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浙西南种质资源保育的实际,论述了浙西南森林种质资源的保育与创新的形式及其涵义,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社会人文条件与政府保障等方面说明了浙西南创建森林种质保育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并说明在浙西南开展种质资源保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森林种质资源;种质保育;条件;意义;浙西南
中图分类号 S7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23-02
森林種质资源主要有原地保育和异地保育2种方式。原地保育是以建设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形式实现。自然保护区(小区)以保护森林树种及其生态系统为主,保存种质资源是其功能的外延[1,2]。我国森林种质资源主要通过建立林木良种基地实现异地保育,目前有国家级及部省联营林木良种基地共160余处,保存了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大量的育种材料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是事关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林业生产力的基础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本材料,是生物工程科技创新的核心材料,是以物种为单元的遗传多样性资源。而保护森林种质的目的在于创新利用,因为森林种质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全国生物经济竞争的首要途径,重视品种选育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是种苗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3,4]。
1浙西南创建森林种质保育的条件
1.1自然条件
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土壤深厚肥沃,适于林木选择、引种、培育和繁殖,有利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发展。一是地理位置。基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3′,东经119°6′。基地总面积180.24hm2,分别设在蜜蜂岭和上圩两林区,其间相距10km。其中蜜蜂岭林区距市区6km,面积为47.17hm2,上圩林区距市区13km,面积为133.07hm2。二是气候条件。龙泉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温17.7℃,1月平均气温6.8℃,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8.5℃,≥10℃年均积温5 545.7℃,年均无霜期261.2d,年平均日照时间1 740.9h,日年均相对湿度79%,年均降水量1 664.8~1 706.2mm,多数集中于4~6月。危害林木良种生产的灾害性气候主要是3月的倒春寒和7~8月的干旱及10月的寒潮。三是地形地貌。龙泉市林科所国家杉木良种基地属瓯江盆地中的低山丘陵,海拔200~300m,地形开阔(蜜蜂岭林区与上圩林区的开阔度分别为93.02%、90.17%),光照充足,坡度平缓(15~30°)。四是土壤状况。土壤是以黑云母片麻岩为主发育而成的红壤和红黄壤中的红松泥土,厚度多在100cm以上,pH值4.5~5.5,肥力中等。五是水系分布。龙泉市境内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闽江三江水系,有流“三州”(温州、杭州和福州)之谓。西、南、北部有20余条小溪流向中部,汇入龙泉溪,为瓯江上游;西北住溪、碧龙溪是乌溪江上游,属钱塘江水系;西部宝溪流入福建省建溪,属闽江水系。六是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地造林前植被为马尾松疏林,山矾、檵木、乌饭、映山红、铁芒萁群落,总盖度为70%~85%。龙泉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达1 018万m3,森林覆盖率达79.9%,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1 800余种,苔藓植物61种,蕨类植物160余种,药用植物1 385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8种,被植物学界誉为“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龙泉市境内森林类型多样,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毛竹林等11个类型。七是旅游资源。龙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资源品味较高。以风阳山、披云山、仙宫湖、昴山等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剑瓷文化、大窑龙泉青瓷古窑址、安仁永和桥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浙江省共确认旅游资源单体258个,其中5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4级8个,3级30个,2级103个。龙泉市的旅游资源除风阳山和白云岩外,基本都处于原生状态。
1.2社会经济条件
龙泉市位于浙闽赣边境,交通便利,丽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临温州经济开发区,西接福建武夷山风景旅游区,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龙泉市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全市面积3 059km2,人口28万人,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县级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47.39亿元,财政总收入4.17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 145元和5 112元。龙泉市林科所国家杉木良种基地交通方便,两大林区均位于龙庆干线公路沿线。另外,基地内也兴建了林区简易公路3.5km,林道4.6km,对林木良种和种苗生产的内外运输和基地对外交流合作十分有利。
1.3社会人文条件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越亡入楚。置县至今已1 200余年,1990年12月撤县设市。龙泉不仅山川秀丽,而且人才辈出。铸剑祖师欧治子、哥窑弟窑祖师章生一和章生二、南宋大诗人叶绍翁、北宋大文豪叶涛、北宋宰相何执中、明朝开国元勋章溢、北宋政治家管师仁、元末明初学者叶子奇等,为龙泉的人文旅游资源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其中叶绍翁的“满园山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叶子奇的《草木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龙泉,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因山而添秀。宝剑文化和青瓷文化是我国两朵艳丽的文化奇葩。龙泉宝剑世传为春秋战国欧治子所始创。千百年来,经历代匠人经验积累,创造出“坚韧锋利、刚柔并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的鲜明特色,为剑中之魁。龙泉青瓷始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历经元、明至清初衰落,自成体系的生产历史长达700~800年之久。宋时所创制的梅子青、粉青釉工艺和釉色都达到了青瓷史上的顶峰,被誉为“瓷海明珠”。龙泉的香菇文化、节庆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4政府重视保证了工作的有效建成和运行
森林种质保护和林业良种种苗是浙江省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以良种创新为基础,搭建森林多功能利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则是浙江省各级政府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是浙江林业现代化建设和兴林富民的战略举措。浙南林木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森林多功能利用平台建设已列入“十一五”浙江省林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林业厅、丽水市和龙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保证浙南森林种质资源保育和创新中心的有效建成及效果发挥。
2创建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与创新的意义
2.1增强富民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实现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林业在生物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的角色。林业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关系密切,林业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林地产权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已形成稳定的林地产权保护体系,广大农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高涨。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良种创新中心,能有效解决用材、生态、观赏和木本药材良种种苗的生产和供应,推动浙江省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特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林业,打造浙江省特色的林果产品、木竹制品、森林食品等产业,着力提升林业的发展水平,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有力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林业富民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推动作用。
2.2保护种质资源,提升良种水平
浙西南不仅是浙江省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的重点实验区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站厂,而且也是我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龙泉风阳山、庆元白祖山、遂昌九龙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保存着我国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此外,龙泉、庆元等还是我国最大的林木优良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地之一,保存杉木和主要阔叶树种优良种质资源数千份,然而这些种质资源却分散在龙泉林科所、庆元林场、庆元县营林公司、景宁等10余个地方,有些资源重复收集,很多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地方将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开发混在一起,收集的树种较为单一。因此,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有利于强化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丰富林木育种材料,促进林木良种的创新。
2.3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彰显良种示范效果
浙西南是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林区,需要大量的用材、生态、绿化、药用树种良种和优质壮苗。在已有良种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通过建设杂交育种园、强化育种园、种子园、良种高级采穗圃、轻型基质容器育苗等为主的现代化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实现种质和品种的创新,提高良种生产和管理能力,为浙江省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提供大量良种,通过良种多功能示范栽培,促进良种种苗科技成果的转化,彰显良种示范效果。
2.4加强林业科普教育,实现森林多功能利用
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遗传保育以及良种生产过程的科普教育,其实是促使社会重视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创新的重要举措。结合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的建设,建立生态休闲基地是提升中心自身品牌和经济实力的有效手段。浙西南有“中国绿谷”和“浙江林海”之称。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的林业科普基地,加强林业科普教育,提高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保护物种多样性认识,树立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家园的信念,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建特色的生态休闲基地,作为连接风阳山、云和湖、百山祖等的重要驿站,可以打造浙江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的品牌,更有利于浙江省林木良种事业的发展,促进森林的多功能利用。
3参考文献
[1] 张辉新,陆钊华.华南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初探[J].广西林业科技,2005,21(4):75-78.
[2] 杨文云,李昆.云南森林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策略初探[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6):706-711.
[3] 顾万春,李文英.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共享现状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1):66-69.
[4] 毛新耀,张宏民.加强林木种苗生产 保存利用种质资源[J].陕西林业,2006(6):16.
关键词森林种质资源;种质保育;条件;意义;浙西南
中图分类号 S7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23-02
森林種质资源主要有原地保育和异地保育2种方式。原地保育是以建设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形式实现。自然保护区(小区)以保护森林树种及其生态系统为主,保存种质资源是其功能的外延[1,2]。我国森林种质资源主要通过建立林木良种基地实现异地保育,目前有国家级及部省联营林木良种基地共160余处,保存了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大量的育种材料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是事关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林业生产力的基础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本材料,是生物工程科技创新的核心材料,是以物种为单元的遗传多样性资源。而保护森林种质的目的在于创新利用,因为森林种质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全国生物经济竞争的首要途径,重视品种选育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是种苗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3,4]。
1浙西南创建森林种质保育的条件
1.1自然条件
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土壤深厚肥沃,适于林木选择、引种、培育和繁殖,有利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发展。一是地理位置。基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3′,东经119°6′。基地总面积180.24hm2,分别设在蜜蜂岭和上圩两林区,其间相距10km。其中蜜蜂岭林区距市区6km,面积为47.17hm2,上圩林区距市区13km,面积为133.07hm2。二是气候条件。龙泉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温17.7℃,1月平均气温6.8℃,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8.5℃,≥10℃年均积温5 545.7℃,年均无霜期261.2d,年平均日照时间1 740.9h,日年均相对湿度79%,年均降水量1 664.8~1 706.2mm,多数集中于4~6月。危害林木良种生产的灾害性气候主要是3月的倒春寒和7~8月的干旱及10月的寒潮。三是地形地貌。龙泉市林科所国家杉木良种基地属瓯江盆地中的低山丘陵,海拔200~300m,地形开阔(蜜蜂岭林区与上圩林区的开阔度分别为93.02%、90.17%),光照充足,坡度平缓(15~30°)。四是土壤状况。土壤是以黑云母片麻岩为主发育而成的红壤和红黄壤中的红松泥土,厚度多在100cm以上,pH值4.5~5.5,肥力中等。五是水系分布。龙泉市境内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闽江三江水系,有流“三州”(温州、杭州和福州)之谓。西、南、北部有20余条小溪流向中部,汇入龙泉溪,为瓯江上游;西北住溪、碧龙溪是乌溪江上游,属钱塘江水系;西部宝溪流入福建省建溪,属闽江水系。六是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地造林前植被为马尾松疏林,山矾、檵木、乌饭、映山红、铁芒萁群落,总盖度为70%~85%。龙泉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达1 018万m3,森林覆盖率达79.9%,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1 800余种,苔藓植物61种,蕨类植物160余种,药用植物1 385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8种,被植物学界誉为“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龙泉市境内森林类型多样,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毛竹林等11个类型。七是旅游资源。龙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资源品味较高。以风阳山、披云山、仙宫湖、昴山等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剑瓷文化、大窑龙泉青瓷古窑址、安仁永和桥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浙江省共确认旅游资源单体258个,其中5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4级8个,3级30个,2级103个。龙泉市的旅游资源除风阳山和白云岩外,基本都处于原生状态。
1.2社会经济条件
龙泉市位于浙闽赣边境,交通便利,丽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临温州经济开发区,西接福建武夷山风景旅游区,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龙泉市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全市面积3 059km2,人口28万人,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县级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47.39亿元,财政总收入4.17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 145元和5 112元。龙泉市林科所国家杉木良种基地交通方便,两大林区均位于龙庆干线公路沿线。另外,基地内也兴建了林区简易公路3.5km,林道4.6km,对林木良种和种苗生产的内外运输和基地对外交流合作十分有利。
1.3社会人文条件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越亡入楚。置县至今已1 200余年,1990年12月撤县设市。龙泉不仅山川秀丽,而且人才辈出。铸剑祖师欧治子、哥窑弟窑祖师章生一和章生二、南宋大诗人叶绍翁、北宋大文豪叶涛、北宋宰相何执中、明朝开国元勋章溢、北宋政治家管师仁、元末明初学者叶子奇等,为龙泉的人文旅游资源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其中叶绍翁的“满园山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叶子奇的《草木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龙泉,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因山而添秀。宝剑文化和青瓷文化是我国两朵艳丽的文化奇葩。龙泉宝剑世传为春秋战国欧治子所始创。千百年来,经历代匠人经验积累,创造出“坚韧锋利、刚柔并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的鲜明特色,为剑中之魁。龙泉青瓷始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历经元、明至清初衰落,自成体系的生产历史长达700~800年之久。宋时所创制的梅子青、粉青釉工艺和釉色都达到了青瓷史上的顶峰,被誉为“瓷海明珠”。龙泉的香菇文化、节庆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4政府重视保证了工作的有效建成和运行
森林种质保护和林业良种种苗是浙江省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以良种创新为基础,搭建森林多功能利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则是浙江省各级政府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是浙江林业现代化建设和兴林富民的战略举措。浙南林木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森林多功能利用平台建设已列入“十一五”浙江省林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林业厅、丽水市和龙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保证浙南森林种质资源保育和创新中心的有效建成及效果发挥。
2创建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与创新的意义
2.1增强富民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实现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林业在生物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的角色。林业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关系密切,林业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林地产权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已形成稳定的林地产权保护体系,广大农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高涨。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良种创新中心,能有效解决用材、生态、观赏和木本药材良种种苗的生产和供应,推动浙江省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特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林业,打造浙江省特色的林果产品、木竹制品、森林食品等产业,着力提升林业的发展水平,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有力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林业富民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推动作用。
2.2保护种质资源,提升良种水平
浙西南不仅是浙江省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的重点实验区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站厂,而且也是我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龙泉风阳山、庆元白祖山、遂昌九龙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保存着我国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此外,龙泉、庆元等还是我国最大的林木优良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地之一,保存杉木和主要阔叶树种优良种质资源数千份,然而这些种质资源却分散在龙泉林科所、庆元林场、庆元县营林公司、景宁等10余个地方,有些资源重复收集,很多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地方将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开发混在一起,收集的树种较为单一。因此,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有利于强化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利于丰富林木育种材料,促进林木良种的创新。
2.3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彰显良种示范效果
浙西南是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林区,需要大量的用材、生态、绿化、药用树种良种和优质壮苗。在已有良种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通过建设杂交育种园、强化育种园、种子园、良种高级采穗圃、轻型基质容器育苗等为主的现代化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实现种质和品种的创新,提高良种生产和管理能力,为浙江省林业两大体系建设提供大量良种,通过良种多功能示范栽培,促进良种种苗科技成果的转化,彰显良种示范效果。
2.4加强林业科普教育,实现森林多功能利用
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遗传保育以及良种生产过程的科普教育,其实是促使社会重视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创新的重要举措。结合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的建设,建立生态休闲基地是提升中心自身品牌和经济实力的有效手段。浙西南有“中国绿谷”和“浙江林海”之称。建立浙西南森林种质保育和创新中心的林业科普基地,加强林业科普教育,提高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保护物种多样性认识,树立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家园的信念,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营建特色的生态休闲基地,作为连接风阳山、云和湖、百山祖等的重要驿站,可以打造浙江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的品牌,更有利于浙江省林木良种事业的发展,促进森林的多功能利用。
3参考文献
[1] 张辉新,陆钊华.华南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初探[J].广西林业科技,2005,21(4):75-78.
[2] 杨文云,李昆.云南森林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策略初探[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6):706-711.
[3] 顾万春,李文英.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共享现状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1):66-69.
[4] 毛新耀,张宏民.加强林木种苗生产 保存利用种质资源[J].陕西林业,200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