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这是唐孟浩然的诗句。不知不觉,秋天来了。我写这篇卷首语时,正是中秋,月正圆,风已凉。
文人自古悲秋。像杜甫的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字里行间就弥漫着一股悲凉之境。辛弃疾的词:“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想想都让人难过。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不过还是不再列举了,谁会喜欢凄凄惨惨的呢!
是否是因为天气造成这样一种情绪?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以这种情绪去营造画面的意境,确实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代不少画家都画过秋山,那种黄叶落尽、孤枝空留、群山静默的萧索,比起画其他季节,让人的内心有更深的触动,让人有更悠远的联想空间。
事实上,悲秋只是人内在情感的一种投射,人们的愁绪借助秋表现了出来,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其实人本来就愁,只是借秋风秋雨去言说而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它能从很平凡的事物,抵达很幽深的精神世界。很多文人画家所画的“秋江待渡”,更深的寓意就是渡到精神的彼岸。
不管怎样,悲秋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秋有如此复杂的意味,积累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我们应该感谢这样的季节,让我们有更深、更高层次的体验,这样我们才能在作品中去表达这种感受,然后去感染人。
这种复杂的人生况味,这种绵长的文化况味,都在这个季节里被细细品尝,最后化成一种“境”,而这种“境”,不正是我们创作一件作品所要追求的吗?
“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一个重要的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段话把景、情、境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了,有情才有境。这是我们在创作时需要好好考虑的。
境随心转,心境变了,作品的境界也会改变。事实上,秋天并非空余悲切,秋天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庄稼熟了,石榴红了,菊黄蟹肥了……这些也是传统绘画常见的表现秋的主题,“一叶知秋”,不同的画家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的呢?不同的画家所营造的“境”有什么不同呢?在“专题”《画秋》一文中有详细的解读,去看看那篇文章吧!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这是宋杨万里的诗句,这是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以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寻找文化上的复杂意味。
文人自古悲秋。像杜甫的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字里行间就弥漫着一股悲凉之境。辛弃疾的词:“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想想都让人难过。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不过还是不再列举了,谁会喜欢凄凄惨惨的呢!
是否是因为天气造成这样一种情绪?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以这种情绪去营造画面的意境,确实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代不少画家都画过秋山,那种黄叶落尽、孤枝空留、群山静默的萧索,比起画其他季节,让人的内心有更深的触动,让人有更悠远的联想空间。
事实上,悲秋只是人内在情感的一种投射,人们的愁绪借助秋表现了出来,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其实人本来就愁,只是借秋风秋雨去言说而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它能从很平凡的事物,抵达很幽深的精神世界。很多文人画家所画的“秋江待渡”,更深的寓意就是渡到精神的彼岸。
不管怎样,悲秋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秋有如此复杂的意味,积累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我们应该感谢这样的季节,让我们有更深、更高层次的体验,这样我们才能在作品中去表达这种感受,然后去感染人。
这种复杂的人生况味,这种绵长的文化况味,都在这个季节里被细细品尝,最后化成一种“境”,而这种“境”,不正是我们创作一件作品所要追求的吗?
“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一个重要的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段话把景、情、境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了,有情才有境。这是我们在创作时需要好好考虑的。
境随心转,心境变了,作品的境界也会改变。事实上,秋天并非空余悲切,秋天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庄稼熟了,石榴红了,菊黄蟹肥了……这些也是传统绘画常见的表现秋的主题,“一叶知秋”,不同的画家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的呢?不同的画家所营造的“境”有什么不同呢?在“专题”《画秋》一文中有详细的解读,去看看那篇文章吧!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这是宋杨万里的诗句,这是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以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寻找文化上的复杂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