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逐步培养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过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潜心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能够得到实现的。
一、尊重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正如读《红楼梦》,鲁迅认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这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而尊重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个性解读与主题多元相结合。由于文学作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往往会超越作者创作的初衷以及读者基于自身理解能力与生活体验的解读,因此,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元性,这就是所谓“形象大于思想”在阅读层面的意义所在。文学作品主题的这种多元性,也就决定了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接受美学中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学生的见解有的显得有些牵强、稚嫩,但它是思维创新的结晶,是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的结果,体现了解读的个性。老师在这时候要特别保护学生的创新的嫩芽,如果学生读的不到位,也要以循循善诱的引导为主,学生对作品做出个性化创造性阐释与解构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完成了自我解读、自我营造和自我完善。
2.个性解读与文本意蕴相结合。个性化解读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流于形成,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远离文本作天马行空式的任意解读,其实这是对个性化解读的曲解。个性化解读不允许凭空臆断,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研读文本,将个性解读与文本意蕴相结合。
二、指导阅读方法
1.顺读。即顺着文章逐段阅读,然后根据短文来进行解答。这样阅读对于整体把握文章有一定好处,但对于提高解题速度有一定影响。
2.倒读。即先看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阅读,这一方法能从问题出发,更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解题速度。如舒婷的《鼓浪屿的快镜头》一文中有一问:作者捕捉到的一组“鼓浪屿的快镜头”,分别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植物、_____、_____、和_____。如果学生先看问题,在读的时候,对相应段落进行关注,时间得到了节省,效率也会更高。
3.找原话。即从阅读材料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原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勾画,并做重点的分析和理解。这一方法有利于弄清题干,确定解决问题的范围。在语文的阅读中,很多问题都是根据原文来设计的,只要学生能找准相对应的原文,稍加分析,用通顺的语言进行表达,基本都能符合题意。
4.解答。这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最后阶段,学生要根据对材料的阅读和相应的问题来进行回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注意,不能留空白,不答自然不能得分。第二是不能乱答,因为这和不答的结果是一样的。第三是回答要做到有理有据。阅读题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材料中,因此,学生的回答要从材料中去寻找依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概括来即可。其实,语文的阅读理解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关键是对问题的回答要能符合题意,这一点在教学中也往往被忽视,甚至有的教师给学生给出了既定的回答程式,这自然是行不通的。当然,在回答问题时注意表达,能简要而准确的进行概括是最好的。
三、结合文本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对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意义及表现的情感色彩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它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应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完成。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实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文本,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联想、认知,在“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美的感受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深意。如学生只有多次朗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方能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出“闹”、“绿”字所表现出来的春意盎然、繁花锦簇、绿草苗苗的美景来。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品析某些词句的妙处,还可换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或句子进行比照,来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如鲁迅先生《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到了自家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同样是写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而八岁的宏儿则是“飞出”,可先引导学生将母亲的动作与宏儿的动作互换,经比较分,学生很快便可体悟到文中的动词极恰当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范文,挖潜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他们运用所学方法、技巧能较好地完成对一般文章的理解、赏析,是我们这些一直致力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语文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83~84
2 盛国玉.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4):53~54
关键词:初中;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过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潜心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能够得到实现的。
一、尊重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正如读《红楼梦》,鲁迅认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这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而尊重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个性解读与主题多元相结合。由于文学作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往往会超越作者创作的初衷以及读者基于自身理解能力与生活体验的解读,因此,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元性,这就是所谓“形象大于思想”在阅读层面的意义所在。文学作品主题的这种多元性,也就决定了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接受美学中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学生的见解有的显得有些牵强、稚嫩,但它是思维创新的结晶,是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的结果,体现了解读的个性。老师在这时候要特别保护学生的创新的嫩芽,如果学生读的不到位,也要以循循善诱的引导为主,学生对作品做出个性化创造性阐释与解构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完成了自我解读、自我营造和自我完善。
2.个性解读与文本意蕴相结合。个性化解读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流于形成,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远离文本作天马行空式的任意解读,其实这是对个性化解读的曲解。个性化解读不允许凭空臆断,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研读文本,将个性解读与文本意蕴相结合。
二、指导阅读方法
1.顺读。即顺着文章逐段阅读,然后根据短文来进行解答。这样阅读对于整体把握文章有一定好处,但对于提高解题速度有一定影响。
2.倒读。即先看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阅读,这一方法能从问题出发,更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解题速度。如舒婷的《鼓浪屿的快镜头》一文中有一问:作者捕捉到的一组“鼓浪屿的快镜头”,分别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植物、_____、_____、和_____。如果学生先看问题,在读的时候,对相应段落进行关注,时间得到了节省,效率也会更高。
3.找原话。即从阅读材料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原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勾画,并做重点的分析和理解。这一方法有利于弄清题干,确定解决问题的范围。在语文的阅读中,很多问题都是根据原文来设计的,只要学生能找准相对应的原文,稍加分析,用通顺的语言进行表达,基本都能符合题意。
4.解答。这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最后阶段,学生要根据对材料的阅读和相应的问题来进行回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注意,不能留空白,不答自然不能得分。第二是不能乱答,因为这和不答的结果是一样的。第三是回答要做到有理有据。阅读题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材料中,因此,学生的回答要从材料中去寻找依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概括来即可。其实,语文的阅读理解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关键是对问题的回答要能符合题意,这一点在教学中也往往被忽视,甚至有的教师给学生给出了既定的回答程式,这自然是行不通的。当然,在回答问题时注意表达,能简要而准确的进行概括是最好的。
三、结合文本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对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意义及表现的情感色彩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它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应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完成。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实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文本,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联想、认知,在“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美的感受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深意。如学生只有多次朗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方能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出“闹”、“绿”字所表现出来的春意盎然、繁花锦簇、绿草苗苗的美景来。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品析某些词句的妙处,还可换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或句子进行比照,来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如鲁迅先生《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到了自家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同样是写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而八岁的宏儿则是“飞出”,可先引导学生将母亲的动作与宏儿的动作互换,经比较分,学生很快便可体悟到文中的动词极恰当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范文,挖潜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他们运用所学方法、技巧能较好地完成对一般文章的理解、赏析,是我们这些一直致力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语文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83~84
2 盛国玉.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4):53~54