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作品审美阐释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x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曲家秦文琛的两首古筝独奏曲《吹响的经幡》和《风中的圣咏》(2010)是其民乐创作领域审美上的拓展,他跳出了传统古筝的演奏和表达韵味,体现出作曲家创作思路的独特性; 陆培的小提琴作品用非常小提琴化的专业性的体现,在民歌或民歌旋律音调基础上用小提琴HYPERLINK"http://www.emus.cn/?mygroup-14.html""_blank"这样一件外来乐器表达了中国气质,这无论对作曲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都具有促进意义!
  [关键词] 秦文琛;古筝独奏曲;颠覆;陆培;小提琴作品;民族性;幻想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013-03
  一、创作中的音响“颠覆”,是破坏还是挖掘?
  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的教授作品音乐会(2015年7月23日晚)为当日的听众呈现了陈怡的《宁》(为小提琴、大提琴及琵琶而作);奥利维·施内勤的《弦乐空间》(为三件弦乐器以及两个音箱而作)、《以及明天》(为钢琴和两个音箱而作);丹尼·柯恩的《波折1》;约埃尔·邦斯的《夏日之舞》;秦文琛的古筝独奏曲两首《吹响的经幡》《风中的圣咏》以及叶国辉的《日落阳关》(为大提琴、长笛、单簧管、打击乐、笙、筝、琵琶、中胡而作)。在音乐会开始前浏览节目册的那十分钟,笔者被秦文琛的两首古筝独奏曲的曲目介绍文字“这两首作品在古筝音响方面具有颠覆性的突破”所吸引,再加之 “秦文琛用音乐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国际级的音乐家。对于这一点,即便他是来自遥远的东方我们也根本无法否认……” 德国《波恩汇报》评论。当时就暗忖:用古筝能夠发出怎样的颠覆性音响呢?听后也觉得非常震撼,因此,想对非常吸引笔者的这两首古筝作品写一写自己的听后感。
  作曲家秦文琛在作品演奏前这样介绍道:“《吹响的经幡》和《风中的圣咏》(2010)是为独奏古筝而作的姐妹篇,选自《向远方——30首民乐曲集》,这两首作品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定弦,即将古筝的21根弦调成了带有微分音的单音,这些音在四个八度的范围内被分成了五组。与此同时,在琴码的左边还获得了一组完整的西方早期教会调式音阶,这一调式的中心音恰好与琴码右边的单音相同。《吹响的经幡》主要是由弓弦拉奏完成,其音乐呈现出喇嘛教音响特征的单音音群,而琴码左边则是具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教会调式音阶。《风中的圣咏》除了纯净的宗教音响外,还有一种模糊、神秘的‘合唱声’贯穿全曲。”
  伴随着笔者对此作品的音色幻想,演奏者刘文佳穿着灰色的金丝长裙,裸足,拿着一把大提琴弓子飘逸地走上台,《吹响的经幡》一开场就显现出它的不平凡音响。整曲侧重于琴码右边的单音的拉奏。一开始在古筝低音弦上强奏拉出的音色很有蒙古族呼麦的影子,加之在作曲家介绍引导下的喇嘛教音乐,也使笔者联想到其独有的长达多米的铜制大喇叭的洪大音响,颇有气势,其中也饱含大量的泛音游走于古筝的低、高音区。之后的音乐都是在弓弦的拉奏下缓急交错地徐徐展开的。
  第二段音乐也是让我眼前一亮,先是用弓弦拉奏低高音区,其间以弓子敲震琴弦所产生的轰轰声响相和,有置身于大草原时的空旷感,让笔者感受到了风声与经幡飘动。随着弓弦拉奏高音区模仿的鹰叫声整个音乐进入到另外一个场景。这时演奏者换拉弦为拍弦,快慢、强弱交错进行直至达到顶峰而又回落,演奏者拍弦的节奏铿锵有力,难道是老鹰的叫声把喇嘛教戴假面具的众人舞蹈引到了我们眼前?在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背景下,咚咚的鼓声及铜锣声席卷而来,使我们的眼耳感到阵阵的好奇和兴奋,众多舞者伴随音乐摇舞着,舞蹈越跳越激烈。紧接着又回到了拉弦所奏出的铜制大喇叭的洪大音响中,只是越来越弱直至消失。
  “《风中的圣咏》的音高材料主要源于琴码左边的教会调式音阶。”(引自音乐会节目单)该曲最吸引笔者的也是其区别于第一首作品之处是琴码左边弹拨出的纯净的宗教音响——空灵、令人神往,而最神秘的是时隐时现与宗教旋律相对比的“合唱声”,它非常不清晰但却贯穿全曲,造成朦胧感并多次与低音区由强至弱的拉弦轰轰声相映衬,呈现出别样的音响效果。
  如果闭着眼睛听这两首作品根本猜不出是使用传统乐器古筝演奏的,因为笔者丝毫没有听到古筝拨弹珠落玉盘的传统音响。而它却以不同凡响的效果带给笔者一种宗教的、自然的音响,警动心灵,这也是其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之所在。
  笔者对作曲家秦文琛并没有过深入的了解,之前听过他的几部作品,如唢呐协奏曲《唤凤》和古筝独奏《太阳的影子IV》等。同时,知道他是一位蒙古族作曲家,喜欢用自然和宗教题材进行创作,他的现代音乐创作很善于用单音来把控整体的统一性等。在这两部古筝独奏小品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这些。而对笔者来说感受最突出的还是他作品音响上的颠覆性。当然,这种尝试是很冒险的,因为在作品演奏完之后除了掌声之外笔者还听到了来自当晚听众中的另一种些声音:“古筝可以这样演奏吗?”“打击乐演奏员来演奏也许更合适”“这还是古筝吗?这不是破坏吗?”等等。每一部具有颠覆性音响的作品在演奏完后肯定会遭遇种种评价的,比如众所周知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上演之后所经历的。笔者以为这两首古筝独奏曲是作曲家秦文琛民乐创作领域审美上的拓展,他跳出了传统古筝的演奏和表达韵味,体现出作曲家创作思路的独特性。同时在特殊的演奏技法之下,使古筝产生出奇异而丰富的音色、音响,是对民族乐器音响的挖掘。这是作曲家对自然和宗教的内在而深沉的表达,意味深长且饱含深情,是有血有肉的作品,对于音乐作品而言拥有了这些还需要在意别的吗?当然也正如作曲家在之后的讲座中所讲到的:这种思维的古筝作品创作不会成为今后创作的方向,但这样的作品应该有那么几部。的确,秦文琛的《吹响的经幡》和《风中的圣咏》为中国古筝作品添上了奇特的一笔!
  二、小提琴的幻想主义者
  陆培的音乐聪明而满有睿智,色彩斑斓,异常甘美而又动感十足。   ——美国《华盛顿邮报》
  海报上的这段话引起了笔者对这场小提琴作品音乐会的浓厚兴趣,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能让权威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给予如此高的赞誉?听完音乐会感触颇多,就这场音乐会的作品而言能感受到作曲家陆培是一个赋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主义者。
  这场音乐会的独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具特色的音乐会形式:整场音乐会由作曲家访谈、作曲家作品音乐会及会后小型茶点招待会组成。通过“作曲家访谈”,听众能在倾听作品之前直接与作曲家对话,或是听作曲家讲述创作经历及创作思路,有利于对作曲家作品的理解;“作曲家作品音乐会”则从听觉上直接感受作品;会后的小型茶点招待会更能促进听众与作曲家的进一步交流。这些无论对听众还是对作曲家来说都是必要和有益处的。遗憾的是,这种形式的音乐会在国内并不多见。
  2.独特而赋有实力的演奏家阵容:担任此次音乐会小提琴独奏部分的青年演奏家分别是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双硕士吴淑婷,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学士及英国皇家北部音乐学院小提琴表演硕士郑炜民和上海爱乐乐团小提琴独奏演员卢闻强;此外,青年钢琴演奏家施文和唐瑾也参与了《两首中国探戈》《“歌剧魅影”主题幻想曲——为小提琴与乐队》及《满江红·英雄传奇——为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的演奏。他们的演奏各具特色,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独具特色的作品(这也是最主要的)
  陆培小提琴作品音乐会中的这五部作品(其中两部中国首演,三部世界首演)各具特点,各有魅力。第一部作品《四首中国主题小提琴幻想曲——为独奏小提琴而作》(1999):其中的第一首《夕阳箫鼓》开头就给大家带来一种用小提琴演绎的新的音响——由右手虚握成拳后从小指到食指轮指拨弦模仿琵琶扫弦的音响,“在小提琴史上这样的声音还前所未有”,让在场的听众感到非常新颖与兴奋。作曲家基本保留了同名古曲的结构,他试图用小提琴这样一件外来乐器来表现中国古曲典雅、空灵和华贵的气质,同时丰富乐曲已有的内涵。事实证明,达到了作曲家预想的效果。在小提琴所演奏的典雅、空灵的旋律中笔者体会到了古乐之“纯”,而难得的是,这种“纯”由小提琴表现出来,可见作曲家的用心之专。
  在幻想曲《茉莉花》中,作曲家运用小提琴双音、泛音等技巧来重现这首民歌,给大家带来的是“浑厚有力、大开大合的乐句”,一改原民歌柔美、委婉的性格——另一种听觉享受。《戏剧·忆》第一段中最吸引人的要数开始部分小提琴E弦上的滑音(很像傳统乐器板胡的演奏);琴马上的震弓及突然在G弦上大力度奏出的大七度滑音,仿佛一个人在回忆时由诉说至激动的情绪转折;第二段小提琴在高音区如泣如诉的诉说让笔者回味至今。
  《二泉映月》与《夕阳箫鼓》不同的是作曲家通过变奏手法对原曲做了较大改变,原曲的旋律基本听不出来,这也改变了作品的音乐性格。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原曲所拥有的叹息、自语、孤独、无奈的情绪,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屈与抗争,赋予了音乐作品更广的含义。第二部作品《两首中国探戈》。初闻作品名,不禁暗忖:中国没有探戈,中国探戈又是怎样的呢?作曲家在访谈时做了解释: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探戈主要是以民歌旋律——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和《嘎达梅林》为基本素材,同时结合探戈节奏创作了这两首小提琴小品。笔者认为在听觉上两首小品达到了特殊的效果,赋予了民歌旋律律动感。
  《“剧院魅影”主题幻想曲——为小提琴与乐队》在演奏当天是由小提琴与钢琴来完成演奏的。作曲家在这部以著名音乐剧主题为基础创作的作品中,几乎运用了小提琴的所有技巧来完成对主题的变奏,达到了非凡的效果。我们听到了原作优美的旋律,也听到了变奏中的诡异、华丽、辉煌……《托卡塔——十面埋伏:为独奏小提琴》。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一些古曲《十面埋伏》的曲调。正如作曲家所述: “全曲的情绪更专注于那古曲中的‘金戈铁马、刀剑相击、呐喊声震天’的那么一种气势。”在演奏家出色的演奏中听众与作曲家产生了共鸣。
  《满江红·英雄传奇——为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听完这部长达25分钟的作品,不禁对作曲家细致的构思、创作技法的巧妙运用而赞赏不已。整部作品由四部分构成:(1)快板。活泼且不失庄重,表现岳飞少年时与伙伴玩耍及练功场景。(2)柔板。描写岳母给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时,岳飞的心理。(3)自由—激烈的快板。这是一首《谐谑曲》,小提琴的滑音、不规则的节奏及细碎多变的音型形象地刻画出小人奸诈、猥琐的嘴脸。(4)庄严的广板—快板。小提琴华彩部愤懑的独白,钢琴强烈的节奏为听众展现了英雄的内心世界。演奏家精湛的演奏使所有作品的艺术性及内涵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听众们不断的掌声及叫好声是给作曲家最好的回馈。
  听完整场音乐会后,很快就能找到大部分作品的特点:首先,每首作品都是非常小提琴化的,小提琴技巧运用的游刃有余、恰到好处,这都得益于作曲家一段学习小提琴的经历,这也正是作曲家作品专业性的体现;其次,除《“剧院魅影”主题幻想曲——为小提琴与乐队》外,其他几部作品都是在民歌或民歌旋律音调基础上创作的,用小提琴这样一件外来乐器来表现中国气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作曲家经过多年“试验性”“观念性”的写作实践后,取得了很大成绩,此次音乐会就是明证。这也正是作曲家作品民族性的体现。可以说陆培作品音乐会是中国作曲家个人音乐会的一个代表,它的成功举办无论对作曲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都具有促进意义,而给听众则提供了更多感受作曲家作品的机会。期待着更多此类中国作曲家个人作品音乐会的举行!
其他文献
战士的夢想
期刊
校園之歌
期刊
同窗緣
期刊
仡佬圖
期刊
夜月(弦樂四重奏)
期刊
伊犁女孩
期刊
弦樂四重奏
期刊
跟愛一起走
期刊
木管二重奏
期刊
2017年5月22日、23日,吉林省音乐家协会特邀吉林艺术学院钢琴系主任唐明顺教授、长春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尹达老师走进吉林市,开展“文艺扶贫奔小康”系列活动之“手拉手”吉林省音乐志愿者走进吉林市音乐公益教学活动。  唐明顺教授就钢琴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钢琴演奏技巧形成的要素等内容进行了翔实生动的讲解,对钢琴演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深刻剖析,并现场对十余名学生的演奏进行指导示范,无私地与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