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中的日本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5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和与平成,上流与下流
  明仁天皇或将退位,日本的平成时代或将打上休止符。从昭和到平成,如果用最到位的语言来概括这两个时代的精神的话,那就是“上流”与“下流”。
  战后的昭和是“上流”社会,改朝不换代的平成是“下流”社会。感觉上是一个往“上”,一个往“下”。往“上”的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日本超过美国人均GDP成了世界第一。往“下”的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日本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了几千亿美元。中国坐上世界老二的位置。
  这就是上与下的历史性错位。但这个历史性的错位引出了一个话题:日本的这30年真的是人们所说的“失去的30年”?
  记得在日本被中国超越而成为全球老三的时候,当时的日本经济大臣与谢野馨,虽酸溜溜,但也不无前瞻地宣称:“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的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也曾多次说过,不丹王国很早就提出用全民幸福指数代替GDP,日本应该向不丹学习。问题是,日本人幸福吗?
  这里,笔者想起了“小确幸”这个新词。这是村上春树在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里的生造词。何谓小确幸?村上的解释是虽小但确实的幸福感。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但日本人却能感悟生活中的小美。这小美是否就是小确幸?这个小确幸与经济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有什么关系?
  人最终喜爱的是什么
  日本拥有世界前十的人口數,但交通事故全年死亡人数只有3904人(2016年的最新统计),自1949年以来再次低于4000人。
  日本警察厅认为,死亡人数的减少是交通安全教育的普及、车辆性能的提升、改善路口视野的道路改造、安装能见度更好的LED信号灯等所产生的结果。
  日本政府更是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将交通事故全年死亡人数减少至2500人以下的目标。显然这是技术与人的素质综合的一个结果。相对于交通死亡率高的中国,日本人看到自己国家这么少的交通死亡人数,不感到一种小确幸吗?
  日本为癌症立法,2016年12月9日国会通过了新《癌症对策基本法》。日本人毫无隐瞒地宣布,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率先进入每2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会患上癌症的时代。但随着日本医疗技术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步,患者5年生存率已超过60%,不住院治疗已成为可能。
  为此,基本法提出了一个旨在缓解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舒缓治疗”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最终指向是创建一个“能让患者放心生活的社会”。为了能让患者在被确诊后保持生活稳定,法律要求企业方面给予相应支援,使其能继续工作或就业。而对于儿童癌症患者,则除了要求创造条件使其能接受必要的教育和治疗外,还将在学校推进与癌症相关的教育。
  日本为癌症立法,而且是用基本法的规格为癌症立法,令我们叹服。那么,你说,小确幸的天平翘起在哪一边?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欲望的满足,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句话,是尼采曾经怀着几近癫狂的意识说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与经济增长有关吗?
  精致主义成了揪心的白日梦
  多年前一位德国作家有一句名言:所谓富裕,就是需要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需要的场所能够立即到手。显然日本的便利店就是这种理想主义的实现者。现在日本全国共有56000家便利店(2015年9月数据),街道上相隔20米的距离必定有一家便利店。
  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能在20多年前成为畅销书,就是日本人对破执和惜福的生活哲理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摆脱物欲对心灵的统治。尽量降低对基本需求以外的物欲的追求,用一种风雅之道关注生活本身的美好。因此,清贫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困,清贫即选择最简单朴素的生活。
  收纳专家山下英子首提“断舍离”概念,本质上并不在于推出一种新的整理术,而是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样态:舍去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于是,我们看到日本人去百元店和便利店解决生活用品问题已趋日常化。远离百货商场,远离名牌,远离一切不需要的东西成了一种风尚。让精致主义和贵族气质成了一种揪心的白日梦。
  微观经济的王者
  日本是向内和收缩的王者,当然也是微观经济的王者。
  “知其雄,守其雌”恰恰是日本能够影响世界经济的王道。在全球创新市场上,日本的产品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比如:美国移动电话配件的九成是日本制造的,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飞机零件也是日本制造的。
  实际上,早在2002年日本就全面启动了一项国家战略:强化知识产权。何谓强化知识产权?通俗地说,就是用其他国家的品牌来包装日本的零配件。当其他国家的人们全力推销他们的国家品牌时,当他们的品牌越来越红火的时候,也就是对日本零配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的时候。
  当蒋介石说中日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的时候,也说明了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和阳明心学的关系。这也表明正是内向、收缩、细微造就了日本匠人精神。2015年,日本超过150年的企业有20000多家,而中国却不足100家。
  日本没有经历国家的大动荡、外族的侵略,因此日本人有一种一以貫之的、不会被颠覆的幸福价值观。在巴西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东京八分钟”,安倍晋三化装成超级马里奥登场。这绝不是政治收编,而是“失去30年”的一个副产品——零增长的公共无意识,日本人将经济的零增长带来的影响化为了一种民粹,一种向往未来的民粹。
  这种“民粹”也间接地使日本成为很多东亚人度假、过节的“后花园”。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给东亚人提供了后现代人生活的一种范式:环境—安全—健康。到2020年,每年仅以医疗体检为目的赴日的中国游客数量将超31万,这带来的潜在经济规模将达5000多亿日元。
  2017年1月3日的《读卖新闻》上写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30年是日本失去的30年。如果我们不去除掉深入生活的紧缩志向,就不可能构筑发展的基盘。”但是2011年12月17日的《读卖新闻》里也有这样的话:“理不尽的自然猛威,在日本人的精神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变了生死观和自然观的人很多。战后日本的那种增量生产、越富越自由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崩溃了。”   让人舒心地过日子的国家
  看来,日本用30年时间,硬是将“增长”的发达国家转换成了“成熟”的发达国家。从增长到成熟,是个应该令人刮目相看的质的飞跃。日本无疑成了世界成熟国中的优等生。欧洲富国要向它看齐,老大哥美国有时也要放下架子向它学习。当然,这个成熟还表现在知性智慧的成熟: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本质,就是让国民过稳定的舒心日子。
  这正如从事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橘木俊诏在其《解读21世纪资本主义》的书中亮出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幸福的源泉”观点,他认为日本在看似失去的30年里,走上了低生育的道路,虽然导致劳动力的不足,但同时也使得家庭消费需要降低,最后走上了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稳定生存转换之路。最近,中国留学生发起“全球分享日,从东京开始”的活动。为什么要从东京开始呢?這就是问题的根本。
  确实,日本是个让人舒心地过日子的国家。在这里,没有熟人一样办事,没有熟人一样做生意,没有熟人一样升学,没有熟人一样看病,不送红包一样开刀;这里食物安全不用担心;这里自来水不比矿泉水差;到政府办事,点头哈腰的是官员;这里还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之一;这里的老百姓手中有钱,但国家没有钱,富裕像阳光一样,既照在宫殿上,也照在了阴沟里;这里政府基本不对国民隐瞒任何大事,如最近替代筑地市场的东京丰州市场,最终被检测出地下水苯超标79倍,当天的《东京新闻》就直接报道了。
  这一切正如傅高义在37年前写下的惊世之作《日本第一》所言。37年后的今天,他再度肯定日本即便是经历了“失去的30年”,但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日本还是原来的日本,不可小觑。
  早在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密尔就提出了“零增长论”的观点。密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有两个著名的设问。
  一、对人而言最善的状态是什么?显然不是谁也不贫困的那种富裕,而是感觉不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
  二、对人而言,总是与他人接触是件好事吗?绝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孤独的社会绝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作为时间概念的人的状态,孤独是人的思考和精神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这个社会里,人达到了最善的状态,感觉不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在这个社会里,你会很扎实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一种孤独、一种无助。孤独死后的“零葬(不举行葬礼,不留骨灰,不要墓地)”,就是日本常新的一个话题。
  3·11日本大地震使日本人目睹了海啸卷走房屋和汽车的那些瞬间。这些物,在自然的强力下显得一钱不值。那么人为什么还要以此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因果链:俳句的艺术原点是脱俗;和歌的本质是草庵思想;茶道是在空无一物的贫寒小屋里完成了精神的洗礼;花道是在去繁、去艳、去色的基础上插出了原本“生花”的“清”与“贫”;枯山水则是用最經济、最原始的几块石头再造了一个无穷大的自然的小宇宙。
  这就是吉田兼好反复强调的排除物欲,让人的心灵自由律动;这就是日本学者伊藤宏见所说的“乡愁”与“童心”;这就是歌人良宽禅师的诗句“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所要表达的心境。
  因此,GDP下降并不一定能使这个国家的国力下降,零增长并不一定能使这个国家的人品格也归零。
  (宋正怀摘自腾讯《大家》栏目,本刊有删节,邝 飚图)
其他文献
盘珪禅师在说禅时,信徒们总是把讲堂挤得水泄不通。这引起了一个外道的嫉妒,他决定到盘珪的讲堂找他辩论。  “喂,禅师!”盘珪正在说法时,外道突然在外面吼着,并说,“尊敬你的人自会敬服你的话,但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就不服你,你能使我服从你吗?”  “到我这边来,我可以做给你看。”盘珪禅师指着他的右边答道。  外道昂然地推开众人,走到盘珪的右边。  “请到我左边来,比较好说话。”盘珪微笑着说。外道就走到他左
期刊
狄拉克是英国物理学家与应用数学家,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以沉默寡言出名。  一位和狄拉克在剑桥大学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说,如果要和狄拉克讨论问题,最好是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不要有枝枝节节的废话,而狄拉克通常会看天花板5分钟,然后转看窗外5分钟,再回答“是”或“不是”,非常简洁。    曾给爱因斯坦当助手的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1933年去剑桥大学做研究,狄拉克的导师建议英费尔德去和狄拉克
期刊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伫立在桥下,等待着她的到来。  他抬头一看,只见高高的石桥栏杆,已被爬上来的攀缘植物遮盖了一半,桥上人来人往,人们穿着白色衣裳,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风儿幽幽地吹拂着他们的衣裙。可是,她还不来。  桥下黄泥堆积的沙洲,大约还剩下7平方米,与河水紧邻在一起。长满芦苇的河畔,有许许多多的小洞,那也许是河蟹的巢穴,每当水流涌上来
期刊
当耶思卫星电视公司的推销员德芙拉打来电话时,我礼貌地说:“因为我刚刚摔进了一个洞里,碰伤了前额,还扭了腿,所以时机实在是不合适。”  “我理解,”德芙拉说,“那你觉得什么时候会比较合适呢,一小时以后?”  “我不太确定。”我说,“这要取决于救援队到底来得有多快,还有他们是否要给我的脚打石膏。”  “也就是说,或许我应该明天再打过来?”她建议道,语气平静极了。  “是呀,”我呻吟道,“听起来不错。”
期刊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
期刊
抗战爆发后,齐邦媛随父去重庆,就读于南开中学,考大学时,齐邦媛希望上大学时可以远行独立,当时中央大学就在重庆沙坪坝她的家门口,但齐邦媛弃之不考,后来她被武汉大学哲学系录取。  武汉大学当时已迁往四川乐山,1943年8月底,齐邦媛离家去了武大。她带着一个小箱子和一个铺盖卷,铺盖卷用毯子包着被褥和衣服,卷成一个椭圆形,上面反扣一个搪瓷脸盆,外面加一块油布,用粗麻绳绑紧。几十年后,齐邦媛在欧洲一个机场看
期刊
自难民潮爆发以来,帕特萨里斯一直追踪拍摄难民危机,他深知:作为难民危机风暴中心的莱斯沃斯岛,已被无数国内外摄影师踏访过。因此去那儿之前,他并不期待自己能够拍出多么出色的照片。  帕特萨里斯于2015年10月16日下午抵达莱斯沃斯岛北部的一个小渔村,在村里遇见了坐在面朝大海的一张长椅上的三位老妇人,她们分别是83岁的卡米维斯、89岁的艾福斯特拉提娅·马弗拉皮迪和她85岁的堂妹马瑞扎·马弗拉皮迪。每天
期刊
亲爱的儿子:  我有时候会叫你“大哥”,你知道为什么吗?当你被从产房推出来时,我以为我会很激动,我以为你也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哭得惊天动地,向这个世界宣告你的降临。但其实不是,根据当时的录像记载,你很淡然地看了我一眼,眼神既不熟悉也不陌生。这让我想起大概6个月前,我在不丹见到的那个年轻的转世活佛的样子,他只有十六七岁,却有着六七十岁人的神情,我看见你的时候,你也是那样。那一刹那,我真的相信,也许你
期刊
L先生是我多年的企业家朋友,在南方办有一家大型家电制造企业。有一次,我去他那里做调研,到了晚上,他很神秘地邀请我参加一个私人晚宴:“你也帮我看一下,有没有靠谱的。”  这天,正巧从北京来了一个企业家“二代”的考察组,一行有8个人。L先生动了心思,他的女儿待字闺中,在香港当公务员,他特意把她叫了回来,想让她看看有没有对得上眼的。    8个人,清一色的80后、90后,其中有一半人的父辈与我有过接触,
期刊
发小郑直要请我去他奶奶家吃饭。郑直的奶奶做菜是真的有绝活儿,想到这点,我就来了精神,一口气爬到四楼。我俩兴冲冲地敲开门,老太太已经笑呵呵地等着了。我进了屋先是问声好,然后把水果放下。老太太笑着说“欢迎欢迎”,然后指着桌上的杯子说了声“自己喝吧”,就自顾自去厨房做饭了。  我一瞅,是酸梅汤。老太太的酸梅汤可谓是冠绝全球,拿梅子熬了,还加了山楂、桂花、甘草,里面能喝出甜味儿来的是蜜,更让人拍手叫绝的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