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研学旅行的日益发展,博物馆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体验服务为契机,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新的打卡地。本文结合鸦片战争博物馆近些年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经验,谈一下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实践经验与工作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实践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研学旅行这一新鲜事物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被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它将中小学生的教育、旅游与参观博物馆进行了有机结合,它是学校课堂教育、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有效延伸。
一、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相关概念
随着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日益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笔者比较认同的是“由教育部门等相关部委、学校、博物馆或社会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中小学生通过集体参与的方式,在博物馆场景中开展的,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进行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研学课程基本特征是“综合式学习,拓展知识;实践式学习,创新思维;探究式学习,激发活力;情景式学习,培育情感;体验式学习,融入生活”。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研学目标也具有双向性,对于博物馆来讲,通过开展研学教育服务来提高自身软实力,树立文化品牌效应,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因此,博物馆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鸦片战争博物馆以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为历史资源依托,以基本陈列“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等展览为教育阵地,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博物馆研学旅行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相继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让广大学生在这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禁毒教育。
二、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有效举措
当下,研学旅行已发展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博物馆因其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其研学旅行重要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提高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服务水平,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笔者通过鸦片战争博物馆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做好博物馆研学旅行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馆校合作是基础保障。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是学校,其施教机构是博物馆,二者都属于教育机构,功能上互相补充和促进,“博物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途径,其探究式和建构主义式的教学方法补充了学校教育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所不能涉及的教育阵地。”因此,在研学旅行方面,它们之间关系更为密切,缺一不可。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建立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它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机制保障。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推进馆校共建机制,与虎门外国语学校、虎门中学、东莞东方明珠学校等数十所学校共建基地。通过基地共建,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深度合作,积极广泛参与,共同把博物馆研学教育基地做大做强。
其次,双向互通是学习关键。从研学学习方式上讲,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这一非同寻常的经历,沉浸体验,获得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认知。在现实工作中,学校作为组织者,组织一次博物馆研学旅行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之学生校外活动时间有限,因此作为博物馆教育人员要打开思路,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活动场地容量因素,教育活动不局限于博物馆场地,可以主动走出去,通过流动展览、专题讲座、诗歌朗诵等教育实践活动,将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服务输入到学校,让学生们在学校范围内可以收获知识、接受教育。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要加强与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学习体验,这样双方才会产生共鸣,才会有切实的收获。鸦片战争博物馆在清明节、国际博物馆日、国际禁毒日、鸦片战争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开展《铭记历史,禁绝毒品》《鸦片战争带来的启示》等专题讲座进校园活动,让博物馆更多的优秀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并且通过课后讨论、互动交流、观后感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其收获颇丰。
第三,提升服务是核心内容。博物馆拥有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文化资源,作为博物馆业务人员,一方面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主动了解观众需求,根据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文物历史文化内涵。“创新内涵挖掘,就是将‘专业化’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公众的精神食粮,转化为文化产品输出的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核心问题在于把藏品资源的文化附加值(而不仅仅是藏品本身)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创造出的精神食粮转化为新的教育活动,让文物活起来,从而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和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鸦片战争博物馆充分利用其资源,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首先是提升精品展览服务。对基本陈列“鸦片战争”进行了升级改造,该展览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了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事件,具体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西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时,鸦片战争博物馆创新推出原创展览策展人制度,并顺利完成多个原创展览,“来养加工——18至19世纪纹章瓷精品展”“广东名片——清代通草水彩画精品展”“银银生辉 烁烁其华——19至20世纪中叶银器精品展”等,获得社会好评,赢得了广东省精品陈列奖。其次是开展了多样化的研学教育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更加直观地感受这段历史,该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先后策划了“重走古战场——寻迹英雄活动”“给关爷爷的一封信”“暑期禁毒研学夏令营”等主题活动。2020年6月国际禁毒日临近之际,鸦片战争博物馆与虎门中学开展“林则徐在虎门”研学之旅。通过该项活动,更深入地了解林则徐在虎门186天的行程履迹,让青少年更加深入了解和践行林则徐虎门销烟精神,学习和传承林则徐自立、勤奋、诚信、节俭等优秀的人格品质。
三、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思考
随着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深入开展,笔者发现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是博物馆研学的品牌建设,对一些基层博物馆来讲尤为重要。例如鸦片战争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争取做大做優“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珍惜当下和平环境,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其次,博物馆要做好服务的最大化。有的学者提出“博物馆研学旅行定制化的终极追求并非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服务对象需求的最大满足。”因此,博物馆要转变观念,尤其是一些私立博物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服务质量、重视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共赢发展。最后,博物馆与学校、学生之间要进行全程交流,包括研学旅行之前的方案策划、过程之中的互动以及研学之后的感受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学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体验、创新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颖岚、张苏.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N].中国文物报,2021(06):01(006).
2.周瑶.学习理论视角下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J].中国博物馆,2020(04):P22-26.
3.贺华.基于研学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课程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0(04):P27-31.
4.周婧景、郭川慧.博物馆“研学旅行”定义及其理解[J].博物院,2020(05):P89-95.
5.贺存定.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定制化理念、模式及实现路径[J].博物馆管理,2019(01):P43-49.
作者简介:
邓晓杭,单位:鸦片战争博物馆,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文物博物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宣传教育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实践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研学旅行这一新鲜事物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被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它将中小学生的教育、旅游与参观博物馆进行了有机结合,它是学校课堂教育、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有效延伸。
一、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相关概念
随着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日益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笔者比较认同的是“由教育部门等相关部委、学校、博物馆或社会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中小学生通过集体参与的方式,在博物馆场景中开展的,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进行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研学课程基本特征是“综合式学习,拓展知识;实践式学习,创新思维;探究式学习,激发活力;情景式学习,培育情感;体验式学习,融入生活”。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研学目标也具有双向性,对于博物馆来讲,通过开展研学教育服务来提高自身软实力,树立文化品牌效应,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因此,博物馆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鸦片战争博物馆以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为历史资源依托,以基本陈列“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等展览为教育阵地,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博物馆研学旅行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相继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让广大学生在这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禁毒教育。
二、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有效举措
当下,研学旅行已发展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博物馆因其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其研学旅行重要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提高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服务水平,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笔者通过鸦片战争博物馆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做好博物馆研学旅行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馆校合作是基础保障。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是学校,其施教机构是博物馆,二者都属于教育机构,功能上互相补充和促进,“博物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途径,其探究式和建构主义式的教学方法补充了学校教育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所不能涉及的教育阵地。”因此,在研学旅行方面,它们之间关系更为密切,缺一不可。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实践活动,获得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建立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它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机制保障。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推进馆校共建机制,与虎门外国语学校、虎门中学、东莞东方明珠学校等数十所学校共建基地。通过基地共建,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深度合作,积极广泛参与,共同把博物馆研学教育基地做大做强。
其次,双向互通是学习关键。从研学学习方式上讲,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这一非同寻常的经历,沉浸体验,获得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认知。在现实工作中,学校作为组织者,组织一次博物馆研学旅行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之学生校外活动时间有限,因此作为博物馆教育人员要打开思路,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活动场地容量因素,教育活动不局限于博物馆场地,可以主动走出去,通过流动展览、专题讲座、诗歌朗诵等教育实践活动,将博物馆的文化产品服务输入到学校,让学生们在学校范围内可以收获知识、接受教育。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要加强与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学习体验,这样双方才会产生共鸣,才会有切实的收获。鸦片战争博物馆在清明节、国际博物馆日、国际禁毒日、鸦片战争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开展《铭记历史,禁绝毒品》《鸦片战争带来的启示》等专题讲座进校园活动,让博物馆更多的优秀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并且通过课后讨论、互动交流、观后感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其收获颇丰。
第三,提升服务是核心内容。博物馆拥有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文化资源,作为博物馆业务人员,一方面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主动了解观众需求,根据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文物历史文化内涵。“创新内涵挖掘,就是将‘专业化’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公众的精神食粮,转化为文化产品输出的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核心问题在于把藏品资源的文化附加值(而不仅仅是藏品本身)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创造出的精神食粮转化为新的教育活动,让文物活起来,从而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和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鸦片战争博物馆充分利用其资源,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首先是提升精品展览服务。对基本陈列“鸦片战争”进行了升级改造,该展览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了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事件,具体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西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时,鸦片战争博物馆创新推出原创展览策展人制度,并顺利完成多个原创展览,“来养加工——18至19世纪纹章瓷精品展”“广东名片——清代通草水彩画精品展”“银银生辉 烁烁其华——19至20世纪中叶银器精品展”等,获得社会好评,赢得了广东省精品陈列奖。其次是开展了多样化的研学教育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更加直观地感受这段历史,该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先后策划了“重走古战场——寻迹英雄活动”“给关爷爷的一封信”“暑期禁毒研学夏令营”等主题活动。2020年6月国际禁毒日临近之际,鸦片战争博物馆与虎门中学开展“林则徐在虎门”研学之旅。通过该项活动,更深入地了解林则徐在虎门186天的行程履迹,让青少年更加深入了解和践行林则徐虎门销烟精神,学习和传承林则徐自立、勤奋、诚信、节俭等优秀的人格品质。
三、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思考
随着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深入开展,笔者发现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是博物馆研学的品牌建设,对一些基层博物馆来讲尤为重要。例如鸦片战争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争取做大做優“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珍惜当下和平环境,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其次,博物馆要做好服务的最大化。有的学者提出“博物馆研学旅行定制化的终极追求并非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服务对象需求的最大满足。”因此,博物馆要转变观念,尤其是一些私立博物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服务质量、重视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共赢发展。最后,博物馆与学校、学生之间要进行全程交流,包括研学旅行之前的方案策划、过程之中的互动以及研学之后的感受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学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体验、创新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颖岚、张苏.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N].中国文物报,2021(06):01(006).
2.周瑶.学习理论视角下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J].中国博物馆,2020(04):P22-26.
3.贺华.基于研学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课程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0(04):P27-31.
4.周婧景、郭川慧.博物馆“研学旅行”定义及其理解[J].博物院,2020(05):P89-95.
5.贺存定.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定制化理念、模式及实现路径[J].博物馆管理,2019(01):P43-49.
作者简介:
邓晓杭,单位:鸦片战争博物馆,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文物博物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