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不仅是打好文化基础的关键阶段,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他们更倾向于模仿他人行为。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刻不容缓。
一、探究心理规律,尊重差异
基础阶段是学生个性特征发展的时期,我们既不能抑制学生性格发展也不能任由他们随心所欲,要在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帮他们找准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学生为导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规范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
例如,一个学生上课状态和课后表现不佳,与其多次谈话仍不见效果,我认为应当是交流中没有找到根源。为了让他敞开心扉,我先谈论了一些题外话,他逐渐地从心理上认为我与他是平等的关系。接着他说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他不闻不问,不关心他,索性自己也放任自流。找到了問题的症结,我便对他说:“父母打工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生活,不闻不问是因为不善言辞,而不是漠不关心,他们是用另一种方式来爱你、关心你,想一想,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报答方式。”经过对话,学生打开了心结。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对症下药,才能将学生引上正轨,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与他们平等交流,这也需要班主任对班内学生有足够的了解,管理好自己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形成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完善规章制度,有迹可循
学生从小就从内心深处对学校和教师有敬畏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规章制度才能使学生的行为有一个标准的界限,超出规定就是不允许的。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按照标准规范行为。
例如,校园区域内每个班级都有负责清扫的责任区域,但是他们往往是打扫完之后就对后续的卫生保洁工作不管不顾。为了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我与各班班主任协调制定一些制度规范学生行为。首先,打扫工作完成后,仍要注意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卫生情况,若发现一次卫生问题,扣十分。同时,如果发现其他学生随手扔垃圾的情况,在他们的班级卫生分数扣十分,每个班级累积扣三十分,则取消评选优秀班级的资格。学生们都有班级荣誉感和责任心,制定规则以来,校园卫生情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地落实执行,定期进行总结,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加以改善,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积极地践行德育管理。
三、渲染传统文化,营造氛围
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取并渗透到德育管理当中,强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一直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之一,考虑到文化要深入影响学生内心,学校决定进行一次传统文化的板报宣传。板报的设计制作者是学生,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素材选取和精心排版制作后,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品读观赏,无形之中在内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品质。
学校教育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时代新要求进行德育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收学习德育知识。
四、结合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很多人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就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将三者有机结合并全面实施管理,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达成德育教育。
例如,通过与班主任沟通协调,我组织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时间选在周末早晨,地点选在早点铺,一大早学生们便帮助早点铺老板卖早点。他们能力有限,只能协助老板做一些简单的打包工作,但仍然忙得不可开交。之后,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感想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呼吁同学闲暇时间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并且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让父母担忧。这次实践活动有效地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拓展自身综合素质。
学校的教育目标不是单一的文化教学,而是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致力于践行素质教育要求,找准德育教育的时机与契合点,无形中渗透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为自律,实现科学化德育管理的教育目的。
责任编辑李少杰
一、探究心理规律,尊重差异
基础阶段是学生个性特征发展的时期,我们既不能抑制学生性格发展也不能任由他们随心所欲,要在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帮他们找准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学生为导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规范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
例如,一个学生上课状态和课后表现不佳,与其多次谈话仍不见效果,我认为应当是交流中没有找到根源。为了让他敞开心扉,我先谈论了一些题外话,他逐渐地从心理上认为我与他是平等的关系。接着他说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他不闻不问,不关心他,索性自己也放任自流。找到了問题的症结,我便对他说:“父母打工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生活,不闻不问是因为不善言辞,而不是漠不关心,他们是用另一种方式来爱你、关心你,想一想,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报答方式。”经过对话,学生打开了心结。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对症下药,才能将学生引上正轨,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与他们平等交流,这也需要班主任对班内学生有足够的了解,管理好自己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形成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完善规章制度,有迹可循
学生从小就从内心深处对学校和教师有敬畏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规章制度才能使学生的行为有一个标准的界限,超出规定就是不允许的。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按照标准规范行为。
例如,校园区域内每个班级都有负责清扫的责任区域,但是他们往往是打扫完之后就对后续的卫生保洁工作不管不顾。为了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我与各班班主任协调制定一些制度规范学生行为。首先,打扫工作完成后,仍要注意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卫生情况,若发现一次卫生问题,扣十分。同时,如果发现其他学生随手扔垃圾的情况,在他们的班级卫生分数扣十分,每个班级累积扣三十分,则取消评选优秀班级的资格。学生们都有班级荣誉感和责任心,制定规则以来,校园卫生情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而是要真正地落实执行,定期进行总结,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加以改善,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积极地践行德育管理。
三、渲染传统文化,营造氛围
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取并渗透到德育管理当中,强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一直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之一,考虑到文化要深入影响学生内心,学校决定进行一次传统文化的板报宣传。板报的设计制作者是学生,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素材选取和精心排版制作后,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品读观赏,无形之中在内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品质。
学校教育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时代新要求进行德育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收学习德育知识。
四、结合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很多人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就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将三者有机结合并全面实施管理,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达成德育教育。
例如,通过与班主任沟通协调,我组织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时间选在周末早晨,地点选在早点铺,一大早学生们便帮助早点铺老板卖早点。他们能力有限,只能协助老板做一些简单的打包工作,但仍然忙得不可开交。之后,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感想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呼吁同学闲暇时间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并且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让父母担忧。这次实践活动有效地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拓展自身综合素质。
学校的教育目标不是单一的文化教学,而是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致力于践行素质教育要求,找准德育教育的时机与契合点,无形中渗透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为自律,实现科学化德育管理的教育目的。
责任编辑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