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与地上植被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功能体系,土壤可为森林植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及动力支持,土壤理化性质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植物是土壤有机质及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其存在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森林土壤的形成。因此,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对森林生长和分布有重要意义。而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情况,旨在为凉水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森林土壤;土壤有机质;土壤性质;
前言:在凉水自然保护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种森林类型(人工红松幼林、枫桦幼林、白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椴树红松林),36个土壤样品,用来比较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在(0-30cm)深度的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2.1土壤容重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在0.390~0.449g/cm-3 之间,6种森林类型中,土壤容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人工红松幼林(0.449g/cm-3)>白桦次生林(0.448g/cm-3)>枫桦幼林(0.44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7g/cm-3)>落叶松人工林(0.396g/cm-3)>椴树红松林(0.390g/cm-3),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红松幼林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含量最低,前者比后者高5.9%,不同森林土壤容重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变化不规律,土壤剖面容重在0.255~0.591g/cm-3 之间,其中在5-1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高,而在15-2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低,其次是落叶松人工林15-20cm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为0.396g/cm-3。在中间层10-15cm土层深度,各林型的变化趋势分别是人工红松幼林(0.543g/cm-3)>白桦次生林(0.47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6g/cm-3)>落叶松人工林(0.432/g•cm-3)>枫桦幼林(0.343g/cm-3)>椴树红松林(0.322g/cm-3),人工红松幼林比其它林型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6.3%,10.7%,11.1%,10.0%,22.1%,不同土层,各森林土壤容重有变化但幅度不大。同一林型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差异均显著(P<0.05)。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容重的调查结果可知:人工红松幼林的土壤缺少团粒结构,而椴树红松林的土壤就相对疏松多孔,结构性要比其它林型土壤好。
2.2土壤含水量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在11.71~13.81%之间。不同土层深度,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人工林25-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0-5cm土层增加了,且土层间的含水量均显著(P<0.05)。
不同森林类型6层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在7.34~19.90% 之间,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表层土壤含水量最低,而云冷杉人工林底层土壤含水量最高。
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人工红松幼林土壤表层0-5cm含水量均较低且较接近,分别为7.34%、7.45%、 7.90%,而10cm以下土层含水量逐渐增高,表现为:云冷杉人工林(13.77%)>落叶松人工林(13.44%)>枫桦幼林(12.00%)>椴樹红松林(11.00%)>白桦次生林(10.88%)>人工红松幼林(9.13%)。云冷杉人工林比其它林型含水量分别大0.33%、1.77%、2.77%、2.89%。
2.3土壤Ph值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pH的变化稳定在8.43左右,差异不显著(P>0.05)。pH值处于6-8时,说明凉水自然保护区各林型土壤的养分有效性总体较好。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pH值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六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均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在整个剖面表现为枫桦幼林﹥椴树红松林﹥白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由于植被生长状况得到良好,返还到土壤中有机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植物根系、凋落物和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和转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从而降低了土壤pH质,伴随着这些过程的发生,也促进了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和有效性的增加。
结语: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林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又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实际的林业建设中,要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来进行科学施肥和管理以达到提高土壤质量的目的,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保障。
关键词:森林土壤;土壤有机质;土壤性质;
前言:在凉水自然保护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种森林类型(人工红松幼林、枫桦幼林、白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椴树红松林),36个土壤样品,用来比较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在(0-30cm)深度的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2.1土壤容重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在0.390~0.449g/cm-3 之间,6种森林类型中,土壤容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人工红松幼林(0.449g/cm-3)>白桦次生林(0.448g/cm-3)>枫桦幼林(0.44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7g/cm-3)>落叶松人工林(0.396g/cm-3)>椴树红松林(0.390g/cm-3),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红松幼林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含量最低,前者比后者高5.9%,不同森林土壤容重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变化不规律,土壤剖面容重在0.255~0.591g/cm-3 之间,其中在5-1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高,而在15-2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低,其次是落叶松人工林15-20cm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为0.396g/cm-3。在中间层10-15cm土层深度,各林型的变化趋势分别是人工红松幼林(0.543g/cm-3)>白桦次生林(0.47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6g/cm-3)>落叶松人工林(0.432/g•cm-3)>枫桦幼林(0.343g/cm-3)>椴树红松林(0.322g/cm-3),人工红松幼林比其它林型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6.3%,10.7%,11.1%,10.0%,22.1%,不同土层,各森林土壤容重有变化但幅度不大。同一林型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差异均显著(P<0.05)。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容重的调查结果可知:人工红松幼林的土壤缺少团粒结构,而椴树红松林的土壤就相对疏松多孔,结构性要比其它林型土壤好。
2.2土壤含水量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在11.71~13.81%之间。不同土层深度,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人工林25-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0-5cm土层增加了,且土层间的含水量均显著(P<0.05)。
不同森林类型6层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在7.34~19.90% 之间,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表层土壤含水量最低,而云冷杉人工林底层土壤含水量最高。
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人工红松幼林土壤表层0-5cm含水量均较低且较接近,分别为7.34%、7.45%、 7.90%,而10cm以下土层含水量逐渐增高,表现为:云冷杉人工林(13.77%)>落叶松人工林(13.44%)>枫桦幼林(12.00%)>椴樹红松林(11.00%)>白桦次生林(10.88%)>人工红松幼林(9.13%)。云冷杉人工林比其它林型含水量分别大0.33%、1.77%、2.77%、2.89%。
2.3土壤Ph值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pH的变化稳定在8.43左右,差异不显著(P>0.05)。pH值处于6-8时,说明凉水自然保护区各林型土壤的养分有效性总体较好。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pH值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六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均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在整个剖面表现为枫桦幼林﹥椴树红松林﹥白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由于植被生长状况得到良好,返还到土壤中有机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植物根系、凋落物和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和转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从而降低了土壤pH质,伴随着这些过程的发生,也促进了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和有效性的增加。
结语: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林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又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实际的林业建设中,要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来进行科学施肥和管理以达到提高土壤质量的目的,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