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对外英文评论分析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对外英文评论报道是巩固、拓展国际舆论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新华社对外英文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实践中,新华社注重加强评论机制建设,高度重视评论人才培养,围绕全球性、全国性重大事件和重要涉华新闻,把握时、度、效,讲究评论写作播发策略,并以视觉化、多媒体、多渠道呈现对外评论。未来,新华社在对外英文评论方面会继续发力,将其作为提升对外传播力的重要抓手,开拓评论报道新局面。
  【关 键 词】 英文评论;机制;策略;渠道
  评论报道体现媒体的立场、站位和观点,被认为是引导社会舆论,甚至是国际舆论最为直接的报道形式。新华社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紧扣国内外形势,及时播发了一系列重要评论,鲜明发出权威声音,坚定阐明原则立场,有力厘清大是大非,有效凝聚共识,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曾亲自为新华社撰写多篇评论,其中《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将革命进行到底》《别了,司徒雷登》等堪称经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①
  新闻评论是传播中国声音、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华社重点打造评论品牌栏目,大力提高英文评论水平,在社交媒体平台推出融媒体业态的言论栏目,形成了社领导指挥、多部门参与、多媒体呈现、多渠道播发的对外评论报道格局,对外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上半年,仅在新华社英文大广播(文字)线路就播发了160篇对外英文评论,稿件涉及政治、外交、人权、国际热点、军事、经济、贸易、社会、生态环境、新疆、西藏、体育等多个领域,这些评论以中国视角对接西方话语,纵论国内国际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其中不少作品引起国际社会和舆论高度关注,取得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
  一、提高政治站位 加强评论机制建设
  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广播正式开通,定向美国旧金山播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第一次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这也是中国国家通讯社走向世界的开端。而今,新华社提出了“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事实说话、融通中外、平等交流”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理念,以及“真实全面、客观平衡,公平公正、推动进步,以人为本、天下情怀”的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理念。①秉承这两个理念,新华社推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着力强化对外报道的统筹协调和研究部署,深入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开展评论报道,围绕全球性、全国性重大事件和重要涉华新闻加强策划,打造高效顺畅、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对外报道中,英文评论是一把利器。新华社英文评论主要由对外新闻编辑部、国际新闻编辑部、体育新闻编辑部等编辑部协同采访部门开展,发挥中央新闻受权发布单位优势,利用强大的全球采集网络,围绕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涉华新闻等,针对海外受众关切和疑虑,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立场、传播中国观点。
  “新华国际时评”栏目(中英文)于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设立。该栏目有力揭批了西方政要和媒体在涉藏问题上的错误言论。2008年11月,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见达赖导致中法关系波折。新华社播发评论《损害中法关系的不智之举》,既对萨科齐的行为进行了有力批评,又把握了中法关系的大局,有理、有利、有节,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高度重视人才 提升评论写作质量
  对外英文评论报道是巩固、拓展国际舆论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一篇评论文章可能区区数百字,只需要说明一个观点,但恰恰是这样短的评论最见功力,不仅考验作者的文字组织能力,更考验其调查研究的能力、提炼观点的能力。
  直接向讲英语的人亮出观点并有效引导舆论,并非易事。英文评论需要有效对接西方话语体系,以符合西方习惯的表达、地道而有创造性的语言、动情合理的言辞、富有逻辑的推理来讲出鲜明的观点,需要针对性强、掷地有声。目前,新华社从事对外英文评论的都是有丰富对外报道经验的编辑、记者,他们对某一领域有较深的业务研究、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广的全局视野。他们经常深入调研相关议题和政策,钻研相关书籍,与专家、学者、官员、业内人士交流,在调研的基础上辨析、归纳和思考,解决好“评什么、怎么评”的問题,做到论述有依据、下笔有准头、立论有权威,使评论作品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传得开。
  三、把握时、度、效 讲究评论写作播发策略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认为,“对外报道应该做到以我为主,别中求同” 。对外传播工作最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立场主张,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力量,维护中国利益。新华社在国际传媒领域和受众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公信力。在国际受众心目中,新华社是官方通讯社,代表中国的声音,所以在评论写作时必须严格把关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站稳立场。
  2010年3月10日,达赖喇嘛在印度以藏族人民“自由发言人”的身份自居,污蔑“中国毁灭藏传佛教”。多家外电滚动播发了达赖讲话要点。当天,新华社针对这一讲话撰写了英文评论《戳穿“自由代言人”的谬论》。新华社的英文评论播发后,外电迅速将其中的quotable quotes(经典原话)加到自己的滚动报道当中,采用新华社的声音“平衡”他们的报道。
  新闻报道中应该把握好时、度、效,研究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怎么说最有效。既要迅速发声,又要善于发声,选题选得对、说得好、立得住、打得准,才能切实增强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引导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庞杂、观点不一,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尤其在国际舆论还处于西强我弱的态势下,不少海外受众出于各种原因对中国抱有偏见。如何从西方新闻媒体占主导的传播格局中“扳回一城”,让我方的声音传得开,这是需要讲究写作技巧和播发策略的。重大事件发生后,国家通讯社第一时间发出的权威、理性和清晰的声音,有利于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定调的作用。而在日常报道中,言论性报道可以聚焦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传播中国价值和文化,起到向海外受众解疑释惑和潜移默化影响受众的作用。   四、视觉化、多媒体、多渠道呈现对外评论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行为和心理。当前新闻传播中,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个人化趋势日益明显,单向传递的宣传模式让位于全民参与的资讯互动。目前,新华社海外多语种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总量突破8000万,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高,为扩大对外报道影响力提供了平台。新华社目前建立了多业态、全媒体架构和传播体系,能够为评论报道提供各种传播渠道、载体和平台,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强大聚合力、传播力、辐射力。
  2017年7月,新华社创办“新华社记者说”融媒体时政栏目,采取外籍专家出镜、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方式,诠释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阐释重大新闻背后的意义。栏目第一期解读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由“洋记者”海伦·本特利为海外受众划重点、圈金句,内容扎实,呈现形式活泼。据不完全统计,至当年年底,节目在脸书、推特和优兔三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新华社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终端总浏览量超过1亿,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
  党的十九大期间,“新华社记者说”推出6集特别英文视频节目《什么造就了习近平?》,通过“洋记者”回访陕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习近平工作过的地方,以西方人的视角,夹叙夹议、评叙结合,讲述习近平从赴陕北农村插队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掌舵人的成长历程,有观点、有故事、有深度、有情怀,充分展现了习近平坚定的理想信念、推陈出新的勇气担当、卓越的执政能力、执政为民的情怀。系列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总浏览量超5000万次,海外网友留言踊跃、评价正面,称“习近平是具有卓越领导力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做得好,致敬”。①
  目前,新华社对外英文评论的视觉化、多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评论与受众高度互动,并从受众信息爆料和互动反馈中获取线索,拓展评论。新华社国际部“世界观工作室”旗下的观点类多语种微视频栏目“火花”栏目,针对国际关注热点定期播发评论,在海外社交媒体等平台播发。新华社旗下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也有类似视频栏目。
  五、对外英文评论典型案例及传播效果
  2017年下半年,新华社围绕党的十九大进行对外英文报道策划,组织了多篇评论,其中对外英文评论《中国民主的光芒照见西方民主的阴影》于大会召开前一天播发,缜密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西方社会党派攻讦、效率低下、政策反转、寡头政治等现象成鲜明对比,深刻阐明“中国之治、西方之乱”的原因。评论很快被路透社罕见地引用达9段,随后被BBC电视、英国《每日电讯报》、美国《新闻周刊》、美国CNBC、《经济学人》、新加坡《海峡时报》等海外主流媒体引用。柬埔寨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高棉时报》整版全文署名刊用。美国《新闻周刊》认为,新华社评论清晰传递了中国越来越自信的信息,中国树立了稳定治理的榜样,西方民主陷入了“混乱的困境”。这一成功的议题设置产生了现象级的国际传播效果,为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非常有利的舆论氛围。①
  另一篇评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代会引向中国和世界新时代》在十九大闭幕当天播发,稿件简短精炼、观点鲜明,将十九大的成果放在中国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高度进行剖析,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证,为其他许多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选择。稿件被CNN和法新社等媒体引用、转述,向国际受众解读十九大的世界意义。
  国际问题方面,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前夕,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播發两条“火花”英文视频评论《中国对美国是威胁吗》和《中国人怎么看特朗普》。视频通过北京和华盛顿双城街采,借普通民众之口传递中美两国友好合作的期待。两期节目所展现中美民众之间的善意声音引起海外网民高度共鸣,正面留言呈现刷屏之势,被《纽约时报》以《中国媒体巧用脸书搞宣传》为题报道并转发视频。
  自2018年7月6日起,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新华社播发了《贸易霸凌主义让美国与全世界为敌》等6篇英文评论,及《不畏贸易战影响 中国经济依然稳中向好》等深度分析稿件,表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指责美国贸易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不得人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宣示改革开放决心,稿件被路透社、法新社、美国CNBC等海外主流媒体采用。
  六、结 语
  2016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①。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指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进程,为新华社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热切期盼,为新华社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要进一步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舆情研判能力、编辑业务能力,加大全媒体产品供给,努力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传播能力。未来,新华社在对外评论方面会继续发力,将其作为提升对外传播力的重要抓手,开拓评论报道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其他文献
我四年前辞职离开跨国企业,做了自己的公关培训公司,没有团队,只好叫“独立公关人”,心里挺不踏实,参加个活动,人家位置都不好给你摆。  最近参加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几次活动,领导讲话时说行业代表有甲方央企、国企、民企、创业公司,乙方公关公司,还有独立公关人。可能说我呢,环顾四周,还有几个从大公司离职自己做顾问、做新媒体、视频号的公关同行,大家相视一笑。  现在公关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立公关人”
期刊
著作等身的吴军博士又出了一本书——《信息传》。相比于他之前的《见识》、《格局》、《态度》这种几乎没有阅读障碍的畅销书,个人预判《信息传》作为严肃作品风行天下的几率很小,书中不仅关联非常多的学术语言,甚至还需要不小的篇幅去讲清楚背后的理论及逻辑。专业壁垒也注定了它可能不是一本备受大众追捧的爆款,但其价值却不能被掩盖分毫。这是迄今为止极为罕见的从“信息”这一细分维度做系统梳理的著作,值得一看。  正如
期刊
新媒体时代,企业所处环境动态易变,且高度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常常危机四伏。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可能凭借网络传播都会使负面舆论快速发酵,企业自然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倘若企业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抑或是未有及时危机公关能力去应对,那么企业多年苦心经营的形象就会一夜之间坍塌。在餐饮界,前有网红火锅小龙坎“口水油”事件,后有老字号狗不理的“霸道”公关,可以说,传统餐饮企业更是要好好恶补危机公关这一课。
期刊
上期专栏,我们确认了销售、品牌、广告、公关是一件事——卖货。那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从哪开始呢?从销售语言开始。  各种卖货方法的源头,是面对面把货卖出去。找到有效的销售语言,再不断放大,卖货的规模就不断增长。  首先,去哪里找销售语言?——真实成交场景。  有店铺的,就是去店里找;做电商的,就在电商转化页面和客服语言里找;做企业业务的,就去客户销售现场找。  对于销售语言而言,发现重于创造。一是,
期刊
7月9日上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城市品牌与国际传播力”专题讨论会,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系列沙龙第五期活动。  本次沙龙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教授联合主持。参会嘉宾包括: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副总经理、中国城市品牌研究院副院
期刊
多少年以后,备考的学子们复习2020年的历史时,很可能会因大事件汹涌不绝而犯上密集恐惧症。疫情、洪水、内政、外交,令人措不及防的事一件接着一件,20年来,即便是当年非典之疫,时代也从没有给公关行业提出过这么大的挑战,在给出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将空间压缩到了极致。  2020过得极慢,却又过得极快。正应了贾平凹的那句话:年好过,越好过,日子难过。  新冠疫情爆发的烈度及深远前所未有,从武汉封城开始,全
期刊
我曾经给公关赋能下过一个定义:公关思维充分普及作用于组织运行的各个节点,下沉、前置甚至外延,直面一线公关问题。  这样一来,公关的边界就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公关的对象不能仅仅是狭义的媒体,而是包括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其二,公关不能只是作为公关部门的专属职责,而是要发动全员参与公关行动;其三,公关与品牌、营销、服务、运营等经营行为的融合更加全面、深入,而不是相互割裂
期刊
技术革命带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社会和传媒领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技术逻辑主导下的传播格局面临着全面迭代,社会关系按照智能传播格局剪裁内容,技术要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技术要素在新时代新闻传播中的功能,充分利用技术迭代为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优化和效能提升带来的红利,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对外传播的现实逻辑:媒体叙事的缺失  新技术蓬勃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大潮中,主流新媒体肩负
期刊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微传播”以其高覆盖率、强时效性等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媒体的青睐。如今,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选择在海外社交平台开设账号,开展国际微传播活动。然而,如何界定媒体国际微传播的影响力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估,仍是学界和业界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现有的文献和调研,通过建立相关评估体系基本框架,提炼一些核心指标,以评估媒体国际微传播的影响力。  【关 键
期刊
一 、滴滴又出事了  2021年7月4日,滴滴出行APP因存在严重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国家网信办强行下架了。7月7日,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二十二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行政处罚,其中8起案件涉及滴滴,6起案件涉及阿里巴巴,5起案件涉及腾讯,2起案件涉及苏宁,1起案件涉及美团,市场监管总局分别对涉案企业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滴滴出行又一次“冒尖”,被曝光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