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至今,情境教学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那么在创设初中数学情境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呢?这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数学情境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中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年龄、基础、环境、个人能力等的影响,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情境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适合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教《正数与负数》的第一课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负分。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再引进“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迁移。
2.兴趣性原则
创设数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兴趣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是优化思维教学的前提。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其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主动探究。
比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念叨:“同时朝上或同时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掷了5次,输了4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兴趣盎然,主动探索。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即创设数学情境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利于教师的组织、引领、点拨等。《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将学生带到室外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上,引导学生探索其面积公式。然而,真实的平行四边形菜地,由于面积太大,不利于“观察”,更无法进行割、移、拼等“实验”操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回到教室后,学生不能把心收回,一味地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些非数学信息上,多谈论这块地里种的白菜等,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虽然符合真实性原则,但不便于操作。
4.全面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同时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也就是说,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另外,局部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所侧重,侧重于某些方面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处理。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还可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如《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展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张合间,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对称。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又大有裨益。如在教《从三个方向看》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画三视图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开放式的情境问题是指问题的条件开放,或者结论开放,或者解题的方法、过程开放,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要有探究空间,解决问题中所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要典型。 如我在复习《函数》专题时,我给学生们设置了“若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则函数的表达式可能是(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即可)。”随即安排每个学生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写好后自己上黑板上把函数写在黑板上,但与前面相同的不能写在黑板上。这时同学们一下子热闹起来,争着在黑板上写出与前面不同的函数来,有的对黑板上部分函数持有怀疑态度,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说:“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要想全面理解和答好这一题目,就要全面掌握函数知识……”。这时教师再展开复习,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应投入极大的热情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可接受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中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年龄、基础、环境、个人能力等的影响,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情境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适合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教《正数与负数》的第一课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负分。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再引进“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迁移。
2.兴趣性原则
创设数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兴趣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是优化思维教学的前提。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其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主动探究。
比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念叨:“同时朝上或同时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掷了5次,输了4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兴趣盎然,主动探索。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可操作性原则
所谓可操作性,即创设数学情境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有利于教师的组织、引领、点拨等。《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将学生带到室外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上,引导学生探索其面积公式。然而,真实的平行四边形菜地,由于面积太大,不利于“观察”,更无法进行割、移、拼等“实验”操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回到教室后,学生不能把心收回,一味地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些非数学信息上,多谈论这块地里种的白菜等,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虽然符合真实性原则,但不便于操作。
4.全面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同时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也就是说,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另外,局部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所侧重,侧重于某些方面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处理。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还可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如《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屏幕上展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张合间,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对称。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又大有裨益。如在教《从三个方向看》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画三视图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开放式的情境问题是指问题的条件开放,或者结论开放,或者解题的方法、过程开放,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要有探究空间,解决问题中所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要典型。 如我在复习《函数》专题时,我给学生们设置了“若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则函数的表达式可能是(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即可)。”随即安排每个学生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写好后自己上黑板上把函数写在黑板上,但与前面相同的不能写在黑板上。这时同学们一下子热闹起来,争着在黑板上写出与前面不同的函数来,有的对黑板上部分函数持有怀疑态度,老师抓住这一契机说:“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要想全面理解和答好这一题目,就要全面掌握函数知识……”。这时教师再展开复习,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应投入极大的热情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