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诺如病毒GⅡ.17型类病毒颗粒免疫学效果初步评价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69828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重组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GⅡ.17基因型VP1蛋白类病毒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 VLP)的免疫学效果。

方法

对纯化后的GⅡ.17型VP1 VLP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利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对VLP大小、形态及粒径分布情况等进行检测,将GⅡ.17型VP1 VLP与含铝佐剂吸附后免疫BALB/c小鼠,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 HBGA)-VLP阻断试验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阻断抗体活性,并分析GⅡ.17型VP1 VLP蛋白免疫后血清与GⅠ.1和GⅡ.4 VP1 VLP蛋白的交叉反应和交叉阻断情况。

结果

纯化后的重组NoV GⅡ.17型VP1 VLP蛋白纯度大于90%,Western blot检测到特异性条带。VLP直径在30~50 nm之间,形态良好,分布均匀,颗粒形态与天然病毒类似。免疫小鼠血清可检测到高滴度特异性抗体,且对GⅠ.1和GⅡ.4型VP1 VLP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但是无交叉阻断作用。

结论

应用含铝佐剂的GⅡ.17型VP1 VLP免疫小鼠,可诱发较高滴度的HBGA阻断抗体,可作为诺如病毒疫苗的候选靶抗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老官山汉墓医简《诸病一》对"风"有较为详细的讨论,主要论述了"风邪"和"风病"。《诸病一》讨论了"风邪"的致病特点,从4个角度对"风病"进行分类,讨论了17种"风病"的症候表现。很多内容在传世中医药文献中属首次发现,表明当时对"风邪"和"风病"已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比较成熟的辨识方法。
期刊
菥蓂(子)作为药品正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一直沿用至今。菥蓂(子)的原植物是今十字花科菥蓂属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全草和种子都可入药。然而,古代多家本草文献对菥蓂(子)的原植物来源记载较混乱,特予以厘正。
"相气"理论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在临床诊病中具有重要价值。"相气"自《内经》形成理论框架,经过历代医家的运用和发展,至明清时期趋于完善,真正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诊断方法。尤其是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将《内经》"相气"理论发展为"相气十法",促进了"相气"理论的发展和临床价值的提高,为中医诊断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期刊
李经纬回顾了他从事医学史研究60年的历程。包括1955年,他奉调参加中医研究院西学中班,开启医学史研究的机缘;留任于医史研究室,正式拜陈邦贤为师,对陈邦贤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主持《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大辞典》编撰等重大项目的情况;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建立、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复会、《中华医史杂志》的复刊、中国医史博物馆的建立、医史文献人才的培养、学术学科的规划等付出的努力;《中国古代外科文明》的写
目的探讨1型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HSV2)感染对诱导呼吸道及生殖器上皮细胞中固有免疫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以期初步了解单纯疱疹病毒原发性感染部位——上皮组织中的感染特征以及病理学特性。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病毒感染人胚肺细胞KMB17及人阴道上皮VK2细胞后,细胞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变化;采用蚀斑法和微孔细胞病变法,并结合实时定量PCR,检测病毒在两种细胞中的增殖情况;使用实时定量P
目的对1例人感染H7N4禽流感病毒进行分子诊断和溯源。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分型检测。在下一代测序平台上对原始标本和病毒分离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BLASTs、ClustalX和MEGA 6.1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2018年1月检测到1例人感染H7N4亚型禽流感病毒病例。从患者家养的鸡鸭中分离到7株高度同源的病毒。病毒是一种新的基因重配H7N4亚型禽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