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美、苏宁和京东商城,一个实体居多,一个虚实结合,一个虚网为主,从这个角度看三家2013年的年报盈亏数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和结论。如果以厂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O2O大热的情况下,可能会更有意思。
都不把厂家当根葱?
先说下盈亏数据。
国美的盈利数据最好,在厂家看来嘛,可能是节流方面做得好而已:新店基本不开,停止原先的野蛮扩张;盈利不好的门店,要么关掉,要么大面积调整;即便盈利较好的门店,营业面积也大幅缩减。如此节流,似乎想不盈利都难。
眼花缭乱地东并西购的苏宁,让人感觉有些不务正业。花出去那么多银子,还折腾线上、线下的融合,不巨亏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至于京东商城,还想盈利,厂家只能说“呵呵”了。刨除网上对电商到底是否能真正做到低价挖骨见髓的分析,京东和厂家真正直接合作的时间,就能说明问题。
国美调整一下就能盈利,京东至今盈利无望,要是以此说明实体店比网店更有前途,这似乎并不科学。
连京东商城都喊着去整合一万家便利店了,线下实体店的价值似乎更大,虽然京东本意是发挥便利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价值,但拥有更好形象、更大信誉和更多人员的苏宁们,没有理由不去做这件事,毕竟一家便利店要保证门店营业再去配送,人员就成了首要难题。再看看做物流的顺丰们,跑到网上自建商城,这虚实融合的套路是越来越清晰。
不管京东从线上虚网向线下实体的渗透,还是苏宁从线上、线下的左右互搏,到现在一体融合,几乎都忽略了对厂家的考量。
这倒不是说商家没想到,正是因为想得太周到了,导致其在整体布局上对厂家的防御封闭过多。
举个简单例子,最热的二维码,苏宁门店对厂家几乎是零容忍、零存在,一门心思把顾客和信息抓在自己手里。先不谈厂家的反应,这首先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违反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基本法则。
再说厂家。你商家看得清形势,未必厂家就看不清。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厂家如果在包装箱上做文章,你商家难道进货后挨个去替换包装不成?既然玩的是用户和引流,厂家绕过商家去做,似乎也没有太多困难的地方。
再进一步,对用户和引流的争夺,很可能强化厂家对渠道的担忧,进而去加强自己掌控专卖店类实体店的整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前期以表面价格政策为中心的厂商渠道掌控矛盾,会转移到表面引流下粉丝的用户争夺矛盾上来。这种矛盾累积扩大之后,再发生前些年格力一怒之下退出国美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谈实体店和网店的各种关系,谈后续的渠道格局,应当充分考虑厂家的感受和应对。
做大后的京东还敢低价吗?
厂家对国美、苏宁和京东商城的感受、态度、关系,以前、现在和未来,估计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国美、苏宁这些线下实体,先是和厂家研究包销,进而研究包销品牌,如今开始推自有品牌;京东商城也不是省油的灯,同样的操作套路,京东Style也跳得不亦乐乎。
就说造反派起家的京东,从最开始从国美、苏宁零星地窜货,到中期从厂家的代理商批量拿货(严格意义上还是窜货),再到今天和绝大部分厂家直接合作,靠的是规模说话,和苏宁们的成长道路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放价冲量拼市场规模,要的是有了规模后对价格和资源的掌控权,苏宁、国美好不容易在线下看到了希望,被京东商城这稀里哗啦一搅局,都得推倒重来。
搞笑的是今天的京东,整合了微信资源的京东,尤其是一旦上市了的京东,会马上面临苏宁、国美一样的困局。老大都是最希望局面稳定的,而做大后的京东是否敢放弃低价牌子,去维护市场格局,取得厂家的真正信任和支持,加上国美、苏宁线上的发力,后面的事儿还真不好说。
再退一步,厂家如果本意不是想去“截和”,只是想更好地、零距离地服务用户,放弃渠道,全部交给苏宁、京东们去获取用户再做引流,苏宁、京东们首先是信还是不信?其次是,即便信了,是配合还是不配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电业后续各种虚实整合都会有很多故事,而且不见得比其他行业要差,别忘了家电业是最早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行业,网上那点东西并不见得有多新鲜,尤其是从头玩到现在的厂家未必没有主动权。
说国美、苏宁和京东三家的各种打法,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国”。“三国乱战”也是有实有虚,皇帝虚牌和脚下地盘两不误,国美、京东今天的打法又何尝不是?
先是做足了实体再去做虚网方便,还是从线上到线下顺势整合更顺手?
这不是最紧要的。按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说法,魏蜀吴各有自己理想,导致打法各不一样,曹操到死走的都是法家寒族路线,结果被他儿子曹魏士族政权颠覆了;诸葛亮执行的就是一条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或者说反对曹魏的曹操路线,结果最早灭亡了;东吴最配合士族路线,也没坚持到最后,三家最后都归于西晋进入了士族地主阶级时代。
国美、苏宁和京东的格局和结局,会是“三国”的走向,终结三家现在模式的会是O2O吗?拭目以待。
都不把厂家当根葱?
先说下盈亏数据。
国美的盈利数据最好,在厂家看来嘛,可能是节流方面做得好而已:新店基本不开,停止原先的野蛮扩张;盈利不好的门店,要么关掉,要么大面积调整;即便盈利较好的门店,营业面积也大幅缩减。如此节流,似乎想不盈利都难。
眼花缭乱地东并西购的苏宁,让人感觉有些不务正业。花出去那么多银子,还折腾线上、线下的融合,不巨亏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至于京东商城,还想盈利,厂家只能说“呵呵”了。刨除网上对电商到底是否能真正做到低价挖骨见髓的分析,京东和厂家真正直接合作的时间,就能说明问题。
国美调整一下就能盈利,京东至今盈利无望,要是以此说明实体店比网店更有前途,这似乎并不科学。
连京东商城都喊着去整合一万家便利店了,线下实体店的价值似乎更大,虽然京东本意是发挥便利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价值,但拥有更好形象、更大信誉和更多人员的苏宁们,没有理由不去做这件事,毕竟一家便利店要保证门店营业再去配送,人员就成了首要难题。再看看做物流的顺丰们,跑到网上自建商城,这虚实融合的套路是越来越清晰。
不管京东从线上虚网向线下实体的渗透,还是苏宁从线上、线下的左右互搏,到现在一体融合,几乎都忽略了对厂家的考量。
这倒不是说商家没想到,正是因为想得太周到了,导致其在整体布局上对厂家的防御封闭过多。
举个简单例子,最热的二维码,苏宁门店对厂家几乎是零容忍、零存在,一门心思把顾客和信息抓在自己手里。先不谈厂家的反应,这首先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违反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基本法则。
再说厂家。你商家看得清形势,未必厂家就看不清。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厂家如果在包装箱上做文章,你商家难道进货后挨个去替换包装不成?既然玩的是用户和引流,厂家绕过商家去做,似乎也没有太多困难的地方。
再进一步,对用户和引流的争夺,很可能强化厂家对渠道的担忧,进而去加强自己掌控专卖店类实体店的整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前期以表面价格政策为中心的厂商渠道掌控矛盾,会转移到表面引流下粉丝的用户争夺矛盾上来。这种矛盾累积扩大之后,再发生前些年格力一怒之下退出国美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谈实体店和网店的各种关系,谈后续的渠道格局,应当充分考虑厂家的感受和应对。
做大后的京东还敢低价吗?
厂家对国美、苏宁和京东商城的感受、态度、关系,以前、现在和未来,估计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国美、苏宁这些线下实体,先是和厂家研究包销,进而研究包销品牌,如今开始推自有品牌;京东商城也不是省油的灯,同样的操作套路,京东Style也跳得不亦乐乎。
就说造反派起家的京东,从最开始从国美、苏宁零星地窜货,到中期从厂家的代理商批量拿货(严格意义上还是窜货),再到今天和绝大部分厂家直接合作,靠的是规模说话,和苏宁们的成长道路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放价冲量拼市场规模,要的是有了规模后对价格和资源的掌控权,苏宁、国美好不容易在线下看到了希望,被京东商城这稀里哗啦一搅局,都得推倒重来。
搞笑的是今天的京东,整合了微信资源的京东,尤其是一旦上市了的京东,会马上面临苏宁、国美一样的困局。老大都是最希望局面稳定的,而做大后的京东是否敢放弃低价牌子,去维护市场格局,取得厂家的真正信任和支持,加上国美、苏宁线上的发力,后面的事儿还真不好说。
再退一步,厂家如果本意不是想去“截和”,只是想更好地、零距离地服务用户,放弃渠道,全部交给苏宁、京东们去获取用户再做引流,苏宁、京东们首先是信还是不信?其次是,即便信了,是配合还是不配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电业后续各种虚实整合都会有很多故事,而且不见得比其他行业要差,别忘了家电业是最早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行业,网上那点东西并不见得有多新鲜,尤其是从头玩到现在的厂家未必没有主动权。
说国美、苏宁和京东三家的各种打法,让人不由得想起“三国”。“三国乱战”也是有实有虚,皇帝虚牌和脚下地盘两不误,国美、京东今天的打法又何尝不是?
先是做足了实体再去做虚网方便,还是从线上到线下顺势整合更顺手?
这不是最紧要的。按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说法,魏蜀吴各有自己理想,导致打法各不一样,曹操到死走的都是法家寒族路线,结果被他儿子曹魏士族政权颠覆了;诸葛亮执行的就是一条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或者说反对曹魏的曹操路线,结果最早灭亡了;东吴最配合士族路线,也没坚持到最后,三家最后都归于西晋进入了士族地主阶级时代。
国美、苏宁和京东的格局和结局,会是“三国”的走向,终结三家现在模式的会是O2O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