠人精神修补浮躁心态
2016年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共3集,每集50分钟左右。该片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文物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红墙黄瓦的古老建筑,在片中透出不同寻常的韵味。
该片播出后获得超高人气,豆瓣评分超过9分,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该片中出现的多位“貌似普通、身怀绝技”的修复师,分别负责修复故宫的青铜器、宫廷钟表、陶瓷、木器、漆器、绣品、书画等。其中,修复宫廷钟表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钟表齿轮的咬合,就是几毫米的事儿,差一点儿,钟表就动不了。为自制一个齿轮,负责修复宫廷钟表的王津师傅用小细锉慢慢地在齿轮上“找”点,以求精确。“一个零件花几天、一周做,都很正常。”他说。
避堵地图是“工匠级快递员”的成长图
在快递行业摸爬滚打10年的北京快递员窦立国凭借对道路的熟悉,手绘了7张避堵地图。地图覆盖了望京、四元桥、三元桥这些地区的主要道路、次支路,甚至包括很多无名小路。他还在地图中写明了哪条道路经常拥堵,并且给出了避堵的捷径。比如走一条河边无名小路,从望京到西坝河仅需8分钟。窦立国把这7张避堵地图作为快递新手的培训教材,让新员工可以尽快熟悉道路。
很多人都觉得,送快递是一个纯体力活儿,只要会骑车、肯吃苦,谁都能干好。但众所周知,快递员的薪水跟送件量挂钩,要想增加送件量,就必须提高送件效率。避堵地图无疑是快递员提高效率的制胜之道,也昭示着“工匠级快递员”的成长。
@网友马丁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无门槛的事,做出核心竞争力来。
@网友黑猫墨墨 工匠精神是一种复古的情怀。
@网友蒋少华 我们并不缺少工匠,缺少的是对工匠的尊重。
@歌手、音乐制作人李宗盛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品牌战略家李光斗 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从60%到90%已然优秀,但是从99%到99.99%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一、常规角度:敬业,一丝不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态度的体现。“大国工匠”高凤林30年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10分钟不眨眼的专注,正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核心角度:重在创新。工匠精神的灵魂是细节上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它注重精细,追求细节上的创新,以细致求精致。
三、创新角度:诉求的体现。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职业诉求和产品诉求。职业诉求,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敬业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将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一种生命守望。故宫文物修复师和“工匠级快递员”就具有这样的职业诉求。产品诉求体现在从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检验、产品面市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精美和极致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举办班会课,同学们对“何为匠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认为:“匠人”本指鞋匠、木匠、铁匠这些工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匠”是一门生活的手艺,而“匠人”则是拥有这门手艺的人。不断地锤炼、磨砺,为的是对技艺和品质的至高追求,更是对“心”的历练。
另一位同学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劳动的范围,是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
还有同学认为:匠人就是一位大师级别的造物主。真正的造物者总是从容的,不会愚昧地执着,更不随波逐流。
对于以上三位同学的理解,你怎么看?请你作出自己的权衡与选择,并说明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理解三位同学的观点,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全面筛选,提炼出与之相关的话题。具体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从第一位同学的角度:(1)以严谨的精神,打造精细的产品,展示时代情怀;(2)甘于寂寞,耐得住性子,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品质;(3)对匠人精神的理解,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艺人,更应该将其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2.从第二位同学的角度:(1)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锤炼,才能深入掌握某一领域的技艺;(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带着一份做好工作的欲望去探索;(3)用心去做,才能将事情做好。
3.从第三位同学的角度:(1)执着的匠人,并不意味着愚昧与死守,而应该以从容洒脱的心态,潜心做好工作;(2)不应随波逐流。
1.追求细节,精益求精
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务实敬业、极致严谨、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为制造业发展铺陈出明亮底色。它与创新、创造相互联系贯通,被视为产业的灵魂、品牌的基石。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之下,人们对标准的制订严谨甚至于苛刻,对细节的关注精准甚至于执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圆珠笔,都尽显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新、完善的功能,努力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使用体验。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至臻品质才能成就百年品牌。历数世界制造业的那些“老店”,无不依靠深耕细作、推陈出新,才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实现了基业长青。
——《经济日报》2016年5月2日
2.枯燥中的坚持
有些人重复做一件事情几个月、一两年,就会无比厌烦,但真正的“工匠精神”,总是出自于几十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大国工匠高凤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30多年!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共攻克难关两百多项,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做了五十几年的寿司。从食材到每一个细节,无不苛求完美。他每天早上亲自去挑选食材,把控所有细节;除了工作以外永远带着手套以保护他制作寿司的双手,甚至睡觉都不曾脱下;为了一个完美的蛋卷,在徒弟失败几百次后才给予认可……与其说他是在做餐饮,不如说他是在料理店里修行。工作,究竟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生命的修行?一念之差,结果迥然不同。
——“搜狐网”2017年5月4日
【本版供稿/王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